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不同品种磷运转和再利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定量测定并计算4个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97029、97073、97081、97105)在苗期、蕾期、花期、结角期和成熟期的磷运转和再利用情况,以期揭示磷高效的营养机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磷的运转和再分配方面都体现了“顶端优势”,磷向生长中心运转和再分配最为活跃,但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苗期缺磷对地上部的影响比对地下部大,磷高效品种97081苗期和蕾期根系具有较强的磷吸收能力,磷累积量大,但输出率较小,对磷的再利用程度较小;花期耐低磷的适应性反应转为增强再利用,养分开始向生长中心运转;结角期叶片贮备养分比例较大,生长后劲足;成熟期养分向生长中心转移彻底,使有限的磷发挥了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不同基因型幼苗磷营养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对低磷敏感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进行营养液培养,研究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油菜苗期生长及磷营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施磷处理中,不同基因型油菜外部形态,生物量和根冠比存在明显差异;磷营养影响不同基因型油菜的磷吸收和分配,以及地上部氮,钾,钙,镁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种子发育40天时,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色素的含量在种子发育45天时达到高峰.随种应由绿转黄或转紫红最后转黑,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均降低。黑籽花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不同品系间及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间,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磷高效优异种质,研究油菜磷高效遗传,以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400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方法进行了两轮苗期磷效率评估(分别命名为试验Ⅰ和试验Ⅱ)。该群体在低磷和正常磷处理下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根冠比、主根长和磷效率系数均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变异。以低磷处理地上部干重和磷效率系数为筛选指标,在试验Ⅰ中分别筛选出磷高效和低效候选品种各17份和13份,在试验Ⅱ中分别筛选出磷高效和低效候选品种各17份和18份。结合试验Ⅰ和Ⅱ,确定苗期磷高效候选品种32份,磷低效候选品种31份,可用以开展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高、中芥酸含量的油菜种子油酸含量,开花后25—30天达到最大量,此后迅速下降。芥酸含量随着油酸含量的下降而迅速增加。亚油酸和棕榈酸以及亚麻酸含量在种子形成初期最高,以后随着种子的发育而下降。双低品种的油酸含量,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出现一个停滞期。不同药剂处理角果,对种子主要脂肪酸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角果皮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蓝型黄籽油菜GH06和甘蓝型黑籽油菜P174为亲本,通过“单粒法”连续自交6代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而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2007年和2008年群体中每个株系的角果皮叶绿素含量进行QTL分析。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结果共检测到9个QTL,单位点贡献率在5.75%~10.82%之间,其中在第7连锁群有QTL重叠的区域。本研究认为油菜角果叶绿素含量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很大,与这些QTL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对油菜角果叶绿素及其相关光合性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植酸是植物中磷的主要储存形式,适当减少植酸含量就可以提高作物种子中微量元素的利用率、降低环境中磷的污染和浪费。本研究旨在通过钼蓝显色法测定小麦种子中无机磷的含量,间接反映小麦品种(品系或株系)的植酸含量,从而为低植酸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对348个普通小麦品种(系)、232个近缘种杂交后代株系,以及4个普通小麦杂交组合的第四代(或第五代)株系进行了无机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这570份小麦材料的籽粒无机磷含量主要分布在0.46μg/mg-0.93μg/mg之间,低无机磷(低于0.15μg/mg)、高无机磷(高于0.93μg/mg)的材料比较少,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趋势。4个杂交组合群体无机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0.6549μg/mg、0.5918μg/mg、0.4538μg/mg和0.5792μg/mg,没有高无机磷或者低无机磷含量的株系,可能由这4个组合的亲本无机磷含量所决定的。因此,在普通小麦品种(系)、近缘种杂交后代株系中存在少量高无机磷和低无机磷的材料,而从中等无机磷含量的亲本杂交后代中没有筛选到高无机磷(低植酸)的株系。  相似文献   

8.
