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牧政策的不断加大,锡林郭勒盟农牧业机械化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机化在发展锡盟现代农牧业、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牧机专业合作社是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趋势看,农牧机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成为提高农机利用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将结合锡盟草原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及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农牧业机械化“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起步之年。“十五”期间,内蒙古的农机化事业同全国一样,在经历了机构改革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继续保持着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势头。农牧业机械拥有量稳步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一个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促进农牧业增产、实现农牧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农牧业机械化生产方式,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自治区实施农牧业机械化“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起步之年。“十五”期间,内蒙古的农机化事业同全国一样,在经历了机构改革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继续保持了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农牧业机械拥有量稳步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促进农牧业增产、实现农牧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2004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央连续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明确将促进、扶持农业机械化发…  相似文献   

5.
农牧业机械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牧业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本文通过对农牧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历史使命的探讨,指出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对推动通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对于新时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推进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手段。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论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阐明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要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必须正确对待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利用当前国家的好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牧区机械化》2006,(2):I0001-I0001
农牧业机械化配置补贴政策是国家解决“三减免、三补贴”惠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施展舞台,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农村建设呼唤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必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促进新农村建设。1.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现状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一个很全面的…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是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区农牧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认真总结全区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建于实现全区农牧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服务"三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确立了意  相似文献   

12.
吴芳 《农业机械》2015,(3):135-136
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乎段;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坚强保证。切实加强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对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建设新农村的引擎,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抓住新机遇,找准新位置,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小康建设,农村牧区是关键,因此,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拉动下,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化事业的领导,完善农机化法规政策体系,增加农机化投入,农机化政策带动机制正在形成;农牧民及社会各界对农机化事业的参与和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使农机化在强化现代农牧业科技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6.
建设安顺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004年,安顺市获中央和省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00多万元,2005年达到200多万元,安顺市近年来农机总动力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可以说,安顺市的农业机械化事业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我市的农业机械化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抓住新机遇,找准新位置,做出新贡献。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积极推进安顺市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应着重突出三新。一、观念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彻底改…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中级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已经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实现现代农牧业必须实现农牧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机化已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这就加快推进了农牧业机械化。只有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才能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牧业增收,农牧民增收,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动员和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抓住新机遇,找准新位置,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方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机化的作用,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广大农机化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十一五”规划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以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标志,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促动、需求拉动、技术牵动、政策推动、机制带动的“六轮驱动”下,将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一、新时期农机化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