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稻黄叶生理病与硅肥施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垦红壤植稻后发生的黄叶生理病与铁毒缺硅有关。施用硅肥能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并提高土壤水溶性及活性Si/Fe值,抑制黄叶生理病症,改善水稻生长状况,提高水稻产量。电子探针分析根内元素表明:施用硅肥可减少铁在根表皮层的积累,增加根内皮层硅钙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新垦红壤植稻后发生的黄叶生理病与铁毒缺硅有关。施用硅肥能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并提高土壤水溶性及活性Si/Fe值,抑制黄叶生理病症,改善水稻生长状况,提高水稻产量。电子探针分析根内元素表明:施用硅肥可减少铁在根表皮层的积累,增加根内皮层硅钙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红壤区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为红壤区土壤资源的利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红壤区6种不同母质发育耕作层和犁底层水稻土,选择无水酒精、0.1 mol/L NaOH溶液、0.002%Na2CO3溶液和0.1 mol/L NaCl溶液作为分散液,以超纯水为对照,采用湿筛法测定水稳性团聚体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配施生物肥的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红壤性稻田水稻高产高品质发展,采用配施生物肥的有机种植方式,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5个生育阶段,对比分析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水稻植株生理特性及稻米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种植方式有利于有机质在红壤性水稻土的积累,完熟期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较分蘖期显著提高,由19.62g/kg上升至21.74g/kg;水稻土的速效磷和碱解氮等养分释放缓慢,与常规种植相比较降幅较小。有机种植水稻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POD酶活指标在5个生育阶段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与常规种植的差异不显著;有机种植方式下稻米的Cu、Zn和Pb含量均较低,符合绿色食品标准(NY/T419-2000),而常规种植方式稻米的Pb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长沙地区发育于第四纪红土上的红壤性水稻土为材料,用淹水密闭培养法、生物法以及化学测定法等研究了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矿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稻作制之间,氮矿化势、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有机氮、易矿化氮,叶绿素类化合物含量及谷氨酰胺酶,天门冬酰胺酶活性大小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稻—稻—冬泡>稻—稻—绿肥>稻—稻—油菜;氮矿化势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有机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易矿化氮与叶绿素类化合物含量之比近于常数;酰胺酶活性与水解性有机氮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水稻吸氮量与氮矿化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培养法测得的氮矿优势比其它几种化学法测得的氮矿化势指标作为水稻土供氮能力的指标要好。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生育期间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锰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稻生育期间,插秧前土壤交换性锰含量最高,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下降;而土壤易还原态锰含量插秧前最低,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升高.晚稻生育期间,从插秧前到孕穗期.交换性锰含量逐渐升高.到孕穗期达到最高.之后到黄熟期,交换性锰含量又逐渐降低;而易还原态锰含量则从插秧前到孕穗期逐渐降低,到孕穗期达到最低值,之后,又升高.不同稻作制对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的影响差异最大,稻一稻一冬泡处理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两种水旱轮作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快速、精准地感知水稻稻曲病发病程度,以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稻曲病大面积监测,结合高光谱成像和视觉词袋模型(BoVW)自动感知稻曲病发病程度.首先利用UHD185画幅式高光谱仪获取发病水稻光谱成像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筛选特征波段,再用正方格划分区域并获取区域特征,然后利用K-means算法聚类生成视觉词典,聚类中心作为视觉单词,最后利用矢量化和直方图统计得到视觉词袋模型表达.将198幅水稻高光谱图像的"视觉词袋模型表达-发病等级标签"作为数据集,随机选择3/5作为训练集,剩下的为测试集,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稻曲病发病程度感知模型,感知精度为84.81%.结果表明,结合高光谱成像技术和视觉词袋模型可以有效感知稻曲病发病程度,为稻曲病大面积自动化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二滩水电站8种新垦土壤钾的固定和释放研究表明,新垦土壤全钾、有效钾(除园园土外)低,浸泡后大部分土壤有效钾含量提高,土壤对钾的固定量随钾平衡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固定率随平衡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红壤,菜园土,水稻土钾含量高,土壤固钾能力弱,而漂灰土,荒地土,旱坡土,砂质新改土和重壤质新改土钾含量低,土壤固钾能力强,释放率反映土壤固定钾的活性,红壤,菜园土,水稻土固定钾的有效性高,而漂灰土,荒地上  相似文献   

