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依然紧张,据预测,在夏季全国用电高峰期间,全国最大电力供应缺口将达30GW以上,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最大电力缺口将达25GW。在用电负荷高峰到来之前,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均提前做好了准备,未雨绸缪、周密布置。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农村电工》2005,(5):24-25
2005年电力供需形势平衡偏紧,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会议召开,图片新闻,幽他一默,盐都区供电公司党委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新实活”,请规范使用国家电网公司标志,做生意,想歪道,窃电被捉逃不掉,图片新闻.  相似文献   

3.
《农村电气化》2007,(4):37-37
中电联于3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2007年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分析预测会,对2007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及影响供需形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当前电力工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受到众多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4.
《农村电气化》2007,(4):34-34
2月13日,中电联发布《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06-2007年度)》。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电力建设速度继续加快,全国电力装机再上新台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国电力工业出现了加快发展、改革稳步推进的新局面。在这种形势下,电力企业要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找准定位,推进改革。一、当前电力供需形势2001年和2002年,全国发电量分别增长9%和11.7%,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偏紧;“十五”规划可能提前两年完成,电力发展的前景很好。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以发展的眼光冷静对待。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较快。近20年来,发电装机年均增长8.2%,发电量年均增长8.3%,基本同步增长。电力发展基本是健康的。第二,“九五”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从根本上扭转…  相似文献   

6.
2005年电力供需形势总体上好于2004年,这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展、固定资产投资过猛得到遏制的结果。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和有效的,也体现了从微观上两手抓的成效,即:一手千方百计抓增加电力供给,一手抓电力需求侧管理。据初步统计分析,2005年将投产的机组近6900万千瓦左右,预计增长13.4%,但与全社会用电量相比,2005年电力供应缺口将达到2500~3000万千瓦,华北地区缺口在300万千瓦左右,北京缺口应在100万千瓦上下,这部分的缓解只有靠需求侧管理来消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加快推进,传统化石能源供给不足、新能源出力随机波动性大、极端恶劣气候频发等因素叠加,电力供需形势愈发紧张,电网安全保供压力剧增。2022年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用电负荷高位运行时间之长前所未有,预测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仍将处于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8.
《农电管理》2008,(2):4-4
1月13日,中电联发布《2007年中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指出2007年全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供需形势进一步缓和,全国供需总体基本平衡,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上大压小开局顺利,结构调整取得阶段进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年电力工业建设发展呈现出七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丰要于段,在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6年以来,河南省荥阳市电业局强化生产计划的管理,加强停电计划的管理,合理安排停电计划,全力提高对客户的供电可靠性。同时,密切注意电力供需形势变化,合理安排电力生产计划,保证全市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马薇 《农电管理》2004,(10):22-23
21世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推动下,电力需求持续旺盛。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紧张;2003年,全国电力缺口为1300万千瓦左右,电量缺额为400亿千瓦时左右;2004年,北京、华东、华南等大部地区的电力供应形势更为严峻,而江浙一带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电荒”,使人们对电力供需矛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电力需求侧管理势必再次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今年以来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迎峰度夏已经到来,局部地区高峰时段仍存在保障压力。为统筹做好2021年能源迎峰度夏保障供应工作,确保煤电油气运供需形势平稳有序,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出通知,部署2021年能源迎峰度夏工作。其中就电力的生产、供应、储备及需求侧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2021年5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全国电力保供工作座谈会,研究安排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确保电力安全保供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志武提出工作要求。会议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围绕能源供应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分析电力供需形势,多措并举统筹做好保供工作,确保建党100周年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负责同志,相关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负责同志就有关工作发言。  相似文献   

13.
林丽  陶慕翔 《农电管理》2013,(Z1):101-102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关系着国家能源的安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电力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采取各种策略来加强营销。而在电力营销中,加强优质服务,是获得政府及社会的认可、进而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的根本举措。电力企业营销市场现状随着电力供需形势的日益缓解,电力市场正转向疲软状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能源不断开发,其它替代能源正与电力争夺市场份额,电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金融危机影响和电力供需形势变化,东阿县供电公司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关注客户需求,主动为客户解决用电难题,注重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和规范化,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促进增供扩销  相似文献   

15.
行业信息     
我国上半年电力生产与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7月17日正式发布2003年上半年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报告。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对电力增长的总体影响不太明显,全国电力生产与消费均保持高速增长,系统运行呈现安全、稳定局面。1~6月,全国发电量完成8521.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39%,其中水电增长3.81%,火电增长16.01%,核电增长119.07%;全社会用电量8616.75亿千瓦时,增长15.43%。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速度在20%以上的省份有浙江、江苏和宁夏。各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呈现四个明显特点:一是受“非典”影响的第三产业用电逐渐恢复。200…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电气化》2003,(5):1-1
20 0 3年 4月 2 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电力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针对电力供需形势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电力企业 ,要加强领导 ,通力协作 ,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工业发展 ,逐步解决电力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通知指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全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大幅度增加。2 0 0 3年 1季度 ,全国平均用电增长率达 17.6 % ,为历年同期的最高水平。由于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快 ,部分地区新投产的发电容量偏少 ,主要江河来水偏枯和原油价格上涨 ,电网结构、设备…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吴贵辉副司长在全国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第一,必须深刻全面理解这次农电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一是认清当前电力工业面临的形势,环境和机遇,当前农电“两改一同价”所处的政治环境、电力供需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舆论环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供需依然紧张的形势下,国家电网公司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应对艰巨的发展任务和不断增大的安全稳定压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农电工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一强三优”战略目标,全面贯彻“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以建设、经营电网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内质外形建设为载体,积极深化农电体制改革,认真开展同业对标和深化创一流工作,进一步加强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不断推进电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19.
《农村电气化》2016,(12):8-8
12月15日,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获悉,国网能源研究院和国网河南电力联合在该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组建国网电力供需研究实验室和能源电力规划实验室河南分站。国网能源研究院和国网河南电力于去年10月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以国网河南电力经研院的"河南省能源经济和电力供需实验室"为平台,  相似文献   

20.
盛群  施建锁 《农电管理》2004,(11):22-22
目前,浙江省永康市的电力供需缺口达到了58%,电力紧缺引起的拉限电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在电力异常紧缺的形势下,我局在效能建设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推进永康电力协调持续发展,保障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总目标,以“建效能机制、创优质服务、树电力形象、做发展文章”为主要内容,完善“基建为生产、检修为运行、机关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