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第4代杂交鳜的繁殖性能,对杂交鳜及其杂交亲本翘嘴鳜、斑鳜等3个群体进行了自群繁殖,并对各群体繁殖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鳜与翘嘴鳜间的催产率、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或差异较小,且均显著高于斑鳜(P0.05);杂交鳜的相对怀卵量居于翘嘴鳜与斑鳜之间水平;杂交鳜与斑鳜的卵粒质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大于翘嘴鳜(P0.05);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代选育,由种间远缘杂交而获得的杂交鳜的繁殖性能已从杂种退化中得到恢复,并已接近翘嘴鳜。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了解杂交鳜及其亲本的鱼体营养状况,比较了翘嘴鳜、斑鳜和杂交鳜的鱼体营养成分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杂交鳜的干物质质量分数最高,为31.8 %,灰分质量分数最低,为13.5 %;斑鳜全鱼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为60.8 %;翘嘴鳜的干物质和脂肪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29.4 %、10.8 %。翘嘴鳜和杂交鳜肌肉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及n-3、n-6系列PUFA质量分数相近,分别约为30 %、29 %、10 %和19 %,且均高于斑鳜。斑鳜肝脏中PUFA及n-3、n-6系列的PUFA则高于翘嘴鳜和杂交鳜。斑鳜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80.03 %、39.26 %、40.77 %。杂交鳜肝脏中TAA、EAA和NEAA含量高于翘嘴鳜而低于斑鳜。3种鳜鱼肌肉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相近。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总的营养价值较高,属于高经济价值的鱼类。  相似文献   

3.
新安江水库的鳜鱼增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安江水库有66中鳜鱼:翘嘴鳜、大眼鳜、斑鳜、波纹鳜、暗鳜、辐纹鳜,其中以翘嘴鳜及大眼鳜最为常见。据统计,1980~1990年间野生鳜鱼产量为121.50吨,年均产量为11.05吨。为繁荣市场,促进养鳜业发展,须积极开展人工增养殖。本文概述了鳜鱼的习性。本文概述了鳜鱼的习性,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以及成鳜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品种选择 我国鳜类鱼有11种。主要种类有翘嘴鳜、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麻鳜、漓江鳜等,其中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分布较广,个体大,资源量较多,是作为食用鱼的经济种类,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与上海浦东孙农水产养殖场等单位尝试用翘嘴鳜和斑鳜进行杂交,获得新的鳜鱼品种——杂交鳜F1代。通过对杂交鳜F1代与翘嘴鳜和斑鳜的生长对比试验发现,杂交鳜生长速度可接近甚至快于翘嘴鳜,且抗病力优于翘嘴鳜,同时杂交鳜经驯化后可摄食冰冻鱼和配合饲料,这为鳜鱼养殖提供了新的品种选择。为获得批量杂交鳜鱼苗,2012-2013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与上海浦东孙农水产养殖场合作进行了杂交鳜人工繁育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在前两年的繁殖基础上,2014年上海浦东孙农水产养殖场首次进行了杂交鳜的批量繁  相似文献   

6.
南海斑鳜是佛山市南海区近年利用西江斑鳜和翘嘴鳜通过杂交、选育而培育出来的斑鳜新品种.南海斑鳜既保留了西江斑鳜体形优美,肉质爽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又具有生长快速、抗病力强、耐低氧、养殖成活率高、卖价高收益好等养殖优势.  相似文献   

7.
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 sky)属鲈形目,箱科,鳜亚科,鳜属,俗称鳜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觯鱼。鳜鱼属的种类很多,如鳜鱼,大眼鳜,鲁氏鳜,斑鳜,波纹鳜,怀氏鳜等,是著名的肉食性凶猛鱼类。鳜鱼肉质好,有独特的口感,肉质细腻、味甘平,无毒,  相似文献   

