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性连锁矮小型基因的生物学效应胡刚安,杜晓惠(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州510640)(四川农业大学家禽研究室雅安625014)鸡性连锁矮小型基因(符号为dw)是俄国学者Behtank于1935年首次发现的。Hutt(1959)确定了该基因在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矮小基因(dw)在家禽业的研究应用进展周中华,文伯珍(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州510640)鸡性连锁矮小型基因(Sex-linkeddwarfgene),是鸡已知8种矮小型基因中的一种,为隐性伴性遗传,位于之染色体上;也是唯一对鸡的健康无害而对人类...  相似文献   

3.
矮小型鸡是鸡种中的一个类别,其体型矮小系由于隐性伴性基因"dw"所致,鸡脚短1/3故又称矮脚鸡.矮小型鸡的特点矮小型鸡的遗传特性决定矮小型鸡遗传特性的基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常染色体,另一类存在于性染色体,后一类称之为伴性矮小型基因.目前已知的伴性矮小型基因有3种,一种是对正常体型为显性的伴性矮小型基因Z,见之于各品种的矮脚鸡,又叫斑担鸡;另一种是对正常体型DW为隐性的伴性矮小型基因dw;再一种是与dw同一位点的矮小型基因dwe,它对dw为显性,但对DW  相似文献   

4.
鸡性连锁矮小基因 (dw)因其独特的遗传特性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该基因的遗传特性、生物学效应、分子基础和生理作用机制以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矮小型鸡(Dwarf)与正常鸡相比,它有许多优点。为更好地对矮小型鸡进行选择和管理,应加深对矮小化基因(Dwarf gene)的认识。 1949年Hutt描述了一种能引起动物矮小化的基因(dw),它与过去记录的矮小化基因不同,不影响生产性能,并且呈伴性隐性遗传。表型为矮小型的(同型)雄性的两条性染色体上都带有矮小化基因,矮小型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便产生矮小型母鸡;但若矮小型母鸡再与同型正常公鸡交配,后代为正常鸡,不过后代公鸡都带有矮小化基因。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鸡性连锁矮小基因(dw)的发现、位置(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从鸡生产性能(肉用性能、繁殖性能)和矮小型鸡杂交利用两方面对dw基因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性连锁矮小鸡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构建鸡基因文库克隆了鸡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用克隆的基因片段作探针,分析正常鸡和性连锁矮小鸡在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证实了矮小鸡在该基因位点存在突变  相似文献   

8.
黄羽矮小型鸡胫长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羽矮小型鸡胫长遗传规律研究周中华舒鼎铭郭况彦杨纯芬熊燕(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州五山510640)前言dw基因是鸡已知8种矮小型基因中的一种,为稳性伴性遗传。dw基因能不同程度地减少鸡各部分的生长强度,最大的是减少胫骨长度,从而引起典型的“矮脚”...  相似文献   

9.
繁殖性状是用于衡量家禽生产性能高低的最主要经济性状之一。但由于家禽繁殖性状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营养、环境、疾病等,遗传力较低,常规的育种方案已经使家禽的生产性能几乎达到了极限,遗传进展缓慢,现行的育种措施又很难有突破性进展。近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侯选基因及有关遗传标记,一开始就引起了广大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研究人员分离了大量与繁殖性状相关的侯选基因,并对其结构、功能、表达及控制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报道得较多影响家禽繁殖性状的侯选基因有:矮小基因(dw)、裸颈基因(Na)、催乳素(PR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基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基因等。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就影响家禽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或可能的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加以阐述,为今后家禽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1矮小基因(dw)鸡性连锁矮小基因(sex-linked dwarf gene,简称dw基因),来源于自然鸡群中的突变个体。至今,在鸡中已发现8种矮小基因,其中dw基因是已知的唯一对鸡体健康无害,而对人类有利的隐性突...  相似文献   

