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霉稻草中毒又称蹄腿肿烂病、烂蹄坏履病、苇状羊茅草(酥油草)烂蹄病等。本病是由于牛采食或饲喂了被多种镰刀菌污染的稻草和苇状羊茅草引起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多以耳尖、肢端和尾梢干性坏死、蹄和腿肿烂以及蹄匣和趾(指)骨腐烂脱落为主征。1病因由于稻草贮存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缺乏光照等)污染了镰刀菌(包括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梨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如丁烯酸内酯和T-2毒素等,一旦被牛误食便发生中毒。本病的发生有着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前者是指每年11月份至…  相似文献   

2.
真菌毒素是真菌的代谢产物 ,当家畜采食的量到达生理显著水平后就会中毒 ,称为真菌毒素中毒。许多因素影响谷物饲料中霉菌生长和真菌毒素的产生 ,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分。贮存的饲料应保证少于 1 5 %的含水量 ,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霉菌的生长。温暖的气候下通常会生长镰刀菌 ,镰刀菌毒素是全球范围内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真菌毒素 ( Wood,1 992 )。数目众多的镰刀菌在化学结构上以及产生的真菌毒素的特点均不同 ,这些毒素包括 :单端孢菌毒素、串珠镰孢菌素、玉米赤霉烯酮、念珠菌毒素和镰孢菌酸。镰刀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有很大的差别。但饲喂谷物…  相似文献   

3.
镰刀菌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真菌。同其他霉菌一样,极易侵染谷物和牧草。饲草(麦草、稻草、各种秸杆)被霉菌,尤其是镰刀菌产生的毒素污染引起的中毒,国内有多处报道。国外曾报道某些镰刀菌引起耕牛的“烂蹄病”,与国内不少省区报道耕牛发生霉饲草中毒的症状基本一致。病牛体表末稍器官(四肢下部、耳、尾等处)的皮肤和  相似文献   

4.
正奶牛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是指奶牛由于采食了被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后引起的以小母牛乳腺增大、阴户肿大、不孕,母牛受胎率低下、胚胎早期死亡、流产等繁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毒性疾病。本病各种动物均可发生,但敏感性有差异,是一种人兽共患性中毒病。1病因分析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研究发现,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属的若干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污染极其普遍,主要污染玉米、大麦、小麦、高  相似文献   

5.
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主要产毒霉菌现在已明确能产生对人体毒害作用的霉菌有300多种,主要是曲霉菌属(aspergillus)、青霉菌属(pe 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霉菌产生。1.1曲霉菌属包括黄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棕曲毒、寄生曲霉、棒曲霉等。表面一般是绒毛状,开始为灰白色或白色,长出孢子后因菌种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它们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等多种毒菌毒素。1.2镰刀菌属包括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孢镰刀菌、梨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前病镰刀菌、粉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一般呈白色绒…  相似文献   

6.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是分布最广泛的镰刀霉菌毒素之一。由于其广泛存在于谷物类饲料中,已经成为动物饲料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呕吐毒素对动物机体具有免疫毒性,在免疫水平上影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另外,其通过作用于卵母细胞和通过胎盘直接影响胎儿2种方式来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就国内外有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免疫毒性及对动物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中毒又称F-2中毒,是赤霉病谷物中镰刀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病。1病因病机猪采食患赤霉病的麦类或玉米等谷物饲料所致,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可存在于霉菌孢子或叶状体内,也可以被分泌到霉菌所赖于生长的基质中,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上温和的气候里,繁茂地生长着镰刀菌属霉菌,镰刀菌属毒素是谷类饲料和青贮料中最普遍存在的霉菌毒素(Wood,1992)。镰刀菌属毒素中毒现象具有众多的病理特征,原因在于镰刀菌属毒素在化学结构上截然不同,它们对动物的新陈代谢和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拒食和繁殖障碍为标准,通常认为猪是对饲料中存在的霉菌毒素最为敏感的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具有解毒的功能,反刍动物被认为是抵抗力最强的。家禽与猪相比,敏感性较差。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猪饲料中受霉菌霉素污染的谷物喂给家禽。  相似文献   

