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ia mioraloria L.)是新疆主要农业害虫之一。而博斯腾湖地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亚洲飞蝗发生基地之一,大发生频率高,对农业生产威协大。目前国内对亚洲飞蝗发生期的测报方法还未见报道,为探索其发生期测报方法,指导生产防治,笔者1985~1986年,于博湖县对亚洲飞蝗的越冬卵和蝗蝻期各发育阶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在发生期测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实验方法从野外捕捉亚洲飞蝗成虫,在室外饲养于无底铁纱笼中,就地产卵越冬,第二年土壤解  相似文献   

2.
在防治东亚飞蝗的长期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为了掌握有利防治时机,采取适当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必须对其不同发生期的各虫态密度做到心中有数。现将我们在飞蝗密度调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予以介绍。1蝗卵密度调查调查蝗卵取样大小,以0.44m2(4尺2)为宜。在荒地查卵可取0.667m(2尺)见方面积的样片;在作物地查卵时,可按地形改取0.167m(0.5尺)×2.66m(8尺)或0.133m(0.4尺)×3.33m(1丈)的样片。在未翻耕的土地上检查,可由表土用铁铲层层下挖,待挖到1.65cm(0.5寸)深时…  相似文献   

3.
吡虫啉、三唑磷和丙硫磷防治东亚飞蝗试验张开朗李志强吕永亮(江苏省沛县蝗虫防治站沛县221600)吡虫啉(大功臣)、三唑磷和丙硫磷均为高效低毒、残效期较长的农药。为探明其对蝗虫的防治效果,我站于1996年夏季进行了试验,现小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设667...  相似文献   

4.
《植物医生》2007,20(5):22-22
2007年,全国农区蝗虫总体发生程度重于常年。截止7月底,全国飞蝗发生1690万亩,其中东亚飞蝗1350万亩,亚洲飞蝗140万亩,西藏飞蝗200万亩,农区土蝗发生近5000万亩。2007年东亚飞蝗在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西藏飞蝗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亚洲飞蝗发生平稳;农区土蝗局部发生严重。面对2007年蝗情,农业部及各级治蝗指挥机构积极开展工作,深入一线指导防治,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飞蝗不二次迁飞"的目标,蝗虫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5.
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拉硫磷是当前防治东亚飞蝗的主要农药。通过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用点滴法测定东亚飞蝗抗性为2.9倍,用浸虫法测定东亚飞蝗抗性为4.5倍。  相似文献   

6.
西藏飞蝗是川西北草原主要的生物灾害之一,近年来平均危害面积在7.5万hm2左右,且呈现出逐年加重趋势。为加大对西藏飞蝗的防治力度,试验应用瑞·苏生防剂、2%阿维·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苦参碱可溶液剂3种生物农药分别对西藏飞蝗进行小区和大面积防治试验,比较3种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生物农药对西藏飞蝗的小区试验防治效果在89.99%~92.12%之间,大面积防治效果在86.50%~92.41%之间,均具有较高的防效,可作为防治川西草原西藏飞蝗的选用药剂。  相似文献   

7.
2009年7月中旬,黑龙江龙江、肇州、肇源局部地区发生高密度飞蝗为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首次暴发亚洲飞蝗.笔者初步探讨了2009年亚洲飞蝗在该地区发生的原因以及今后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表接菌法测定了商品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PD20080671在15、20、25、30、35和40℃等6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累积死亡率在接菌后19 d内均随天数的增加而升高。35℃的累积死亡率最高(82.5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5.00%。死亡个体的湿度培养结果显示绿僵菌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的时间较短,40℃为4.26 d,15℃为19.36 d。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都不利于绿僵菌杀死蝗虫。因此,在田间施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时应尽量避免高温天气,建议在上午低温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田间笼罩药效试验表明,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对东亚飞蝗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3d,已将试验所用东亚飞蝗全部杀死,表明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在防治东亚飞蝗方面具有较好的推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飞蝗存在着有趣的型变现象,即群居型、散居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转型变。飞蝗不同的型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包括生理生化、形态特征以及行为习性等多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表明,飞蝗的型变主要与虫口密度、内分泌及化学信息物质等有密切关系。研究飞蝗型变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机理,对揭示飞蝗的发生规律、加强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飞蝗是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为害和损失的重要害虫,历来与水灾、旱灾并列为三大自然灾害。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东亚飞蝗年发生  相似文献   

