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细辛叶枯病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叶枯病(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Deighton)是一种毁灭性新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早春可再生大量次生孢子,成为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该病是一种典型的多循环病害。气流和雨滴飞溅是田间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种苗带菌可进行远距离传播。低温、高湿、强光有利病害流行,其中温度是影响田间流行动态的主导因素。周年发病动态可分为春季始发期、初  相似文献   

2.
梨叶叶龄与梨黑星病菌侵染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鸭梨叶片在生长发育期抗病性差,易感染黑星病;发育成熟后,抗病性逐渐增强。自然条件下,受叶片抗病性和孢子着落量的综合影响,鸭梨成熟叶片很少感染黑星病。鸭梨叶片从展叶到发育成熟,在梨树生长发育前期(盛花期后60d内)约需40d,后期(盛花期60d后)约需30d。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鸭梨叶片受侵染,潜育期为18-25d,发病后,病斑大,产孢期短;成熟叶片受侵染,潜育期多在40d以上,发病后,病斑小,产孢期长。梨树生长前期梨黑星病的流行主要由于大部分叶片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抗病性较差;后期果实发病则主要源于成熟叶片内长期潜育和长期产孢的黑星病菌。  相似文献   

3.
梨小食心虫性诱剂两种诱芯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省饶阳县和深州市桃园3次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制的梨小食心虫高效性诱芯的诱蛾效果是市售常规诱芯的2.75~3.48倍,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效性诱芯的田间有效期长达103 d。  相似文献   

4.
砀山县桃园梨小食心虫性诱剂3种诱芯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梨小食心虫是安徽省砀山县果树的头号害虫,目前种群仍呈上升之势。为改进防治技术,2009年在砀山县对常用的3种梨小性诱芯的诱蛾效果进行了田间对比,在2个桃园采用水盆诱捕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诱芯平均诱蛾量分别是北京公司甲和公司乙的5.17倍和3.52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5.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多点同时系统调查,明确在新的种植形势下常州市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在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麦田狠治灰飞虱、药剂浸种、秧田适期喷药等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药剂“治虫防病”措施,经实际应用,两年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综合分析6a的研究资料,探讨了嘉祥县小麦叶枯病的病原及其发生规律。初步明确影响本地区叶枯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主要有相对湿度、温度、降水量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昆明地区梨煤污病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煤污病由仁果粘壳孢[Gloeodes pomigena(Schw.)Collby.]引起,主要危害梨果实.在果皮表面形成一层水痕状黑灰色霉状物,菌丝着生于果实表面,少数菌丝侵入到果皮下层,严重影响梨外观品质[1].该病1998年来在昆明地区砀山酥梨上发生,危害严重,未防治果园病果率达100%.现将梨煤污病发生规律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运用田间调查和性诱剂诱捕方法,对陕西杨凌地区梨园、桃园的梨小食心虫越冬场所和性诱利诱集的有效距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梨小食心虫主要以老熟幼虫集中在树干周围0~1.0 m范围内的土壤中越冬,越冬最适深度为0~3.0 cm;在树体上,其越冬主要集中在0~60.0 cm高度的翘皮、裂缝中,且越冬虫量随位置高度增高而减少;不同品种果树上越冬虫量以毛桃树上最多,梨树上最少;树龄越大,管理水平越差,越冬虫量越多。梨小食心虫性诱剂最佳诱集距离为15~20 m,诱集量在梨园中最多。  相似文献   

9.
《植物医生》2002,15(5):30-31
1 梨黑斑病侵染途径与发病症状梨黑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原物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枝梢、病芽、病果上越冬 ,次年春从病组织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靠风雨传播。当孢子萌发后 ,通过梨树皮孔、气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引起初次侵染。然后在梨树整个生育期可多次产生新孢子进行侵染危害 ,形成重复侵染。梨黑斑病主要危害叶、果实 ,新梢。在嫩叶初期侵染后 ,产生针头大小圆形黑色斑点 ,随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 1cm左右的病斑 ,病斑中心呈灰白色 ,边缘黑褐色 ,有时呈同心轮纹 ,病斑多时可相互结合成凹陷的不规则…  相似文献   

10.
利用性诱剂诱杀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有效手段,但该方法只对雄虫起作用.糖醋液对雌虫和雄虫都有很强的诱捕作用,可以作为性诱剂的有效补充.本试验将性诱剂与糖醋液结合,研究其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杀效果,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糖醋液与性诱剂结合使用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不同糖醋液配方中食用醋+白酒的组合优于乙酸+乙醇的组合,性诱盆的诱捕效果优于性诱瓶.  相似文献   

11.
甘草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甘肃省兰州市及渭源地区甘草产区发现一种甘草新病害—甘草叶斑病。2006-2008年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甘草叶斑病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达80%。高燥地发病率低于低洼地,采用轮作可减轻甘草叶斑病的发生。经过对甘草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测定表明,病原菌为豆链格孢(Alternaria azukiae)。通过寄主范围测定表明,该病原菌亦可侵染独活、羌活等药用植物。对大黄、苍耳等不具侵染性。  相似文献   