9.
等1956年秋季,首次观察到牛在谷类作物的田野放牧后发生的镰刀菌中毒。 1977年,作者在基洛夫格勒省马洛维斯科夫区的3个农场证实了奶牛的镰刀菌中毒(T—2毒素中毒)。奶牛的日粮由玉米青饲料、糖用甜菜和1.5—4公斤小麦碎屑组成;小麦碎屑在饲喂前粉碎和浸泡10—12小时。  相似文献   

10.
致呕毒素(Vomitoxi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xynivaleml),是一种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霉菌毒素.镰刀菌属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它是生长在腐败的植物及田野上各种作物或贮藏玉米上的寄生物,种类繁多,镶刀菌使玉米穗和茎腐败,引起小麦、大麦和燕麦的斑萎病和谷穗的枯萎病. 收获时期如寒冷潮湿,最易发生玉米及谷物受禾谷镰刀菌侵害及伴随产生致呕毒素的污染。在1928、1966、1972、1975、1977和1982年曾发生大规模镰刀菌污染情况。致呕毒素污染主要局限于世界湿暖地  相似文献   

11.
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和其它有害的镰刀菌一样,能够产生对人,畜健康威胁很大的镰刀菌毒素,它的危害性虽早有报导,但它对黄牛的危害至今国内外尚未见报导。在临安县马哨公社浪广大队曾发生黄牛中毒疾病,经研究证明是拟枝孢镰刀菌引起的。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在生物界中,存在着许多霉菌,常寄生于各类饲料原料中。如果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温度28℃,湿度80%以上),氧气含量充足,霉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导致饲料发霉变质。有些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有100多种以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和赤霉毒素以及棕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黑穗病、麦角病、锈病等。这些霉菌毒素都可能引起猪中毒。生产中,当猪食入霉变饲料中毒后,临床上仅根据外部表现很  相似文献   

