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制约因素,构建了较全面的、层次清晰、数据较易获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用综合集成赋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2.
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建立了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体系对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尚未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的选择依据和指标体系的设置框架。  相似文献   

4.
姚平伟  侣胜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22-6624
在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Delphi和AHP法,建立了黔东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安丘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指标体系内涵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最后,对安丘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自1996年到2004年安丘市农业系统总体发展良好,但该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即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村社会还未进入可持续状态,该市的农业可持续性是不稳定的,应加大对其弱势系统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6.
周娅莎  朱满德  刘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94-7696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很多,综合了众多学者在体系建立和运用具体指标进行评价的文献,在其中挑选指标重新组合为一套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领域的体现,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全面、科学准确的指标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数量规范。文章在对渭源县农业与农村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本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评价结果是渭源县总体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资源环境方面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经济、社会方面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渭源县应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因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5个子系统、33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各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各子系统及农业综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各指标发展状况分析出安徽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必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和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探讨。针对当前农业发展所处阶段,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作出客观的解释和理论概括,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为基础,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农业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及其构建的基本原则、方法、设计框架和指标选择标准,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力峰  于春玉  刘阿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18-6219,6223
结合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定量。详细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创新能力、制度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从长远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了一套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的13个市作为案例,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深层次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础支撑体系、稳定发展体系和管理调节体系3大方面共36项指标。利用相应的数据对江苏省1990、1995、2000和2001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项评价、综合评价和协调评价。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评价的结果也指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还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等。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确立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理论,构造了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可持续发展度,对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4.
实现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入口,资源,环境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并结合省内各区域的资源和经济优势,提出了苏南实行城乡一体化、苏中实行农业生态化,苏北实行农业产业化,苏东实行海洋农牧化的具体战略,并就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提出的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每万人拥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数、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自然灾害成灾率、人均粮食产量、农业产投比、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要促进和实现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下大力气控制农村人口增长,营造良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25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市、区)为考查对象,构建了基于农业资源禀赋、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6个层面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方法,从子系统得分和综合得分2个方面,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浙江省25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市、区)的农业资源禀赋、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加权得分分别介于0.071 1~0.642 9、0.195 4~1.311 9、0.093 1~1.066 8、0.587 0~1.720 1、0.012 3~0.917 9、0.383 3~1.880 9,总得分介于3.261 1~5.946 4,其中,德清得分最高,安吉、定海次之,兰溪得分最低。整体上看,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相对均衡。各层面中,农业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益的得分率超过50%,但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水平和社会效益的得分率不足40%。提出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更加重视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海南省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情况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海南省农业年鉴数据,从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和农用能源等4个方面入手,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全省与各市县农业年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历年变化幅度较小,2018年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以碳当量计)达到最大为495.69万t,种植业和农用能源碳排放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1.62%和31.29%;海岛特点导致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异,海口、文昌、琼海、澄迈、临高、儋州地区等沿海县区农业领域碳排放量远大于岛中央地区,呈现北高南低、外高内低的特点;海南省及各市县区农业领域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020年全省农业领域碳排放强度(以碳质量计)降低至0.26 kg/亿元,降低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目前农业发展场景下,海南省已基本实现农业领域碳达峰,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虽处于高位,但在未来几年内仍会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8.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整个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有利于实现这一战略性的目标。研究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地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