10.
“矮小型鸡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是2000年肉鸡生产的方向”,这是越来越多的家禽育种者和生产者的共同看法。的确,矮小型鸡的培育成功,为高效低耗地生产肉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矮小型鸡是具有 dw 隐性伴性基因的鸡。dw 基因是鸡已知8种矮小型基因中的一种,是唯一对鸡本身的健康无害,而对人类有利的隐性突变基因,存在于所有自然鸡群中。科研和生产实践表明,该基因具有多效应或多功能,兼有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双重特性,有很高的经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赵河山 《中国家禽》2005,27(21):5-8
1 矮小型基因 1.1 矮小型基因的遗传特点 dw是存在于鸡的性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基因,对其研究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研究表明该基因(dw)是已知的八种矮小型基因中,唯一对鸡生活力和繁殖力无显性影响,而对人类有利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前言 隐性伴性矮小基因简称“dw”基因(dwarf gene),是鸡已知的8种矮小基因的一种,也是唯一对鸡体健康无害,而对人类有利的隐性突变基因。它存在于自然鸡群中。 含dw基因的鸡称为D型矮洛克鸡(简称D系鸡或矮脚鸡),该鸡体型矮小,和正常型鸡相比,脚矮1/3,  相似文献   

13.
<正>试验以矮小黄鸡为材料,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该矮小品系祖代、父母代进行dw基因位点纯合度检测;同时测定矮小配套系江村黄K1与正常型配套系K2 56日龄商品肉鸡的活重、屠宰性能和肉质指标。结果显示:该品系的矮小型(dw基因)属伴性遗传,其矮小性状由GHR基因同一突变位点导致。56日龄肉鸡母鸡活重K1显著优于K2(P<0.01);母鸡全净膛率、半净膛率K1显著高于K2(P<0.05);母鸡胸肌率K1极显著低于K2(P<0.01);母鸡腹脂率K1显著高于K2(P<0.05)。研究结果表明矮小黄鸡(dw基因)参与配套的商品母鸡活重及屠宰率均高于正常型配套,但需在提高胸肌率、降低腹脂率方面要加强选育。  相似文献   

14.
矮小基因(dw)是鸡的已知8种矮小基因中的一种,是唯一对鸡的健康无害,对人类有利的隐性、伴性突变基因。它具有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双重性,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我省东莞市畜牧局于1990年1月引入法国新安康红矮小基因鸡的配套父、母代,并进行了生产性能测定工作。1991年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选育出纯合矮  相似文献   

15.
矮小型鸡含有矮小基因(dwarfism gens简写dw),是与性连锁的隐性性状,用矮小型母鸡(Z~(dw)W)与正常型种公鸡(Z~(DW)Z~(DW))交配,后代均为正常型(Z~(DW)Z~(dW),Z~(DW)W),可用于生产肉用仔鸡;用这种方法可降低肉用种母鸡的体重,减少种  相似文献   

16.
在培育肉用仔鸡高产配套系时,最好将优良的生产性状和矮小型基因结合起来。带伴性矮小型基因(dw)的鸡是比较常见的突变体,但常被认为是发育不良而淘汰。1949年F.B.Hutt(美国)最先开始研究出现在来航鸡群和新汉县鸡群中的矮小型鸡。之后,这样的突变体又在兼用型品种的杂种鸡(法国)、科尼什  相似文献   

17.
鸡性连锁矮小基因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桂苹 《中国家禽》1998,20(11):30-32
鸡性连锁矮小基因(sex-linkeddwarfgene,简称dw基因),来自于自然鸡群中的突变个体,它是鸡已知8种矮小型基因中的一种,被认为是唯一对鸡本身健康无害,而对人类有利的隐性突变基因(李东,1990)。自1935年前苏联学者вентамк发...  相似文献   

18.
矮小基因在黄羽肉鸡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鸡性连锁矮小基因(dw)应用到黄羽肉鸡的育种中以来,矮小型黄羽肉鸡以基础代谢率低、耗料少、饲养密度大、适应性和抗应激强等优势及其明显的经济效益,在黄羽肉鸡业中的配套生产得到广泛推广。文中就dw基因在黄羽肉鸡育种中的应用情况作一概括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含dw基因的鸡在国际上已研究了60余年,在我国已研究了20年。它的典型的遗传标记是鸡的胫部比正常型短1/3。它足一个隐性伴性基因,位于肝坏死基因In和无翅基因wi之间,靠近金银色基因Ss和快慢羽基因。它是鸡的天然的8种矮小型基因中唯一对鸡自身无害,对人类有利的基因,故称矮脚基因(Dwarfgene)。  相似文献   

20.
鸡性连锁矮小基因(dw)的研究与应用杜晓惠(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济南250023)鸡性连锁矮小基因(dw)早在1935年就被俄国学者Behtank发现,于1959年被Hutt确定了它在性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dw基因存在于所有自然群体中,是鸡已知8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