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新疆南疆文化安全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科学合理地推进双语教育发展,是维护新疆南疆文化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在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各民族文化素质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作用,优化学校教育改革、推动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发展、强化双语教育的认同功能和话语安全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作为存储大量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信息的隐形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正逐渐遗失,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多元格局也日渐衰微。而高校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构筑历史发展记忆与收藏遗失文化的殿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扬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利用这种独特的优势,在新疆南疆这个具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民族地区,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展馆发挥了它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扬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小麦生产是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随着我区"一黑一白"和"南棉北粮"战略的实施,新疆小麦生产基本形成了南疆小麦自给自足,北疆提供商品粮仍有富裕的格局.从新疆农业发展的方向看,这个格局将长期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视角切入多元文化背景中新疆南疆高校校园安全建设,探讨了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讨论了媒介素养教育对多元文化背景中新疆南疆高校校园安全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呈现了新疆南疆高校校园安全建设中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现,提出了在新疆南疆高校校园安全建设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疆和全国一样正处在各种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集中凸显的高风险时期,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也越来越多。而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和境内外分裂分化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使新疆的区情社情就显得更加复杂多变。由于民族分裂分子惯用的伎俩就是把社会问题民族化,把民族问题国际化,把发展问题狭隘化,把民族、国家、文化认同问题异质化,使得新疆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呈现出一切问题都极易向民族问题聚焦,并且有被民族分裂分子所利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新阶段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成效,关系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以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新疆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分析法,分析新疆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南疆三地州的扶贫开发绩效在逐年提高,但增幅在减缓,其中,社会发展水平年均增幅最高,其次是生产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而生态环境改善年均增幅最小。基于此,对新疆南疆三地州提高扶贫开发绩效水平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疆维吾尔族教育的发展,既凝聚着本民族的智慧与哲理,又是在汉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演变过程。简言之,南疆维吾尔族教育,以汉文儒学教育、佛教寺院教育、伊斯兰经文教育为源流,在文化融合的广阔背景下持续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272-273
新疆的双语教育,重点在南疆难点在农村。在国家大力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自治区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工作,新疆师范大学作为新疆唯一一所重点师范类院校,在新疆教育厅的政策指引及统筹安排下,对南疆少数名族地区的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起到了表率作用。具体措施有:自2006年以来的实习支教,和之后经过改革的顶岗实习支教,以及2014年开展的"访惠聚"工作。这些措施即支援了南疆少数名族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双语教育,又锻炼了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使这种理想的双赢局面更好的发展下去,新疆师范大学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改革管理及教学模式,探索各种问题的突破口,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及支援农村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容量的限制又对新疆南疆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反作用,然后从客观上促使南疆地区与区域承载力之间形成作用机制。因此,清晰了解区域承载力与南疆地区的作用机制对于进行南疆区域经济的路径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区,同样地处亚欧大陆中部的中亚五国在独立后与新疆的贸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本文通过对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情况以及贸易格局的分析,探讨了新疆发展与中亚贸易关系的优势,并且提出了进一步拓展与中亚贸易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斌 《农业考古》2021,(1):25-33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便开始采捕珍珠。先秦以迄西汉中期,出土珍珠的墓葬或规模宏大,或随葬品丰富,反映出这一时期珍珠作为昂贵奢侈品流通的属性。而西汉中晚期以来,尤其是东汉时期,珍珠较多地在中小型墓中出现,表明珍珠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随着岭南珍珠开采和贸易的兴起,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先秦至汉晋时期,珍珠被广泛应用于装饰、丧葬、美容等领域,并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从而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王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59-16461
古代农业文献是指中国农书。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轨迹,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时期6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进行整理和概括。归纳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程、规律、类型及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经历了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4个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汉晋至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发生一定的变化。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相对战国时期大为下降,由主食逐渐变成副食;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了北朝时期,又出现禾菽并重的地步。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气候变冷,导致饥荒时常发生,而大豆比较耐旱耐寒,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有利于老百姓渡过饥荒。  相似文献   

14.
西晋的宗上斗争并没有凶“八王之乱”的结束而结束。晋愍帝被俘后,在司马氏晋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和占据关中的司马保没有联合起来共克时艰,却纷纷自称“晋王”,为争做司马氏晋政权的继承人继续明争暗斗。司马睿为了谋求帝位,不惜以破坏北方抗胡来打击其政敌司马保。斗争的结果是司马保最终因无力抵御匈奴的紧逼而走向灭亡,司马睿得以坐上晋皇帝的宝座,不过司马睿即帝位就标志着两晋政权的交替,司马睿就是东晋政权的开国皇帝。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秦王朝之建立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由此跨入整体发展时期。秦统一,推动了中国农学的哲理化趋势;加强了中国农业的政策制度建设;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远播。秦农业是秦、汉帝国之兴盛与建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古文献记载 ,分析了山西省古代谷子栽培技术发展的历史。认为山西谷子栽培技术经过历代的发展 ,特别是汉代以后推广先进技术 ,积累了丰富经验 ,到魏清时期 ,贾思勰、祁隽藻加以总结 ,达到了科学化、系统化 ,形成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栽培技术 ,现在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以存 《农业考古》2020,(1):173-176
自古以来,大豆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秦汉时作为主食,至魏晋时常常被制成豉、豉汁等调味品,唐宋时又有进一步的改良,豉汁已退出调味品行列。相传为曹植所作《七步诗》中,"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描述的正是魏晋时人制作豉汁的工序,但至唐时已不为人熟悉。《七步诗》的流传衍化,除诗歌内部规律外,与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变化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方位词“边”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词"边"是由国之边(边疆、边境)到一般名称之边(旁边、侧畔)再到方位词之"边"的,方位词"边"始见于西汉,从东汉起开始在口语中迅速发展,在佛教文献中大量出现,作为方位词的各种功能已大体具备,到魏晋南北朝时,在文学语言中大量使用,使方位词"边"趋向成熟,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总体而言,方位词"边"是从名词"边"转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汉简资料记载,汉初为了保护农业发展,律令禁止放牧养猪的养殖方式,这或许促使了圈养方式的兴起。两汉时期既有民间个体饲养也有政府集体养殖两种方式,边塞的戍守系统继续沿用此种模式。汉代人们对猪的认知度颇高,无论是在朝廷赏赐、医疗、饮食,还是在地名、人名中都广泛应用,猪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西北汉简中的“肉价”可能就是猪肉价格的简称,这为深化汉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