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枝条浸泡菌液法鉴定番茄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并对影响鉴定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液浓度以1×106~1×107cfu/mL、苗龄以38~48d、浸泡时间以6~12d为宜。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定番茄品种的抗性,有利于抗病基因鉴定时的取材保证,对抗性植株的快速鉴定及其幼苗的早期快速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感病材料98TL-1(P1)、L-402母本自交系(P3)、高抗青枯病自交系LS89(P2)及抗、感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和回交世代为试材,进行番茄抗青枯病遗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基因对感病基因表现为部分显性。控制LS89番茄抗青枯病自交系的遗传是一个基因,或者一个基因起主导作用。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受核基因控制,细胞质基因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番茄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不同抗青枯病水平的番茄品种(品系)进行5×5双列杂交的遗传分析表明,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至少由3对基因控制;在抗性遗传效应中,加性成分占主导地位;广义遗传力为97.0%,狭义遗传力为69.0%;抗病对感病为不完全显性;湘引和亚鲜具较多的正效基因,对于加强它们杂交后代的抗性水平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区组间F=2.110,表明5×5完全双列杂交的25个遗传型间Q值差异很显著。可作进一步分析。2.1协方差(Wr)对方差(Vr)的回归分析5个亲本家系的方差(Vr)及各亲本家系F1与其轮回亲本间的协方差(Wr)列于表2。据表2的资料,求得Wr随Vr的回归直线为Wr=0.34+0.95Vr,回归系数b=0.95,达到极显著水平,很接近Hayman模型中的回归系数期望值B,表明本研究符合Hayman模型。以Wr为纵坐标.Vr为横坐标,作回归直线Wr=0.34+0.95Vr及抛物线Wr=为亲本的表现型方差,其值为18.5),该抛物线为限制各亲本家系的(Wr,Vr)点可能出现的区域,它给出了任何Vr,Wr的最大值(图1)。2.1.1各亲本的基因分布沿着回归直线,携带最多正效基因的亲本最接近原点,携带最多负效基因的亲本离原点最  相似文献   

4.
番茄抗青枯病的最适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报道了番茄抗青枯病的最适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伤根灌注法是番茄细菌抗青枯病鉴定的首选方法:番茄二叶期幼苗(苗龄20d左右)适宜做青枯病苗期抗性鉴定;要选育出的抗青枯病番茄品种,必须将幼苗期与成株期的抗青枯病鉴定结合起来;番茄对枯病的抗性机制比较复杂,苗期可能存在抗性分化;番茄中抗及耐病材料易丧失抗性。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番茄青枯病菌的生化型和品种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7.
广东省主要番茄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不同致病力的番茄青枯菌菌株,就广东生产上栽培的主要番茄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对于致病型Ⅰ的代表菌株(ZC-1),除年丰、穗丰和益丰3个品种表现为耐病外,其余6个品种均表现为感病;而对于致病型Ⅳ的代表菌株(SS-6),丰顺、大丰顺、新星101、年丰、益丰和穗丰均表现为高抗,金丰1号表现为中抗,红宝石和益农101表现为感病。  相似文献   

8.
何昕  蒋佳峰  董元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154-156,200
[目的]探究钾素对番茄青枯病抗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研究4个不同浓度钾素对番茄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并在接种青枯菌后,统计不同处理青枯病的发病情况,分析番茄叶片H_2O_2浓度、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结果]提高钾营养浓度能够减轻番茄青枯病发病情况,钾素能够促进番茄的生长及对钾的吸收利用,在接种青枯菌后,钾素还能促进番茄叶片H_2O_2的合成,并提高叶片POD和PPO活性。[结论]钾素营养能够降低番茄青枯病的发生,钾素营养通过促进番茄的生长、钾素的吸收及生理抗性酶活性进而增强了对番茄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茄科作物抗青枯病水培法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辣椒、番茄、烟草幼苗水培条件下营养液通气增氧时间和营养液配方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本满足幼苗正常生长前提下,营养液每小时通气15分钟可满足水中溶氧值的需要;筛选出的MS改良营养液更能增加参试植物的生长量,该营养液加入1mg/L吲哚丁酸(IBA)有助于辣椒根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不同番茄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个番茄品种进行田间接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湘引79-1”是一个高抗青枯病的抗原原料,而“特罗皮克”、“524”具有一定抗性,“大黄皮”、“强力米寿”、“强丰”为易感青枯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番茄青枯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原鉴定、致病与抗病机理、抗性鉴定技术、抗性遗传规律、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对我国番茄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细菌、真菌、放线茵等生防因子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并对生防茵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番茄青枯病是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中国南方各省市均有发生,严重影响番茄的生长发育.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系复杂,寄主广泛,在自然条件下能长期存活,该病的防治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难题[1].  相似文献   