在所观察的716份资源中.除个别外,多胚苗出现的频率很低。多胚苗可以分成5种类型:Ⅰ型,单胚有独立的根茎叶。Ⅱ型,单胚之间有共同的根系,但各有独立的子叶、真叶和茎。Ⅲ型,单胚之间有共同的根系和子叶.但没有共同的真叶和茎。Ⅳ型,单胚之间有共同的根系、子叶和部分真叶,但茎基部不联合。Ⅴ型,单胚之间有共同的根系、子叶和部分真叶,且茎基部联合。幼苗子叶数目与出现多胚苗的频率及多胚苗的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比较甘蓝型油菜同一遗传背景组合分离出的黄黑两个品系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若干特性。结果表明:黄籽比黑籽胚体转绿色快,退化胚珠数少,结籽率高。黄籽油菜种皮转色时期为开花后30天。黄籽种子体积增加比黑籽快5—10天,干物质积累速度在花后35天内显著快于黑籽。黄籽含油率比黑籽高7.97%。  相似文献   

1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甘蓝型油菜品种及杂交后代叶片的硫甙含量及组份,研究了两个低硫杂交组合不同时期油菜叶片硫甙总量及组份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油菜叶片硫甙组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普通油菜中油821叶片硫甙苗期含量最高,达33.15μmol/g,随后持续下降;而低硫油菜品系从越冬到现蕾逐渐升高,薹期降低,初花期又升高,盛花时降到最低;6098/1008和6098/M1两个杂交组合在薹期和花期叶片硫甙含量表现较高的负向优势,硫甙含量显著下降;两个杂交组合叶片硫苷组份中2-羟-3-丁烯、4-甲亚砜丁基、5-甲亚砜戊基、3-丁烯基、4-戊烯基等脂肪族硫苷均表现出负向优势,而芳香族硫甙和吲哚类硫甙在不同组合中优势表现不同,在6098/1008组合中仅3-吲哚甲基硫甙表现为负向优势,其他成分均表现为正向优势,在6098/M1组合中所有芳香族硫甙和吲哚类硫甙成分均表现为负向优势。  相似文献   

11.
油菜种子油体的观察和大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油菜种子树脂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发现胚子叶细胞被蛋白体和油体所充实,蛋白体为球状晶体蛋白体,油体大小差异较大,小油体呈球形,大油体呈椭球形。油体经分离和统计分析,表明小油体数量较多,平均直径为0.57 μm;大油体数量较少,平均直径为2.39 μm;不同大小油体的数量随着油体体积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2.
影响甘蓝型油菜角果抗裂特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3个抗裂和4个易裂品种(系)分析了品种间、品种内单株间、单株内分枝间、主花序上的着生部位和角果相对含水量与抗裂角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裂角指数差异极显著,说明遗传特性是影响抗裂角性状的主要因素。品种内不同单株间抗裂角指数变异系数在15.81%~73.78%,但变异范围没有超出该品种的抗裂角特性。单株内不同着生部位影响抗裂角指数,不同品种分枝部位间角果抗裂角指数的变异范围在18.67%~93.57%。下部第一分枝的角果抗裂角指数大于其它部位角果,主花序顶部角果的抗裂角指数分别比主花序中部和下部角果小55.04%和60.43%。角果相对含水量对抗裂角指数的影响很大,油菜角果的抗裂角指数(y)随角果相对含水量(x)的增加呈直线上升的关系,即y=0.0149x-0.4779,R2为0.4284。上述各因素对抗裂角品种的影响远大于对易裂角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种子贮藏蛋白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8份不同生态区来源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进行了贮藏蛋白电泳多态性分析,并对165个杂交组合农艺、品质性状表现及杂种优势与亲本贮藏蛋白距离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了贮藏蛋白标记遗传距离辅助甘蓝型油菜农艺及品质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丰富;谷蛋白标记遗传距离(GDglu)、清蛋白标记遗传距离(GDalu )与农艺、品质性状杂种后代表现及中亲优势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以利这种相关性及谷蛋白标记遗传距离聚类辅助甘蓝型油菜杂交育种和品质育种的亲本选配,提高选配效率。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5个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下胚轴分离得到游离原生质体,以改良KM8p原生质体培养基作液体浅层暗培养。结果表明,低温(15℃)暗处理培养无菌苗的下胚轴原生质体活力达92.1%,培养7d后的细菌分裂频率达26.2%。分化培养基附加5mg/L 6-BA,再生频率可达17.6%。利用这一培养体系,5个油菜品种均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黄籽油菜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 42对SSR引物对19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336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在不同品系间的等位基因数在2~21之间,平均位点为8个.