12.
《植物保护》1963,1(1):2-3
我国的植物保护工作,从解放以后,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发展是很快的。各地在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和农业发展纲要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植保工作的发展。农村人民公社建立后,植保工作和整个农业生产一样,成绩是显著的,(宀七)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蝗虫和稻螟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历史性的两大虫害,经过连年大力防治,现在飞蝗已经不  相似文献   

13.
东亚飞蝗持续大发生非自然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飞蝗是引发我国蝗灾的主要种类。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东亚飞蝗持续大发生,究其原因,除受异常气候、生态环境及滨湖水位涨落的影响外,还受防治经费、撂挟荒地、监测技术、防治适期、施用农药、防后扫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协调应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天津市大港区东亚飞蝗发生区,采用条带交替式超低量喷雾,施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3个处理的卡死克(5%水剂)使用量均为150ml/hm2,微孢子虫使用量分别为15×109、22.5×109和30×109孢子/hm2。处理时东亚飞蝗为3龄末盛期,虫口密度分别为26.38、11.63和29.88头/m2。防治后第7天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75.91%和89.76%,存活蝗虫的感病率分别为37.5%、55.0%和52.5%。  相似文献   

15.
西藏飞蝗食性及其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外笼罩法测定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Chen的食性、食量及其对青稞和牧草造成的产量损失,并初步制定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西藏飞蝗1~2龄蝗蝻喜食牧草,3龄后喜食青稞和冬小麦;其在草地(亚高山草甸)、青稞和冬小麦3种植被上均能获得必需的营养并完成发育,而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白菜地则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西藏飞蝗的取食量在1~3龄时很小,5龄和成虫期为暴食期;西藏飞蝗取食青稞和牧草的防治指标分别为3.01和4.44头/m2。  相似文献   

16.
广西东亚飞蝗监测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广西属东亚飞蝗偶发区,常年零星发生,但遇条件适宜,仍可暴发成灾。蝗情调查是治蝗工作的关键技术。广西飞蝗监测调查方法强调了监测对于指导防治的实用性功能,将监测的重点放在蝗蝻的调查上。本文还列举了东亚飞蝗蝗卵胚胎发育形态特征、蝗蝻龄期特征、广西常见蝗虫成虫的识别、飞蝗与车蝗若虫的区别、东亚飞蝗在广西的年生活史以及蝗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等蝗情监测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7.
尤其杰 《植物保护》1965,3(4):152-152
预测东亚飞蝗的发生量,对防治稀密度蝗虫显得更为迫切,它关系到防治计划的准确性,并可达到及时消灭和节约用药的目的。 掌握飞蝗发生基数主要在查成虫(查残),了解成虫分布的地点、面积和密度;同时还须知道产卵量。但是目前调查产卵量的方法,仅依靠大田饲养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中华稻蝗的发生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80年代后期以来中华稻蝗在安徽稻区逐年加重的情况,作者经过近5a的调查研究工作,初步摸清了其发生为害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现将几年来研究成果整理报道如下:1发生动态60年代前,东亚飞蝗在安徽省为害猖獗,而土蝗(非迁移蝗)多栖息于荒地、田...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介绍了东亚飞蝗发生程度及对不同发生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主成分分析选出秋残蝗最高密度、夏蝗达标面积、秋残蝗面积、夏蝗发生面积等4个主因子。这4个因子能在84.56%的程度上反映东亚飞蝗的发生程度。聚类分析将东亚飞蝗20年的资料,在卡方距离近1.68处聚成3大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对东亚飞蝗进行分类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FK506结合蛋白46(FK506 binding protein 46,FKBP46)在调节飞蝗Locusta migratoria滞育中的作用,首先从飞蝗中克隆FKBP46,然后合成双链RNA,将其注入到飞蝗雌成虫体内进行干扰,观察干扰后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Ca N)的活性和卵滞育率的变化。结果显示,短日照条件下,RNA干扰FKBP46后飞蝗卵滞育率显著降低,由97.44%降至78.59%;在长日照条件下,RNA干扰FKBP46后,所有飞蝗卵均成功孵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FKBP46基因沉默后,飞蝗后足中Ca N活性分别从0.24 U/g上调至0.29 U/g,脂肪体中Ca N活性从0.21 U/g上调至0.30 U/g。表明在短日照条件下FKBP46负调控Ca N影响飞蝗滞育,FKBP46的沉默效应表明该调控基因可能是基于RNA干扰的飞蝗滞育控制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