14.
进行抗菌肽对番茄青枯病抑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浸根处理方法效果最为显著,防效达88.39%。  相似文献   

15.
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植物细菌性青枯病(Bacterial wilt)素有“植物癌症”之称,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病害。目前,青枯病已成为制约我国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青枯病番茄品种表现出与劣质农艺性状连锁遗传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番茄青枯病抗性主要为数量遗传,不利于优良抗病品种的选育。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植物免疫系统,提高寄主植物青枯病抗性,反之,寄主植物的健康状况也能够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根际微生物在番茄青枯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抗青枯病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讨论了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的作用机制,并对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调控番茄青枯病研究方向的热点进行展望,为番茄青枯病诱导抗性机制的解析、遗传育种以及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与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有效途径,通过盆栽试验,以不同比例混合配施4种土壤改良剂(矿物粉、酵母残渣、壳聚糖、海藻残余物),以便筛选出优化配方,并对其抑制作物发病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发病高峰期,施用土壤改良剂配方C(矿物粉∶酵母残渣=90%∶10%)及配方F(壳聚糖)显著地降低了番茄青枯病的发生,防效分别达到98.3%和66.3%,并且分别比对照推迟发病19d和10d;(2)配方C及配方F在提高植株长势上同样作用明显,与CK相比可以显著增加叶面积、茎粗、株高;(3)在一定土壤酸性范围内(pH5.0~6.5),病情指数与土壤pH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发病时间与pH值存在显著负相关;(4)配方C对微生物群落有较好的调控作用,不仅可以抑制病原菌的增长,而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及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达到防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砧木嫁接番茄抗青枯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青1号茄子、抗青1号番茄和托鲁巴姆为砧木,分别与接穗品种西粉三号番茄嫁接,研究了不同砧木品种嫁接番茄抗青枯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抗青1号茄子是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最佳砧木,它与西粉三号的嫁接亲和力强,其嫁接苗成活率超过99.0%,且生长势强,单果重最高;以抗青1号茄子、托鲁巴姆为砧木的嫁接苗的田间发病率均在6.67%以下,明显低于对照西粉三号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嫁接栽培对樱桃番茄抗青枯病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樱桃番茄为接穗,农优野茄和砧木1号为砧木对樱桃番茄进行嫁接栽培。结果表明:嫁接苗对青枯病的抗性显著提高,产量提高44.9%~56.3%,果实Vc含量提高13.1%~18.3%。  相似文献   

19.
以腐熟有机肥为载体,添加功能复合菌剂制成生物有机肥(BOF),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该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和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降低青枯病的发生,在对照(CK)防效指定为0时,BOF处理达到69%,比化肥(CF)、有机肥(OF)处理分别提高了21%和14%;在有效养分低于CF处理的情况下,BOF处理的株高、茎粗、干重分别增加了15%、26.1%、23.7%,达到显著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促生效果。生物有机肥影响根际土壤中青枯菌和主要微生物菌群数量,施用BOF后,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而青枯菌数量则明显下降,在前期达到显著水平。番茄移栽后第40d的Biolog分析结果表明,施用BOF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尤其是土壤中胺类碳源的利用率。盆栽试验表明生物有机肥能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抑病性,从而提高土壤质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