8.
体型和体斑是鳜鱼育种的重要性状。该研究利用多重比较、杂种指数、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对鳜回交子代[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鳜(斑鳜♀×鳜S. chuatsi♂)♂]与其亲本(斑鳜、杂交鳜)进行了可量形态性状差异分析,并对回交子代体斑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回交子代平均杂种指数为38.73,多重比较和杂种指数表明,回交子代体型偏向斑鳜。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回交子代与斑鳜、杂交鳜间的差异性状主要表现在头部隆角、体高/体长、头高/头长、C (隅骨后端至腹鳍起点长)/体长。回交子代、斑鳜与杂交鳜在前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分布上不重叠,相互区分;判别分析可在二维空间上对3个群体进行区分。回交子代体斑主要包括背部鞍状斑与体侧斑纹,可分为4种组合类型,其中45.5%个体具有与斑鳜类似的背部鞍状斑,72.8%个体具有空心斑。研究结果可为鳜鱼回交育种研究与子代鉴定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杂交鳜     
<正>早在2010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与广东佛山的水产企业合作研究杂交鳜的繁育技术。据了解,杂交鳜由雌性翘嘴鳜与雄性斑鳜杂交而来。经过几年的推广试养证明,杂交鳜的养殖成活率高,病害少。外形特征杂交鳜的外形特征综合了翘嘴鳜和斑鳜的特点。与翘嘴鳜类似,杂交鳜鱼体侧有一圈黑色纵纹;与斑鳜类似,杂交鳜体背布满圆圈形黑斑。据介绍,杂交鳜有变色的特性。经对比观察发现,杂交鳜在水中身体呈现银灰  相似文献   

10.
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 sky)属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俗称鳜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鳜鱼属的种类很多,如鳜鱼,大眼鳜,鲁氏鳜,斑鳜,波纹鳜,怀氏鳜等,是著名的肉食性凶猛鱼类。鳜鱼肉质好,有独特的口感,肉质细腻、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  相似文献   

11.
斑鳜属鲈形目、鳜亚科、鳜属。斑鳜为典型的肉食性底栖鱼类,以小型鱼虾类为食,偶尔也会摄食蝌蚪和小蛙。斑鳜为名贵淡水经济鱼类,营养丰富,市场价格高,出口潜力大,是近期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临沂市水产养殖场从2005年一直从事斑鳜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池塘养殖成鱼等工作,对斑鳜的养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探索网箱健康养殖斑鳜成鱼的各项技术要求措施,  相似文献   

12.
翘嘴鳜与斑鳜同属鲈形目、鲻科、鳜亚科、鳜属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为淡水名贵鱼类,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0世纪90年代以来,翘嘴鳜养殖蓬勃兴起,尤其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广泛开展人工养殖,但随着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以及养殖水域环境日趋恶化,导致翘嘴鳜暴发性疾病流行,给翘嘴鳜养殖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其养殖业  相似文献   

13.
野生与人工养殖鸭绿江斑鳜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鸭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斑鳜肌肉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养殖斑鳜,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的含量与养殖斑鳜相近;野生和养殖斑鳜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野生斑鳜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0.89%和27.18%,养殖斑鳜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0.35%-32.35%,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8.68%-28.69%;野生斑鳜、杂鱼喂养以及人工饲料喂养斑鳜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2.04、77.03和70.04,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按照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与养殖鸭绿江斑鳜的限制性氨基酸均为Val和Ile;野生斑鳜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分别为4.18%和2.61%,明显高于养殖斑鳜同种脂肪酸的含量。综合分析认为,鸭绿江斑鳜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4.
<正>鳜属经济鱼类主要包括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等。其中鳜又称桂鱼、季花鱼、翘嘴鳜等,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因其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目前江苏常见鳜属最具经济价值养殖品种,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体量巨大。斑鳜又名石鳜、岩鳜、花鲫子等,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的长江至珠江、辽河、鸭绿江及其以南的海河等水系,因其肉  相似文献   