13.
玉米和小麦常易受镰刀菌毒素的污染。综述自然污染的镰刀菌毒素对家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及葡甘露聚糖聚合物(GM)对镰刀菌毒素的去毒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 畜禽吃了发霉变质的饲料,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状;幼畜、雏鸡对毒素敏感性强,死亡率较高。动物一旦中毒,毒素很难中和或排除。对动物产毒的霉菌常见的有曲霉菌、青霉菌、镰刀菌。它们不但在外界自然环境中可以产生毒素,而且在动物机体内也能生长、繁殖、产毒。影响家禽健康的有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新出壳幼雏对黄曲霉毒素和烟曲霉菌毒素极易感,而日龄较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自然霉变饲粮中镰刀菌毒素对断奶仔猪脾脏抗氧化能力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分布和表达的影响。选择35日龄平均体重为(8.45±0.94)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母猪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镰刀菌毒素组饲喂含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0.90 mg/kg;呕吐毒素(DON)1.43mg/kg,烟曲霉毒素(FUM)5.85 mg/kg]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d,正试期35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镰刀菌毒素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血清和脾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显著升高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2)镰刀菌毒素使断奶仔猪脾脏白髓区明显变小,红髓区扩张且出现近圆形小空洞,动脉周围淋巴鞘中淋巴细胞数量较少。3)镰刀菌毒素导致断奶仔猪脾脏IL-1β和IL-6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白髓边缘,且靠近血窦的地方阳性点更多。4)与对照组相比,镰刀菌毒素显著升高了断奶仔猪脾脏IL-1β和IL-6mRNA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镰刀菌毒素显著影响断奶仔猪血清和脾脏抗氧化能力,并通过改变脾脏IL-1β和IL-6的分布和表达,降低脾脏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自然环境中霉菌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和赤霉菌毒素,猪采食了含有这些毒素的饲料后容易引起中毒,造成大批猪发病和死亡。发霉饲料中毒病例临床上有时很难界定为何种霉菌素中毒,往往是几种霉菌毒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单端孢霉毒素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包括T 2毒素 ) ,是由多种霉菌如镰刀菌、木霉、头孢霉、单端孢霉等多种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本病多发于猪 ,家禽次之 ,牛、羊等反刍动物较少发生。家禽中毒后 ,发生以口腔粘膜、神经和羽毛损伤为特征的疾病。本文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及病原分离 ,确诊 70日龄鸡群暴发的以口腔粘膜损伤为特征的流行性疾病是单端孢霉毒素中毒病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镰刀菌毒素对断奶仔猪子宫的组织结构、Hsp70的分布和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择35日龄体重为(8.45±0.94)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洛克×长白×大白)雌性断奶仔猪20头,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镰刀菌毒素组饲喂含有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0.90mg·kg~(-1),呕吐毒素1.43mg·kg~(-1),烟曲霉毒素5.85mg·kg~(-1))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d,正试期35d,试验结束进行屠宰取出子宫。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镰刀菌毒素极显著降低了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1),引起子宫器官指数极显著增加(对照组:0.91±0.03,镰刀菌毒素组:1.90±0.10,P0.01),子宫腺腺泡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子宫内膜厚度极显著增加(对照组:1 002.55±101.22μm,镰刀菌毒素组:1 343.09±104.57μm,P0.01)。肌层增厚一倍以上(对照组:355.58±28.26μm,镰刀菌毒素组:779.56±40.38μm),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子宫中的Hsp70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上皮和子宫腺柱状上皮内,为胞质着色。与对照组相比,镰刀菌毒素组子宫Hsp70的免疫阳性反应明显增强(P0.01),且内环肌层也可见有Hsp70阳性细胞存在,子宫腺上皮细胞Hsp70IOD较对照组增加2倍多。镰刀菌毒素组子宫Hsp70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镰刀菌毒素可引起断奶仔猪子宫氧化应激反应,子宫内膜上皮和子宫腺上皮通过增加自分泌Hsp70能力,一定限度内能够对抗镰刀菌毒素对子宫正常生理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饲料腐败变质 ,产生大量有毒物质 ,如蛋白质的分解和细菌毒素等 ,猪采食后很快就会引起急性中毒 ,长期少量饲喂霉败饲料 ,也会引起慢性中毒 ,临床上以神经症状为特征。各阶段猪都可发生 ,仔猪及妊娠母猪反应较敏感。自然环境中 ,含有许多霉菌 ,常寄生于含淀粉的饲料上 ,如果温度 (2 8℃左右 )和温度 (80 %~ 10 0 % )适宜 ,就会大量生长繁殖。有些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 ,能产生有毒物质。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有百种以上 ,最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和赤霉菌毒素、此外棕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红色青霉素酸以及黑穗病、麦角病、锈病等…  相似文献   

20.
张嘉城  方香玲  南志标 《草业科学》2021,38(8):1513-1524
镰刀菌(Fusarium spp.)是多种重要农作物的病原体,不仅可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严重损失还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或植物寄主体内产生一系列被称为镰刀菌毒素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毒素一方面作为致病因子与镰刀菌对宿主植物的致病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可导致家畜生产性能下降和相关病症的出现,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鉴于镰刀菌毒素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对家畜和人类的毒性作用,目前已有较多关于镰刀菌侵染粮食作物后产生毒素种类的研究,但关于镰刀菌侵染豆科牧草后产生的毒素种类以及毒素在镰刀菌对豆科牧草致病力方面作用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对引起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病害的常见镰刀菌物种产生的主要毒素,以及这些毒素对植物、家畜和人类的危害进行了综述,并对豆科牧草中镰刀菌毒素的研究前景及意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