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以9个淀粉含量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Ⅰ双列杂交模式组配72个杂交组合,研究玉米籽粒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淀粉含量遗传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杂交组合的淀粉含量主要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并与母本和中亲值呈极显著相关.杂交组合淀粉含量的特殊配合力(SCA)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之间无相关性,不能简单地依据组合双亲的GCA效应来推断其后代的SCA效应,自交系陕814和Lx00-6的淀粉含量和GCA都较高,可以作为今后高淀粉育种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二棱大麦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三倍体胚乳数量性状世代平均数的遗传模型,分析了二棱大麦(Hordeum distichum L.)品种及其半双列杂交F#-2种子的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遗传除了异亮氨酸外均受种子直接基因效应和母体效应的控制。其中赖、苏和蛋氨酸的遗传以直接加性和母体显性效应为主。苯丙氨酸以种子直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缬、亮和异亮氨酸含量主要受控于种子直接显性效应。除缬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均存在明显的直接显性效应×环境互作。结果还发现赖氨酸含量的种子直接加性与母体加性之间存在较强的遗传正相关,并且普通遗传率(公式见影像原文)亦较高。这表明在杂交后代对其直接选择是有效的。Ris φ1508的赖、苏和缬氨酸含量均较高,并有显著的正的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是改良赖氨酸含量较好的亲本。种子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种子直接杂种优势和母体杂种优势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大豆品种蛋白质、油分含量的遗传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9个蛋白质、油分及二者总量含量高低不同亲本的23个组合,研究了亲子代及F#-1、F#-2和F#-3世代间均值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类型品种间的杂交均以双亲含量高的,其后各世代的表现较好,双亲中只要有一亲较好,其后代的表现不会太差。父母本含量的高低对后代表现的影响基本相似,同母本上伴随着父本或同父本上伴随着母本含量的提高,其后各世代的含量提高,但也有一定的父母本之间及含量与世代的互作。蛋白质和总量含量的遗传可能无细胞质效应,但油分含量在少数组合中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 相似文献
6.
稻米淀粉RVA谱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稻米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的3个特征参数(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RVA谱的遗传变异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另外还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胚乳基因型×环境和母体基因型×环境互作,而不存在细胞质× 环境互作。RVA谱的遗传力在 65.3%~74.8%之间.其中胚乳遗传力比母体遗传力和细胞质遗传力之和都大。不同亲本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RVA谱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8.
爆裂玉米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爆裂玉米淀粉含量的遗传方式,为爆裂玉米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淀粉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爆裂玉米淀粉含量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该杂交组合的B1∶2、B2∶2和F2∶3群体淀粉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为13.86%~82.55%,多基因遗传率为2.91%~70.51%。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0.0643,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8.6371,显性效应为-5.1797。【结论】爆裂玉米在早代可以加强淀粉含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完整籽粒为试验材料,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其淀粉含量的数学模型,光谱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建立淀粉含量的校正模型效果最佳,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模型预测结果与化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24 0。用1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按NCⅡ设计(6×7)研究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粗淀粉含量不同程度地体现为种子、母体和细胞质效应,而母体遗传效应和种子直接效应占主导,细胞质效应相对较小,遗传效应以母体加性和胚乳直接加性为主,存在显著的正向母体杂种优势。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铁7922、郑58是选育高淀粉品种的优良材料,同时说明以校正模型测定其含量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果穗出籽率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出籽率主要受显性效应遗传体系控制,其次受加性效应遗传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等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果穗出籽率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果穗出籽率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育成适应不同地区或某一特定地区的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
本研究以两个高淀粉玉米品种和两个普通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淀粉玉米与普通玉米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动态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4个品种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型曲线变化;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在灌浆初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灌浆中后期才逐渐表现差异;与直链淀粉积累不同,两个高淀粉品种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初期就明显高于两个普通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前期平均灌浆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高有利于籽粒支链淀粉的积累;籽粒总淀粉积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支链淀粉积累的不同造成的,直链淀粉积累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盐碱地优质专用小麦的专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盐小麦品种山融3号和盐敏感小麦品种鲁麦15为试材,研究了2种氮肥条件下盐碱地小麦品质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盐碱地条件下,山融3号的籽粒加工品质、面团加工品质和淀粉品质均优于鲁麦15。增施氮肥可提高山融3号的籽粒加工品质,但对鲁麦15籽粒加工品质影响不大。2种类型小麦的面团品质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增施氮肥对鲁麦15籽粒RVA参数的提高幅度大于山融3号。[结论]在盐碱地条件下,增施氮肥可改善耐盐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品质和普通小麦的籽粒淀粉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不同质地土壤冬小麦灌浆期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变化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3个不同面筋含量的冬小麦品种藁麦 890 1 (高 )、豫麦 49号 (中 )、洛麦 1号 (低 )在 3种不同质地土壤 (砂壤、中壤、粘壤 )条件下种植灌浆期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面筋含量较高的品种在粘壤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 ,而淀粉含量较低 ,砂壤地与之相反 ,中壤地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处于砂壤和粘壤之间 ;面筋含量中等的品种在中壤条件下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都较高 ;面筋含量较低的品种在中壤条件下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较高 ,粘壤次之 ,砂壤条件下二者含量较低 ;灌浆期 3个冬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呈高度的负相关 ,二者含量动态变化基本上呈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玉米完整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以128份常用普通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混合籽粒样品为材料,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对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测定玉米完整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的可行性和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谱区为10000~4000cm-1和一阶导数+直线扣减预处理、谱区为9000~4000cm-1,分别建立的蛋白质、淀粉含量的校正模型,其校正和预测效果最佳。其校正决定系数(R2cal)均大于0.97,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cv、R2val)为0.92~0.95,各项误差(RMSEE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为火棘果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人工种植的火棘施纯氮0(N0)、23 g/株(N23),P2O5 0(P0)、23 g/株(P23),K2O0(K0)、23 g/株(K23),研究N、P、K对火棘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火棘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差异。N0P23K0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最低的是N23P23K0;N23P0K0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最低的是N23P23K23。N23P23K0、N0P23K23和N23P0K0处理的蛋白图谱中比其他处理多了一条分子量为51.766 kD的蛋白带。火棘可溶性蛋白的分子量集中在50~63 kD,属于低分子量蛋白。[结论]N、P、K相互作用对火棘淀粉的合成与积累有一定的作用,对蛋白的合成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Information on genetic relationship is of great value to maize (Zea mays L.) breeding.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classify 22 quality protein maize (QPM) inbreds into different groups by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 markers, which included exotic tropical, subtropical and domestic temperate QPM and normal maize inbreds; 2) to examine the consistency of grouping results obtained from SSR,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analysis,and genetic backgrounds of these inbreds. A set of 39 polymorphic SSR primers was selected from 70 primer pairs, which detected 136 alleles among the 22 lines. The mean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0.55. Based on analysis of genetic similarities, five group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Luda Red Cob, Sipingtou, Reid, Lancaster and a miscellaneous group with several tropical inbreds which could not be classified into the above four groups. The results generally agreed with previous results based on analysis of yield combining ability and pedigree dat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