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2对已发表的引物和1对自行设计的引物对同一IBVH120株进行RT-PCR,分别获得了S1基因上与引物设计相一致的1720bp,228bp,602bp,的扩增片段。用自行设计的引物对7个毒株(H120,H52,M41,Conn,Gray,T,Holte)和5个分离株(宜毒,上毒,云毒,HK,118)的含毒尿囊液或纯化病毒进行RT-PCR。结果除Holte株,2个分离株(宜毒,云毒)外,其余均被成功地扩增出602bp的片段。将IBVH120株06kbPCR产物用Digoxigenin标记为探针,分别与上述各IBV毒株的核酸及其扩增产物进行核酸杂交,均呈现阳性反应,而该探针不与IBDV和NDV的DNA,EDS-76病毒的DNA及正常鸡胚尿囊液抽提物反应。RT-PCR和核酸杂交技术提供了直接从尿囊液中快速检测出病毒,作为诊断IBV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鸭源新城疫病毒(NDV-D10)和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可以在鸭胚中同时良好增殖,两种病毒的血凝价分别与单独接种时一致;同胚增殖病毒对鸭胚或SPF鸡胚的感染能力和致病性分别与单独接种组无显著差异;利用同鸭胚增殖病毒的尿囊液制备的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免疫鸡可以分别抵抗DNV强毒和EDSV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3.
减蛋综合征病毒基因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差速离心法纯化了鸭胚尿囊液中的减蛋综合征(EDS-76)WPDV205病毒并提取了病毒基因组核酸。选用EcoRⅠ和BamH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病毒基因组DNA进行双酶切处理,结果产生7个片段,在这7个片段中,只具有BamHⅠ酶切位点的片段有2个,只具有EcoRⅠ酶切位点的片段有3个,具有双酶切位点的片段有2个。将其中的5个片段分别插入到pUC18相应多克隆位点中,建立了pEDSVBE1、pEDSVBE2、pEDSVB1、pEDSVB2、pEDSVE5个重组子,并对这5个重组子进行了酶切鉴定  相似文献   

4.
用鸭源新城疫病毒(ND)D10株和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GC2株同时在同一鸭胚中复制增殖.结果表明:(1)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鸭胚后,鸭胚平均死亡时间(MDT)73.6h,死亡率88.2%(15/17).胚体皮肤出血、淤血,绒毛尿囊膜水肿、增厚,尿囊液能凝集人和鸡红细胞.(2)尿囊液感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致细胞病变(CPE),证实尿囊液中存在NDV.用间接法Dot—ELISA检测EDS—76病毒抗原,结果为阳性.(3)电镜观察经提纯浓缩后的尿囊液,可见到两种病毒粒子:NDV形态不一,多数直径约120~130nm或更大.有囊膜;EDS—76病毒呈圆形,直径约70nm,有囊膜.(4)用血凝试验(HA)测定两种病毒.其生长规律与单独接种时一致.(5)接种灭活的含毒尿囊液的雏鸡,在血清中出现抗两种病毒的HI抗体及抗EDS-76病毒的中和抗体,对NDV强毒攻击有坚强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基因探针技术检测血清1型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马立克氏病病毒(MDV)GA株BamHI基因文库中LDNA片段,制成DIG-标记的MDV核酸探针,分别对I型MDV强毒株(BJ-1株)和弱毒株(Md11/75c株)感染材料的核酸进行dot blot杂交检测,结果显示均有阳性呈色反应;而对MDV血清2型(SB-1株)、3型(Fc126株)及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LLV)感染细胞的核酸,作上述同样检测,则均未见  相似文献   

6.
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出11株抗小鹅瘟病毒(GPV)单克隆抗体。这些单抗仅与GPV反应,与其它细小病毒(CPV、FPV、PPV)和其它禽病毒(NDV、IBDV、DHV、DPV)均不反应。腹水单抗的ELISA效价达10-5~10-7,琼扩沉淀效价达1∶20~1∶512,鹅胚中和效价达1∶30~1∶122,鹅体中和效价为1∶54~1∶96。GPA1和GPC52株单抗对人工感染GPV的雏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发病鸡群中分离的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EDS_(-76))H_(91)株接种鹅胚收获的尿囊液,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纯化了EDS病毒。电镜下观察到病毒无囊膜,大小为70~85nm。从纯化的病毒悬液提取的核酸,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只出现一条分子量为34kb、背景清晰的核酸带。用6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了酶切分析,各种酶消化分别产生4,4,9,9,11和3条片段。将此结果与EDS标准株AV_(-127)株基因组DNA由相同的内切酶消化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由HindⅢ和SmaⅠ消化2个病毒基因组DNA产生的片段数及大小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8.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Lef—1和DA26基因的克隆及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lef-1和DA26基因分别位于egt基因的上游和下游.从pUAc-egt中分离出EcoRI-XbaI1.1kb的egt基因片段,进行缺口平移标记,获得探针。与BmNPVDNA经HindⅢ酶切、电泳、转移至NC膜的DNA进行Southernblot杂交,发现BmNPVDNA的HindⅢD片段呈阳性。从BmNPV基因组中分离出10.4kb的HindⅢD片段,用EcoRI酶切得到HindⅢ-EcoRI2.2kb、EcoRI1.4kb和EcoRI-HindⅢ6.8kb3个片段,分别克隆于pUC19中,命名为pUHE2.2、pUE1.4和pUEH6.8。经双链测序并与AcNPV相关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lef-1基因被克隆于pUHE2.2中,DA26基因克隆于pUEH6.8中。从所测定的lef-1和DA26基因的启动子及5'端部分序列来看,它们在AcNPV和BmNPV之间有极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用ELISA检测传染性囊病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5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分别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接毒组与对照组的细胞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接毒组与对照组细胞的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谱上均呈现梯状条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降解DNA量,发现感染IBDV7h后,接毒组细胞降解DNA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且各接毒组间降解DNA量有一定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各株IBDV均诱导CEF发生细胞  相似文献   

10.
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核酸探针对马立克氏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异羟基泣地黄毒甙元标记的DNA探针,检测了细胞培养物和鸡羽髓中提取的马立克氏病毒核酸。结果发现,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标记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Ⅰ型(GA株)核酸的BamHI-L片段探针,只与马立克氏病毒Ⅰ型核酸发生杂交,而不与Ⅱ型(SB-1)或Ⅲ型(HVT)发生杂交。对36份鸡羽髓病料提取的病毒核酸的杂交检测与琼扩试验相比较,前阳性率为94.4%。后仅为86.1%。由此说明,Ⅰ型病毒的核酸探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