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参照李茂祥等人的方法提纯小鹅瘟病毒(Goose plague virus,GPV),免疫小鼠,按常规方法获得3株GPV单克隆抗体。用胶体金标记提纯的GPV单克隆抗体288并制备金标棉,马抗GPV多克隆抗体和羊抗鼠抗体喷涂NC膜,组装成胶体金检测卡。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卡只能检测出GPV,其他对照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将GPV做100倍稀释,仍可获得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黏病毒病是自 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 ,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 ,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黏病毒。随后 ,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黏病毒病。 2 0 0 1年 5月 ,我们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 1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4.
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鹅副黏病毒BY株人工感染1月龄鸽,观察试验鸽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并对病毒抗原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以研究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鹅副黏病毒人工感染可致试验组鸽的严重发病,发病率达100%,致死率达92%;病鸽表现下痢,眼睑发炎,呼吸困难,咳嗽,并表现瘫痪,翅膀下垂,转圈或震颤等神经症状;病鸽各种器官都存在组织损伤,但以消化系统,免疫系统 系统较为严重,表现显著的变性,坏死或出血等变化;病毒可以在病鸽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复制。这说明,鹅副黏病毒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鸽实验性感染鹅副黏病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感染鹅副黏病毒病鸽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病鸽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但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主要肉眼病变为肺瘀血、水肿,胰腺、脾脏局灶性坏死,肠黏膜水肿、增厚或有出血、坏死,脑充血、出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肠道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或伴有严重出血,肝、肾、心脏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坏死,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6.
鹅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 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 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 27.7%和18.2%。为了有效防制该病的传播 和流行,用非免疫鸡胚,从一群病死鹅的脑组 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 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 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 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 (GPMV)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7.
采用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的方法,从广西武鸣县某鹅场患病鹅脑、肝、脾中分离获得了2株病毒;经RT-PCR、HA和HI试验等研究,证实其为鹅副黏病毒。经测定,分离毒23-7-F3株的ELD50为10^-7.25/0.1mL。TCID50为10^-6/0.1mL,MDT为38.8h,ICPI为2。将该分离毒10倍稀释,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40h后出现细胞病变,证实该分离毒为强毒株。病毒能凝集鸡、番鸭、鸽、猪、山羊、兔、豚鼠、黄鳝及人O型红细胞。56℃10min、60℃10min、pH4溶液处理1h均不能使该病毒灭活,而50mL/L氯仿处理10min、60℃水浴30min能灭活该病毒。人工感染的11日龄雏鸡全部发病和死亡;感染的10日龄雏鹅60%发病,发病鹅全部死亡;感染的30日龄肉鸽发病率达83.3%(5/6),死亡率100%。对1日龄肉鸭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DG01株),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在200nm左右;ELD5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对DG01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强毒株,测序结果与CH2000同源率为91.8%,因此确定DG01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DC01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口增加及耕地减少的双重制约,饲料偏紧的情况将长期存在。近年来,各地利用秸秆饲料资源,把秸秆饲料从简单的机械加工利用改为科学的方法进行氨化、盐化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达到以秆代草,以秆代料,节约粮食的目的。密山市属纯农区,年可盛产禾本科秸秆40多万t,如果拿出其中的20%进行氨化、盐化处理饲喂奶牛,可解决1万多头  相似文献   

10.
对鹅副黏病毒61/GO/GD/05分离株进行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78 h,脑内接种指数(ICPI)为1.70;静脉接种指数(IVPI)为2.34;对鸡胚的半数感染量(EID50)为10-7.43/0.2 mL;对鹅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1.93/0.5 mL;致病性试验表明,该毒株对21日龄非免疫鸡和16日龄非免疫鹅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综合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确定该毒株为强毒力GPMV毒株。对其F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该毒株为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11.
鹅副黏病毒是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7.7%和18.2%.  相似文献   

12.
鹅副粘病毒病又叫“鹅新城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痛原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中的不同毒株。1997年最先发生于我国广东和江苏。而后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成为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这一病毒可致鸡及鹅发病。并且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感染,此病一旦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养鹅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深受广大农民喜爱,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国家又大力推广发展草食动物和鼓励开发绿色食品工作,养鹅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在我国得到迅速壮大,并朝规模饲养方向发展,然而随着规模化的发展、饲养密度的增加、对生物安全的忽视以及受养殖者技术水平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鹅的传染病,甚至是烈性传染病,能使全群覆灭,造成毁灭性的损失,鹅副粘病毒病便是其中之一.鹅副粘病毒病是97年由王永坤教授等首次在江苏发现,它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在我国很快流行,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养鹅业.它的病毒属于副粘病毒Ⅰ型基因Ⅶ型,与鸡的新城疫同属,血清学显示两者有交叉性,两者是否有生物源性,仍需做进一步试验考证,就临床工作者而言,如何进行有效诊断、治疗与预防非常重要.下面我将遇到的一例鹅副粘病毒病诊治情况向大家报告一下:  相似文献   

14.
陈杰  施静  黄海晖 《水禽世界》2003,(12):33-34
2003年6月,我市某养鹅场的鹅群发生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幼鹅拉稀,严重的拉血粪,呼吸困难,内脏有白色坏死点,肠道有纤维性结痂。该病发病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鹅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了解,对发病鹅群曾用氟哌酸、强力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根据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和球虫病混合感染。1发病情况该养殖户共饲养雏鹅2500多只,于7日龄皮下接种小鹅瘟疫苗。30日龄雏鹅群明显减料,由原来每天吃900kg料减少至150kg,有2/3的鹅不吃不喝,并陆续发生死亡,到45日龄已…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鹅副粘病毒(GPMV)主要保护性抗原F基因和LacZ报告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所构建的转移载体转染禽痘病毒(FPV)017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通过蓝白筛选获得重组病毒;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禽痘病毒中F基因在CEF中获得表达,并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重组禽痘病毒的免疫保护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依据GenBank小鹅瘟病毒(GPV)的NS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扩增NS区片段,克隆、测序,采取Taqman探针法,构建小鹅瘟病毒的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GPV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用于小鹅瘟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鸡新城疫疫苗对鹅副粘病毒病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几种常规鸡新城疫(ND)疫苗进行了鹅副粘病毒病的免疫效果试验。240只20日龄ND抗体检测阴性的小鹅分为8组,每组30只。第1~3组鹅用2~5羽份(相对于鸡,下同)Ⅳ系苗首免,2周后用2或5羽份NDI系疫苗二免;第5和6组鹅用2羽份禽流感.鸡新城疫(AI-ND)二联活疫苗(rL-H5株)首免,3周后再用2或5羽份同种疫苗二免;第4和7组鹅分别用2羽份灭活油乳剂苗和2羽份Ⅳ系疫苗单免;第8组鹅为非免疫对照组。定期采血检测各组NDHI抗体水平,分别于单免或二免后第21d和140d每组抽5只鹅用鹅源副粘病毒强毒株JG97进行攻毒试验,攻毒剂量为400LD50/只。试验结果表明,第1~3组鹅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免疫保护期也较长。到二免后140d,这三组鹅的平均HI抗体水平仍维持在4log2矿左右,而且可完全抵抗强毒攻击。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生产上采用2羽份NDIV系苗首免、2周~3周后以2~5羽份NDI系苗二免的免疫程序预防鹅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