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里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菌营养生长及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5℃均可进行营养生长并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5℃;在pH4~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并产孢,在pH7的条件下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而持续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尤其不利于产孢。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  相似文献   

2.
龙眼拟茎点霉(Phomopsis longanae Chi)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眼拟茎点霉(Phomopsis longanae Chi)是导致采后龙眼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原菌,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越冬越夏等条件对龙眼拟茎点霉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拟茎点霉生长适温为25℃,最适pH6~7;产生子座的最适温度为22~25℃,最适pH6,还需要一定的光照;以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D-果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龙眼拟茎点霉的生长发育;分生孢子的大量萌发要求高湿度和营养刺激,最适萌发温度25~28℃,最适pH6~7,在分生孢子器中,分生孢子的存活时间长于1年;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9℃(10 min),分生孢子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3.
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研究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菌侵染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菌的孢囊梗属于多级有限生长,其孢子囊萌发后形成多种真菌形态,如游动孢子、芽管、孢囊梗及次生孢子囊:芽孔位于孢子囊一端、两端或四周,在1个芽孔处可萌发1根、2根或多根芽管,位于基部的芽孔萌发能力较强.该菌培养35 d后可产生厚垣孢子.培养45 d可产生大量的卵孢子,菌龄为10 d时产生孢子囊的萌发率最高.温度为16~24℃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在26℃以上萌发形成芽管.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在燕麦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的最适pH值为6~8.超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可通过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从荔枝果皮的嵴点裂缝处与皮孔处侵入,并在果皮内扩展,直到荔枝的内果皮.试验结果加深了对该病菌的了解,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富华  叶华智 《玉米科学》2005,13(4):109-111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40℃,最适为28~32℃;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40℃,最适为25~35℃;病残体产孢的温度范围为8~38℃,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残体产孢时间缩短,当温度为20~35℃时,保湿24h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弯孢菌在10~38℃都可以侵染玉米植株,使其发病;但在30℃时,病害的潜育期最短,病情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5.
椰子茎泻血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椰子茎泻血病菌奇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paradoxa(Dade)Moreau[=Thie laviopsis paradoxa(De Seynes)V.Hohnel]xie331-4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合该菌菌丝生长和产孢;以果糖为碳源最适合菌丝生长,以阿拉伯树胶粉为碳源最适合产孢;以磷酸氢二铵为氮源最适合菌丝生长,以蛋白胨为氮源最适合产孢;2%蛋白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2%葡萄糖、2%蔗糖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25~35℃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25℃最适合孢子萌发,温度低于5℃或高于40℃孢子不能萌发;pH值4~11适合菌丝生长,pH为7产孢量最大,pH值为4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但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min。  相似文献   

6.
剑麻茎腐病菌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病剑麻植株中分离到了一株茎腐病茵的突变茵株,并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已报道的黑曲霉菌明显不同的是:该茵在PDA平板上茵丝丰富、白色、产孢速度慢,其分生孢子表面有瘤状突起.该茵茵落生长与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5 ℃~40℃,最适为35℃;菌落生长的最适pH值为9,各pH值条件下产孢无显著差异;全光照条件下茵落生长和产孢速度显著快于光暗交替和全黑暗条件.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45℃,最适为35℃;pH值4~时,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  相似文献   

7.
茶轮斑病菌与灰斑病菌的特性比较及致病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Pestalotiopsis属的P.theae和P.guepinii菌侵染茶叶后的症状表现、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生物学特性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初期二病症状差别不大,后期明显区分,轮斑病斑褐色具轮纹,着生明显凸起的黑点;灰斑病斑灰白,散生小黑点。前者菌落具轮纹,分生孢子附属丝2~4条;后者菌落波状隆起,分生孢子附属丝2~5条。2种菌孢子萌发适温25℃,萌发率分别为87.5%和86.1%。茶汁能促进孢子萌发和产孢。强光照对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皆有明显抑制作用。P.theae菌丝生长适温为26~28℃,P.guepinii菌则为24~25℃;以PDA培养基最适2者菌丝生长,PSA+200g/L茶叶煎汁培养基利于产孢。P.theae菌适宜pH值为6.0,P.guepinii菌则为7.5。用2种菌孢子茶汁悬液结合磨擦对新梢不同叶龄作涂抹接种。结果显示:伤口利于侵染,P.theae菌孢子可直接从芽、嫩叶侵入,也侵染损伤的成叶;P.guepinii菌孢子只能从损伤的芽、嫩叶和成叶侵染。  相似文献   

8.
木薯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斑病是中国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叶部真菌性病害.采用多种分离方法,经致病性评价后获得该病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亨宁氏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比较光照、菌丝打断、紫外线和菌丝打断-紫外等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只有菌丝打断-紫外诱导法能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CME(麦芽木薯叶)培养基、28℃、pH6.0~7.0、紫外线连续诱导、25 mL/皿、14~21 d为产孢最适条件.对菌株CPHHN0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A培养基、26~28℃、pH6.0、连续黑暗、碳氮源分别为D-葡萄糖、D-甘露醇、D-乳糖和胰蛋白胨为菌株最适培养条件.大型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6℃,致死温度为60℃10 min.  相似文献   

