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采用病理学和电镜技术观察了山莨菪碱(654-2)对内毒素(ET)诱导山羊病理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ET处理组各组织器官充血、淤血,血管内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并见透明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壁透明变性、肝、肾等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具有明显的超微结构变化。654-2能有效地缓解或减ET诱导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2.
山莨菪碱对山羊内毒素休克时肝脏自由基损伤的保护机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将36头杂交山羊随机分成3组:1组作为对照;Ⅱ组静注大肠力内毒素1800EU/kg,注射2次,间隔24h,Ⅲ组在同Ⅱ组处理基础上,于第2次注前10min静注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2.5mg/kg,第2次注射内毒素后5h和12h各组均剖杀6头山羊,检测肝脏抗氧化系统功能。结果表明:Ⅱ组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高于Ⅰ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不麦(GR)活性及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研究了大肠杆菌仙毒素对山羊红细胞膜损伤的膜泵分子活性的变化及654-2(山莨菪碱)的保护效应。结果表明,ET处理组在1h,3h红细胞膜Na^+-K^+ATPase(腺苷三磷酸酶,简称ATP酶),Ca^2+,Mg^2+-ATPase活性均高于对照组,5h有下降趋势并一直持续到9h。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给山羊静注大肠杆菌的内毒素(ET)复制ET休克模型,探讨ET休克时山羊肾脏的病理损伤,并了山莨菪碱(654-2)对其影响。结果表明,临床病理学上,出现混合型酸中毒指标的变化并有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病理组织学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步球内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或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呈退行性变化,且肾脏有明显的超微结构变化。654-2能有效地缓解或减轻  相似文献   

5.
用1,6-二苯基-1,3,5-已三烯(1.6-diphenyl-1,3,5-hexatriene,DPH)分子荧光偏振技术,研究了内毒素(ET)诱导的山羊红细胞膜(ECM)损伤过程中膜脂的流动性(P)、膜脂区微粘度(η)、脂双层分子列有序性系数(A)的变化及山莨菪碱(654-2)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ET处理组(Ⅱ组()ECM的P、η和A参数在处理后3、5、7、9、12小时均显著高于Ⅰ组Ⅲ组(P〉  相似文献   