9.
红壤性水稻土晶态氧化铁主要为针铁矿,并伴随少量的赤铁矿。红壤性水稻土中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明显氏于其母土(红壤),而针铁矿的晶胞参数b和c则是红壤性水稻土高于其母土,红壤性水稻土中赤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和晶胞参数a则与其母土相似,据此认为红壤性水稻土中赤铁矿来源于母土,而针铁矿部分来源于母土,部分是由原有的赤铁矿和针铁矿的还原产物重新结晶形成的,随着水稻土的发育,赤铁矿逐渐下降,最后消失,针铁矿则相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无定形铁态(11.7%)、晶形铁态(17.2%)和残留态(56.0%)4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和无定形铁态铜(14.6%)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和5.8%),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5~10 mg/kg土.  相似文献   

11.
水稻籽粒中镉的来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深入探讨水稻籽粒中镉(Cd)的来源及其与生长环境中Cd供应强度的关系,为稻米Cd污染防控选用恰当的农艺措施和实施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稻齐穗期,从Cd污染稻田选取长势一致的水稻植株,分别移入含不同Cd浓度(0、0.2、0.5 mg·L-1)的营养液盆钵中培养,成熟期分别收获各器官测定生物产量和Cd含量;在大田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分别在齐穗期、灌浆期、腊熟期和成熟期采集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样本测定生物产量和Cd含量。【结果】在营养液中不含Cd(Cd 0处理)的条件下,籽粒中累积的Cd主要来自于根系和茎秆在齐穗前累积的Cd。在齐穗后的生长环境中存在较低有效镉的情况下(即Cd污染稻田自然生长的植株),籽粒中的Cd则同时来自水稻齐穗前各器官累积的Cd和根系从土壤吸收与直接运输的Cd;水稻叶片和谷壳是水稻齐穗后向籽粒净转移Cd的器官,茎秆和根系既是籽粒Cd的源,也是Cd的净累积器官。而在生长介质有效镉含量丰富的情况下(即Cd培养试验处理中的Cd 0.2和Cd 0.5处理),籽粒中的Cd则主要来自生长介质,少部分来自水稻各器官的转移。【结论】籽粒中的Cd来自齐穗前各器官储存Cd的转移和土壤/介质中Cd的吸收和直接运输,土壤/介质中的可利用Cd含量越高,籽粒含Cd量也越高;只有当土壤/介质中不存在可利用Cd时,水稻各器官中储存的Cd才是籽粒中Cd的唯一来源;水稻各器官中,茎秆和根系是体内Cd的主要储存和输出场所。结合水稻生长早期降Cd措施的基础上,在水稻抽穗-成熟期采取恰当的农艺措施降低土壤中Cd的有效性以及根系吸收和向籽粒的直接运输量,就能有效降低稻米中的Cd含量。  相似文献   

12.
吊兰水培根诱导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组合植物激素对水培吊兰的影响,为吊兰水培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方法]以生长状况一致的土培吊兰为试验材料,经不同生长激素及不同浓度组合处理,用3种不同的基质固定水培,观察水培吊兰根系生长状况。[结果]经1.0×10-7μg/L 6-BA+3.9×10-6g/L萘乙酸组合驯化液处理,陶粒基质固定的水培吊兰在新根数目、根系长度、根系直径、根活力等生理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处理。[结论]研究植物激素对植物水生根系生长的影响,对于提高植物水培成活率、扩大水培植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硅铁施用对水稻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指导合理施肥、提高磷素利用率,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铁(0、0.5、1、2 mmol·L-1)预处理下施加不同浓度硅(0、1、4 mmol·L-1)对水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铁预处理对水稻SPAD、株高、根长和地上部干质量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铁预处理下,这些指标则显著降低(P<0.05)。中低浓度铁处理下施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株高、根长和地上部干质量,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铁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厚度及根表铁膜中的磷含量(P<0.05),施硅则显著降低了0.5 mmol·L-1和1 mmol·L-1铁预处理的水稻根表铁膜的厚度(P<0.05)。铁预处理对水稻根部的磷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磷的含量(P<0.05)。施硅对水稻根和地上部的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施铁处理显著诱导了根表铁膜的出现,增加了铁膜中的磷含量并且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的磷含量;施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稻生长中的铁毒害现象,并且能够改变根表铁膜厚度,减少根冠比,从而影响水稻磷的吸收转运。  相似文献   