9.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9,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30℃。该菌能有效利用各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麦芽糖最好,氮源以蛋白胨最好。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交替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是60℃,15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5℃,5min。在PDA,PSA,Czapek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不能大量产孢,在保湿的卫生纸、玻璃片和橡胶离体叶片上,能大量产孢。  相似文献   

10.
剑麻茎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剑麻茎腐病病原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 Van.Teigh)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上,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9℃,最适32℃,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6—39℃,最适32℃,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6—44℃,最适36℃;菌丝和分生孢子在60℃的水浴中处理10分钟即可致死。分生孢子必须在空气相对湿度≥92%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光照对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无影响。在pH4—9范围内菌丝可以生长,分生孢子能很好萌发,但较酸的条件(pH4—5)较有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必须在营养较丰富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K,Ca,S含量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及荫发关系不大。在离体剑麻叶片上,侵染成功的温度范围为20—42℃,最适于侵染的温度为36℃。空气相对湿度对侵染成功率及病斑扩展的影响不大。接种体数量对侵染成功率无影响,单个孢子也可以接种成功,但接种体数量较大则症状较早表现。多菌灵和灭病威杀菌剂在体外测验能很好地抑制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耐雨水冲刷,但灭病威的抑制作用比多菌灵强。  相似文献   

11.
红毛丹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毛丹炭疽病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研究培养基、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红毛丹炭疽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在PDA、CA和CZ培养基上生长较好,10~35℃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在pH3~11都能生长,pH5~8生长较好,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最佳pH值为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99%时不能萌发;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鼠李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甘露糖和木糖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不同的无机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降香黄檀叶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为深入了解该病菌特征,本研究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期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对降香黄檀叶枯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序列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通过观察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光照等4种环境因素中的生长情况,发现该病原菌在马铃薯果糖琼脂培养基(PFA)中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在10~30 ℃均能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 ℃;最适宜的pH为6;光照对该病原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文波  邬国良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2):1835-1839
对橡胶树褐根病病原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7,该菌可有效地利用部分碳源和氮源,碳源以D-果糖和酵母浸出液最好,氮源以L-天门冬酰胺最好.光照处理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影响,黑暗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和黑光有抑制作用.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14.
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生物学培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生物学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0℃;菌丝生长最适pH值5~6,孢子萌发最适pH值7~10;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棉子糖、葡萄糖,最佳氮源是牛肉浸膏、蛋白胨:光照及振荡培养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10 min,孢子的致死温度50℃,15min.  相似文献   

15.
水稻穗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RSRD)是近年上升较快的一种水稻穗部重要病害,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从稻穗发病谷粒中,共分离到4种真菌,经形态学、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4种病原菌均能在温度4℃~40℃、pH 3~12条件下生长,最适的温度范围是25℃~30℃,不同菌最佳产孢的pH值差异较大。4种菌均能在供试的碳、氮源培养基上生长,不同的碳、氮源对各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不同。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水稻后期穗部褐变病害,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致病性分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测试3种不同的草甘膦剂型在不同浓度下对MA4菌株孢子萌发、菌落生长、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飞达红88.8%草甘膦铵盐可溶性粒剂对孢子萌发与菌落生长抑制作用最强,10%草甘膦水剂对产孢的抑制作用最大,95%的氨盐影响均相对较小。同时研究发现,草甘膦各剂型中的不同助剂对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生长与产孢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疽菌。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导致茶树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YCW1180、YCW1331、YCW1382、YCW1387、YCW1419、YCW1443、YCW1451、YCW1453、YCW1454、YCW1461、YCW1613和YCW2134等12个菌株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菌株YCW1378致病力最弱。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试65个山茶炭疽菌菌株对25%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药剂敏感性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对菌株YCW143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6.00%,抑菌效果最差,而对大部分菌株的抑制率高于70.00%,表明大部分菌株对该药剂高度敏感。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影响了山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真菌对硫元素的利用始于ATP硫酸化酶对硫酸根离子的活化。对稻瘟病菌ATP硫酸化酶在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可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药物靶标。【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基因敲除载体,并对突变体的表型进行分析。【结果】Mo MET3基因是病菌营养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所必需的,但不是毒力因子。稻瘟病菌ATP硫酸化酶编码基因Mo MET3缺失后,突变体营养生长速率减慢,产孢量降低,但是突变体对寄主的毒力不受影响;虽然基因缺失不影响突变体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成熟,但突变体在硫营养限制时孢子萌发后次生菌丝的生长明显受抑。Mo MET3基因互补后,突变体恢复正常生长,能利用硫酸盐。【结论】无机硫的还原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成熟并不是必需的,分生孢子内储存的还原态硫化合物可以满足这一过程中硫营养的需求,但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需要吸收利用寄主源还原态硫以利于侵染菌丝的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