15.
斑鳜(Simiperca Schezeri Steindachner) 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鱼属,为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其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味道鲜美、蛋白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清热、疗毒等药用价值,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由于野生斑鳜的自然资源稀少,而且亲鱼的怀卵量不高,靠天然苗种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发展斑鳜这一优良品种,满足大面积推广养殖斑鳜所需苗种,我们于2007年进行了斑鳜人工繁殖技术试验,采用了人工催情、产卵、环道孵化、池塘培育等方法,催产斑鳜2批54组,孵化斑鳜水花14.5万尾,培育出2~3 cm的斑鳜苗种4.7万尾,现将斑鳜的人工繁殖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鸭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斑鳜肌肉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养殖斑鳜,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与养殖斑鳜相近;野生和养殖斑鳜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野生斑鳜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0.89%和27.18%,养殖斑鳜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0.35%~32.35%,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8.68%~28.69%;野生斑鳜、杂鱼喂养以及人工饲料喂养斑鳜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2.04、77.03和70.04,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按照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与养殖鸭绿江斑鳜的限制性氨基酸均为Val和Ile;野生斑鳜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分别为4.18%和2.61%,明显高于养殖斑鳜同种脂肪酸的含量。综合分析认为,鸭绿江斑鳜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7.
鳜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凡 《水产学报》2006,30(2):285-288
鳜(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传统名贵淡水鱼。近年来,随着鳜养殖业的发展,鳜病害也日益猖獗。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阻碍了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外,还必须重视其病原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将免疫预防手段引入到鳜养殖业,通过免疫手段有效增强鱼体主动防御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机率。然而对鳜免疫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张永安等提纯了鳜血清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亚单位分子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正斑鳜是本世纪初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鳜鱼养殖品种。早期受韩国市场需求的刺激,出口利润高,逐渐带动了斑鳜人工养殖产业发展。与鳜相比,斑鳜经驯食后可食冰鲜鱼,无需常年活饵料鱼供应,生产成本降低,抗病力强,因此,斑鳜养殖较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斑鳜生长较缓慢,一般需养殖2~3年,生产周期长、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和区分鄱阳湖和洞庭湖湖区采集到的兼具翘嘴鳜和大眼鳜的"中间类型"样本。比较测定"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的可数性状(鳍条数目和鳃耙数目)和形态框架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STRUCTURE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间类型"在眼睛大小、上颌骨后端是否伸达眼后缘、头背部隆起程度3项分类鉴别指标上介于翘嘴鳜与大眼鳜之间;"中间类型"可数性状(鳍条数目、鳃耙数目)与翘嘴鳜、大眼鳜间均无明显差异;方差分析显示,"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间明显差异的性状表现在上颌骨与眼睛的相对位置、眼径、头背部隆起程度、尾柄长度方面;主成分分析显示,头后及背前部的框架性状和体高是"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间形态差异的主要成分;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3个群体的判别方程,翘嘴鳜、大眼鳜和"中间类型"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0%、81.8%、85.4%,综合判别率为85.6%;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间类型"形态特征介于翘嘴鳜和大眼鳜之间,偏向大眼鳜。以上结果可为研究长江水系鳜鱼种内变异或种间杂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标本于2010年3-6月采集于嘉陵江合川段,用组织学方法和H.E染技术比较研究了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消化道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织所构成,食道上皮主要为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少量杯状细胞组成。大眼鳜的消化道较斑鳜的发达,如食道的黏膜下层及杯状细胞、胃黏膜下层的厚度、幽门盲囊绒毛密集程度。两种鱼消化道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从食道到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渐增厚,从胃到前肠厚度减少。大眼鳜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的杯状细胞密度、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的大小及形态的发达程度都大于斑鳜。同时由于大眼鳜的肠道形态结构较斑鳜发达,以至在物理消化上也较斑鳜强。该研究为大眼鳜和斑鳜的保护和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