14.
水稻根系分布形态研究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略回顾了根系研究法的历史.介绍了水稻根系研究法的现状,分为机械挖掘类和非挖掘类,机械挖掘类分为原状土片法、原状土柱法、网袋法、简易根箱法、塑料管土柱法;非挖掘类分为雾培法、同位素示踪法、桶(盆)钵栽培法、沙培法、水培法、水上栽培法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种子萌发及苗期水培试验分析可溶性浓缩糖蜜(condensed molasses soluble,CMS)对水稻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CMS质量浓度对水稻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但CMS质量浓度超过0.15 g/L时会抑制水稻生长。水稻苗期水培试验发现,正常营养的基础上施加过量的CMS使水稻的根系直径显著增加,根长、根体积显著降低,抑制磷在根系和地上部的累积,水稻根系POD、CA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增加。盆栽试验表明,在1/2正常施化肥的基础上施加10 g/钵CMS时,水稻的单株产量相比不施化肥和1/2正常施化肥分别增加了143%和44%,而正常施化肥的基础上施加CMS对单株的产量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在养分缺乏的情况下施加一定量的CMS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但是在养分充足的情况下施加CMS却不能增加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水培植物提供参考。[方法]以海芋的水培植株及其相应的土培植株为材料,石蜡制片和染色后,观察了根系的解剖结构,测量根表皮厚度。[结果]海芋的水培植株及其相应的土培植株在根冠体积及根冠淀粉粒的数量、表皮厚度、皮层结构差别明显。水培根的根冠体积小,淀粉粒的数量少,土培根的根冠体积大,淀粉粒的数量多。水培根的表皮厚度小于土培根。水培根的皮层中含有大量通气组织,土培根的皮层中为普通的薄壁细胞,不存在通气组织。土培根中靠近外皮层和内皮层的薄壁细胞的胞间隙小,皮层薄壁细胞的胞间隙较大。[结论]海芋的水培植株的根系结构已产生较大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 )、无定形铁态(11.7% )、晶形铁态(17.2% )和残留态(56.0% )4 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 )和无定形铁态铜(14.6% )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 和5.8% ),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 5~10 m g/kg 土.  相似文献   

18.
通过营养液-蛭石联合培养试验,设置系列pH值(4.5-7.5)和Fe、Cd处理,研究不同pH值及Fe、Cd浓度对水稻和蛭石表面Fe、Cd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处理下的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不同,0.9 mg/L Cd处理下的根际氧化势低于0.5 mg/L Cd,50 mg/L Fe处理下的根际酸度高于30 mg/L Fe处理。根表吸附Fe、Cd组分和数量都受根际Eh、pH值制约,根表Fe、Cd吸附量在处理pH值 6.0时最低,并分别在处理pH值 7.5和处理pH值 4.5达到最高。但根系表面对Fe、Cd的吸附机制与蛭石表面不同,蛭石吸附Fe主要为晶态Fe,占到总沉积Fe的73%-87%;水稻根表沉积Fe以非晶态Fe为主,占总沉积Fe的91%-95%;与处理pH值和根际Eh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蛭石晶态Fe:ppH=0.011、pEh =0.042;水稻根表非晶态Fe:ppH=0.050、pEh=0.004)。蛭石表面交换态Fe及交换态Cd与处理pH值和Eh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H值:pFe<0.001、pCd=0.009;Eh:pFe=0.016、pCd=0.002),而根表交换态Fe及交换态Cd仅与处理pH值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Fe=0.007, pCd=0.048)。不同Fe、Cd浓度处理对根际Eh、pH值的升降和根表Fe、Cd吸附均有影响。与对照相比,增Cd处理可以降低根际Eh和升高pH值,减少溶液Cd浓度并增加根表Cd吸附量;增Fe处理则可以升高根际Eh和降低pH值,增加溶液Fe、Cd浓度并减少根表Fe、Cd吸附量。这是水稻应对Fe、Cd浓度胁迫的生理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不同椰糠配比对巴西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西蕉二级组培苗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实验,对不同椰糠配比条件下巴西蕉组培苗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椰糠能够明显改善培养基质的理化性质,提高组培苗的生长效率;椰糠比例较高的基质配比,其组培苗叶片光合效率、株高、根长、根表面积、根系投影面积、根体积、总根尖数、分枝和交叉数更优。综合比较4种培养基质对巴西蕉组培苗的生长效果,当椰糠与红壤土体积比为1∶1时,组培苗的农艺性状和光合效率最优,是巴西蕉组培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