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健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36-137
不同基本苗与孕穗期施氮肥水平试验研究表明,基本苗控制在90万/hm2左右,总施氮量控制在225kg纯氮/hm2,孕穗期的穗粒肥总用量最高可达159kg尿素/hm2.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的方式进行,在上农二队进行试验,探索小麦后期施用粒肥对其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后期施用粒肥可以通过增加粒重来提高亩产,千粒重增加2.6g,亩增产20.6kg,亩净效益增加25元。  相似文献   

3.
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主要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施氮水平下,在180万~270万苗/hm2范围内增加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呈“低-高-低”趋势,210万/hm2基本苗处理产量最高。在相同基本苗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穗数、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提高,茎蘖成穗率显著降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长,弱化度显著降低,评价值提高。[结论]从产量角度来看,扬麦13号以基本苗210万~240万/hm2,施氮240~300kg/hm2较为适宜。基本苗对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粉质参数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2006,(16):25-25
扬麦16(原名扬00-12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春性中熟中筋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苏审麦200407).2005年被列入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的品种。同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书。品种权号为CNA20030436.4。适宜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种植。在扬麦158种植区均可推广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扬麦12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与南京农业大学采用滚动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抗病、优质、高产中筋小麦新品种,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为国家“863”抗白粉生物技术育种成果,并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入2002年全国重点推广的10个小麦新品种之一。1产量表现在品种试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了小粉浆土土属地区,在低施氢水平条件下,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表现为耕翻优于浅旋,连旋优于兑耕;播种方式表现为撒播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不同耕播方式间高峰苗相近,但耕翻与浅旋方式群体高峰苗到来早.冬前分蘖量高,而免耕方式到来迟,退化快:耕翻方式小麦群体与单株干物积累量均高,但单穗重与单茎干重下降:结实小花量特别是有效穗数以耕翻方式最具优势,而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7.
该文阐述了在不同播种期、播种密度的情况下,扬麦14号小麦基本苗对穗型的影响试验情况,结果表明要想大穗型就要降低基本苗,基本苗120万/hm^2时,穗型最理想,结实小穗数最多,退化小穗数最少,实粒数最多,千粒重最高。  相似文献   

8.
氮肥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基、追氮肥用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与运转、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积累量都上升,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提高,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植株花前氮积累量与基施氮肥量、花后氮积累量与追施氮肥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籽粒氮产量与花前氮积累量、花后氮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前氮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后氮积累量及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基、追氮肥平衡施用,氮素  相似文献   

9.
科学选择高产抗逆品种,是提高单产的最有效、最直接途径.经过1年小麦品种筛选试验,1年多点示范,2006年经专家考察论证,把扬麦16号品种确定为如东县主推品种之一,2007年秋播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扬麦16号,2008年夏收全县小麦单产取得跨越性提高,直至2012年推广面积占应推广面积的86.7%,实现全县小麦高产稳产目标,为如东县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小麦分蘖成穗对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川麦107在不同地点以不同播种量种植,去分析分蘖发生情况、分蘖成穗情况以及主茎穗、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在适期播种下,采用小窝密植(按20 cm×10 cm播),播种量以每穴播4~5粒,基本苗195~225万/hm2,能保证一、二次分蘖按期发生,并有足够分蘖成穗,且成穗率高,其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重达到5.5∶4.5,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1.
扬麦14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属优质中筋蒸煮类小麦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淮南及沿淮地区种植,其推广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2.
杂交小麦基本苗与产量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小窝疏株密植种植方式,设置基本苗6苗/窝、4苗/窝和2苗/窝3个处理,研究了基本苗数对杂交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降低基本苗后,杂交小麦的单株成穗能力有极大提高,基本苗6苗/窝、4苗/窝和2苗/窝的单株成穗数分别为1.5个、2.0个和3.6个,穗长、有效小穗数和穗粒数都有提高,单穗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籽粒产量极显著提高,基本苗4苗/窝和2苗/窝的单株产量分别是6苗/窝的单株产量的1.58倍和2.93倍,基本苗4苗/窝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与6苗/窝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杂交小麦种植的合理基本苗约4苗/窝,折合约8~9万苗/667m^2;通过精量播种,充分发挥杂交小麦在营养生长方面的优势,促进植株的个体发育,提高繁殖系数,降低用种号和种子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连续4a对优质强筋小麦郑农16公顷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6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郑农16成产三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公顷穗数〉穗粒数;7500kg/hm2产量水平,该产品成产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15.
根据抛栽稻的特点,探索水稻抛秧获得高产的氮肥运筹规律,为水稻抛秧高产栽培奠定基础.本试验结果证明,在抛栽基本苗合理条件下,667m2施纯N10kg,基肥与穗粒肥55肥料运筹方式利于取得合理群体.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扬麦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指导扬麦20的大面积生产,研究了3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扬麦20的产量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1)在种植密度210万株·hm-2,总施氮量240kg·hm-2,基肥∶拔节肥=5∶5运筹模式下,扬麦20产量最高、品质较好,实现了高产、优质的协调;2)氮肥运筹对扬麦20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小麦施肥管理,减少氮素投入,在永康市开展小麦氮肥减量增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照处理的小麦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差,实际产量较常规处理降低30.7%;施用缓释肥各处理小麦农艺性状指标相对常规施肥处理均有所提升。其中,缓释肥等氮一次基施、缓释肥减氮20%一次基施和缓释肥减氮20%一基一追处理相对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1.0%、4.2%和6.4%。因此,施用缓释肥能有效减少小麦施肥次数和减少施肥量,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减量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扬麦1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弱筋小麦新品种,2006年秋播,海安县墩头镇农技站在该镇东庆村3组建立14hm2扬麦15高产栽培示范方。介绍该高产示范方栽培情况,主要包括适期早播、精量稀播、拌种、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小粉浆土土属地区,在低施氮水平条件下,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表现为耕翻优于浅旋,浅旋优于免耕;播种方式表现为撒播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不同耕播方式间高峰苗相近,但耕翻与浅旋方式群体高峰苗到来早,冬前分蘖量高,而免耕方式到来迟,退化快;耕翻方式小麦群体与单株干物积累量均高,但单穗重与单茎干重下降;结实小花量特别是有效穗数以耕翻方式最具优势,而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氮肥试验初步明确扬麦12号优质高产株型指标和群体质量,并研究其与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氮肥对中筋专用小麦优质高产株型指标与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剑叶宽、倒2叶宽、比叶重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剑叶比叶重、倒2叶宽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剑叶、倒2叶的长宽比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与株高相关,但不显著;上层根数与单穗重正相关,但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中筋小麦扬麦12号在基本苗150万/hm2的基础上,以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3∶1∶3∶3处理利于优质高产群体的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