12.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西北部春油莱菌核病于6月中旬始见病菌子囊盘,子囊盘数量与3 d内大气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0.657),与3 d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R=-0.604)。6月中旬始见大气中病菌孢子,7月中下旬出现高峰期。油菜花朵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7月上旬出现发病高峰期。花朵带病率与3 d内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显著相关(R1=0.95;R2=-0.857)。7月初叶片开始发病,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7月上旬茎秆开始发病,为土表菌核直接侵染造成,发病率低,增长慢;7月下旬因为病叶上病菌再侵染病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花生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生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流行可以导致花生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防治措施、遗传研究、分子标记、转基因及花生抗叶斑病种质创制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花生抗叶斑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米弯孢叶斑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玉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玉米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玉米弯孢叶斑病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10-2012年对兰州市不同绿化带及试验种植区三叶草病毒病症状表现和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田间调查表明,三叶草病毒病在调查区普遍发生,平均发病率为28.14%,病情指数为17.45,主要症状为黄斑花叶、斑驳花叶、花斑花叶、丛簇矮化、皱缩褪绿、环斑及环纹。白三叶草和红三叶草发病高峰期及表现症状明显不同,4月下旬到5月上旬白三叶草达到发病高峰,主要症状为黄斑花叶;6月红三叶草达到发病高峰,主要症状为花斑花叶、丛簇矮化。环境对三叶草病毒病发生有重要影响,当温度为25 ℃,相对湿度为45%时发病最重,病情指数分别为7481、74.07。DAS ELISA 检测表明, 田间三叶草病毒病主要病原为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检出率分别为100%、83.3%,复合侵染率为83.3%。寄主范围测定表明AMV可侵染6科16种植物,WCMV可侵染豌豆、菜豆、昆诺藜等。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省春播玉米WN2000和山东省夏播普通玉米上发现一种叶斑病,其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灰白色,边缘褐色,有黄褐色褪绿圈,糯玉米WN2000病斑较大,(3~10)mm×(3~5)mm;普通玉米病斑较小,(1~2)mm×(2~3)mm。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r DNA-ITS和1,3,8-三羟基萘还原酶基因(3HNR)序列分析,证明两种大小病斑是由同一种病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山东省夏播玉米各品种苗期叶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发病率最高的为冠玉6号,病株率52%,最低的为五岳88,病株率2%;鲜食玉米仅在河北春播玉米WN2000上发生,发病率为32%。麦根腐平脐蠕孢侵染不同玉米品种产生两种大小不同的病斑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喻霜  叶华智  严吉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8-121
对四川白芷黑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性和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菌为当归叶点霉(PhyllostictaangelicaeSaccardo)。经两年的田间病害发生动态调查,该病在四川始发期为3月上旬,高峰期为6月份,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74.51%。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留种株的病叶和田间病残体。病菌分生孢子借雨滴飞溅的方式传播,并在白芷生长期中不断引起再侵染。  相似文献   

18.
黄瓜绿粉病病原鉴定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瓜绿粉病是温棚蔬菜上一种新病害,由绿藻门集球藻(Palmellococcus sp.)引起。藻孢卵圆形、长椭圆形、淡绿色、单胞、大小3.39~12.38μm×1.06~10.82μm,表面有山脊状隆起,是一种依附于体表的气生性自养生物。该病害多在1~3月份发生,与湿度密切相关。每日温棚中RH不低于80%,RH100%在12h以上,藻孢生长旺盛;当中午有1h以上RH低于70%时,藻孢的发育受到抑制。凡能增大温棚湿度的栽培措施如灌水、密植等因素均能加重发病。黄瓜品种抗病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浙南菜区番茄曲叶病毒病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年调查,明确了浙南菜区越冬番茄曲叶病毒病的主要侵染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即番茄苗龄20~30 d。温州近郊常年蔬菜生产基地,番茄曲叶病毒病的侵染循环主要通过携毒烟粉虱在越冬番茄和早春番茄间传播完成。苍南、瑞安等季节性番茄生产基地,该病的侵染循环主要通过携毒烟粉虱在越冬番茄、大田番茄苗和夏季南瓜等中间寄主传播完成。随着播种期推迟,番茄曲叶病毒病发生轻,目前浙南菜区生产上‘托马雷斯’、‘好韦斯特’、‘合作903’等主栽番茄品种均表现感病。田间调查还表明,通过50目防虫网覆盖育苗栽培可以有效控制番茄曲叶病毒病发生,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生姜根结线虫病原鉴定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田间调查、接种试验、电镜与显微镜观察以及酯酶同工酶电泳等方法,对引发生姜癞皮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生姜癞皮病的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该病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发生,8、9月份危害严重.病原在生姜上一年可发生完整的4代,完成1代平均约需35天.病原主要在0~40cm的土层内分布和危害,但具体分布情况依寄主生长状况而稍有差异.南方根结线虫繁殖速率受初始接种密度的影响也很大,当初始接种密度较低时,线虫繁殖速率较高,初始接种密度增大,繁殖速率降低,其平衡密度为每100g干土746.20个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