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7~0.85,平均为0.73.对SSR扩增结果进行UPGMA分析,可将19个品种(系)分为4个群体,聚类结果与系谱来源比较一致.并且只需NAS99、NAS98、NAS91及NAS31 4对多态性高的引物即可将19个材料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MI CMS系统育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双低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MICMS系统育性的遗传、育性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和恢复系的细胞质育性。结果表明:(1)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F2符合3:1,BC1符合1:1,不同组合间分离比例同质,MICMS系统育性恢复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2)恢复系宁R1、宁R3和宁R4的恢复基因属同一位点;(3)恢复系宁R1和宁R4的细胞质是可育细胞质,P  相似文献   

17.
采用1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研究其对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发芽期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后,幼苗的相对活力指数在0.32-0.79之间,14个品种的平均相对活力指数为0.49。干旱胁迫后,14个油菜品种的平均苗高比对照降低40.68%,平均单株鲜重比对照降低34.2%,平均成苗率比对照降低18%。但干旱胁迫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后,幼苗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电导率均比对照极显著提高,丙二醛的平均含量比对照提高96.7%,可溶性糖平均含量比对照提高75.0%,脯氨酸平均含量比对照增加2204.9%,可溶性蛋白的平均含量比对照增加56.2%,平均电导率比对照增加34.8%。在各种指标中,相对活力指数较为直观、综合地反映了发芽和生长性状,可作为油菜发芽期抗旱鉴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双低杂交种云油杂2号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油杂2号是利用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用系99F121AB与恢复系99F1549C杂交筛选出的优势组合,表 现杂交优势强,植株繁茂,根系发达,早熟,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 16% ,硫甙含量22. 86μmol/g,含油量 45. 53% ,恢复株率95%以上。2003—2004年云南省秋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3 570. 9kg/hm2 ,比对照品种花油3 号增产29. 13%。最高单产达到5 944. 5kg/hm2。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主花序有效角果数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甘蓝型油菜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的遗传标记,以ZY036×51070杂交构建的双单倍体(DH)为材料,采用2010-2012年在武汉、阳逻、青海和襄阳三年四点五个试验的检测数据,运用Win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进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QTL定位分析。研究共检测到10个与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相关的QTL,表型变异是9.33%~31.60%,LOD(极大似然函数比的常用对数)值是2.51~5.37,加性效应是2.71~8.09。而且在染色体A1、A5、C1和C9上的4个QTL都可以在2个不同的试验中重复检测到。试验还得到QTL区间的16个连锁标记,其中有8个距离QTL的最大峰值不足1cM。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以一批抗倒伏和易倒伏的甘蓝型油菜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指标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田间测定抗拉力可反映出品种的抗根倒能力,成熟期根重及根颈粗与品种的抗根倒能力也有密切关系。成熟期室内测定的茎秆抗折力矩可反映出品种抗茎倒能力,茎重,尤其是茎干重/茎秆长也能反映品种茎秆的抗倒能力。株高、茎秆重心高度/株高等形态指标与品种抗倒性有密切关系。株高、分枝点高/株高适中、重心高度/株高较小、分枝数适中、角果分布均匀、株型为紧凑型的品种较抗倒伏,单株生产力也较高,是理想的抗倒株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