6.
内毒素诱导山羊肝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变化及654—2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6-二苯基-1,3,5-己三烯(1,-6-diphenyl-1,3,5-hexatriene,DPH,Sigma Chemical Co。)分子荧光振技术研究了内毒素(ET)诱导的山羊肝线粒体膜(MiM)损伤过程中膜脂的流动性,膜脂区微粘度及脂双层分子排列有序性系数的变化及654-2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给山羊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内毒素休克,探讨内毒素休克时血液流变性的变化规律,并观察山莨菪碱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 HPLC)测定了山羊内毒素休克时肝线粒体膜 ( Mi M)中磷脂酰肌醇 ( Ptd Ins)、磷脂酰丝氨酸 ( Ptd Ser)、磷脂酰乙醇胺 ( Ptd Etn)及磷脂酰胆碱 ( Ptd Cho)的变化 ,并观察了山莨菪碱 ( 6 54-2 )的相关保护效应。结果表明 ,内毒素 ( ET)处理组线粒体膜磷脂主要成分 Ptd Ins、Ptd Ser、Ptd Etn及 Ptd Cho含量在处理后 5、1 2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 6 54-2处理组 ( P<0 .0 5,P<0 .0 1 )。 6 54-2处理组的 Ptd Ins、Ptd Ser、Ptd Etn、Ptd Cho含量在处理后 5h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 5) ,处理后 1 2 h趋于正常 ( P>0 .0 5)。可见 ,ET可诱导线粒体膜磷脂含量的改变 ,而 6 54-2能有效地改善 ET诱导的这些损伤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用1,6-二苯基-1,3,5-己三烯(1,6-diphenyl-1,3,5-hexatriene, DPH)分子荧光偏振技术,研究了内毒素(ET)诱导的山羊红细胞膜(ECM)损伤过程中膜脂的流动性(P)、膜脂区微粘度(-η)、脂双层分子排列有序性系数(A)的变化及山莨菪碱(654-2)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ET 处理组(Ⅱ组)ECM 的P、-η和A 参数在处理后3、5、7、9、12 h 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 0.05,P< 0.01);Ⅲ组P、-η和A 参数在处理后3 h 显著低于Ⅰ组(P< 0.01), 5、7 h 高于Ⅰ组(P< 0.05,P < 0.01)。结果显示,ET可使山羊ECM P、-η和A 增加、膜流动性降低,而654-2 能有效地改善ET诱导的这些损伤变化,支持了654-2 具有维护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内毒素休克山羊NO代谢的变化及山莨菪碱对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NO)在内毒素休克病理发生中的作用,将36头杂交山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第Ⅰ组作为对照,第Ⅱ、Ⅲ组颈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次,间隔24h,第Ⅲ组于第2次注射内毒素前10min静脉注射山莨菪碱(654-2),检测血浆、肝、肾、肺组织中的NO水平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表明,第Ⅱ、Ⅲ组山羊第2次注射内毒素后,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第Ⅰ组(P<0.01),其中第Ⅱ组呈持续性升高,7h后第Ⅲ组显著低于第Ⅱ组(P<0.01);第Ⅱ、Ⅲ组肝、肾、肺组织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明显高于第Ⅰ组(P<0.01),12h后第Ⅲ组组织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显著低于第Ⅱ组(P<0.01)。提示NO过量为内毒素休克时病理发生中关键的中介机制,预先给予654-2则能缓解休克时NO引起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毒素诱导的红细胞过氧化损伤及山莨菪碱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给山羊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的休克模型,研究了内毒素诱导的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并观察了山莨菪碱的相关保护效应。将30头山羊随机分成3组,第Ⅰ组(n=6)静注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第Ⅱ组(n=12)静注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2次(间隔24h),第Ⅲ组(n=12)处理同第Ⅱ组,仅处理前10min静注山莨菪碱。分别于处理后1、3、5、7、9、12h采血,制备样本供测定。结果显示,山羊注射内毒素1h后,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加(P<0.01),红细胞膜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下降(P<0.01),并伴有红细胞SOD、GSH-Px、GR活性降低(P<0.01,P<0.05);而注射内毒素前给与山莨菪碱的山羊,其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均较小。以上结果表明,内毒素可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而山莨菪碱能拮抗红细胞的这种过氧化损伤,对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莨菪碱对内毒素诱导山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头杂交山羊随机分成3组,第Ⅰ组(n=6)作为对照组;第Ⅱ组(n=12)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1800EU/kg)两次,间隔24小时;第Ⅲ组(n=12)在第Ⅱ组处理基础上提前10分钟静注山莨菪碱(2.5mg/kg),于处理后第1、3、5、7、9、12小时分别检测血小板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副凝试验3P和EGT指标。结果表明:第Ⅱ组迅速发生DIC,表现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PT和TT延长、3P和EGT阳性(P<0.01);而第Ⅲ组血小板数在13小时明显高于第Ⅱ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于第5小时后高于第Ⅱ组(P<0.01,P<0.05),PT和TT亦比第Ⅱ组显著缩短(P<0.01),3P和EGT的阳性检出率低于第Ⅱ组,结果提示应用山莨菪碱能明显抑制血小板减少,阻止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VE缺乏对鲤骨骼肌损伤的形态学影响。在半纯合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和100 mg/kg的VE,投喂体重约60 g的鲤鱼20周。结果表明:鲤鱼摄入VE缺乏的饲料后,出现“瘦背症”、脊柱弯曲及以突眼、竖鳞和腹水为特征的渗出性素质样病变。病理剖解见体壁肌肉萎缩,特别是背部两侧肌肉萎缩变薄,其厚度仅为对照组的1/4~1/2,似刀刃状;体侧红肌纤维褪色变白,呈白肌肉外观。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肌营养性不良,骨骼肌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大量结缔组织增生,残存的肌纤维萎缩变细。超微结构上表现为骨骼肌细胞核膜间隙增宽,呈锯齿状,并发生局部或广泛性的断裂,核变形,电子密度降低;肌浆内糖原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甚至溶解呈空囊泡状,肌原纤维的横纹模糊不清或完全消失。结论:日粮中0、25和50 mg/kgVE水平会导致鲤出现VE缺乏症,其骨骼肌主要表现为变性、坏死、肌萎缩和炎症细胞浸润的肌营养性不良。  相似文献   

15.
植物单宁对山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植物单宁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对食草动物具有抗营养作用。作者综述了近几年植物单宁对山羊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