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基于老年人对公园利用的研究现状,从影响老年人公园利用的个人属性及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老年人公园利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绿地的需求规律与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人在公园绿地的活动受行为能力影响较多.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及其对公园绿地的需求,阐述了老年人在公园绿地中由自发性活动逐渐引发向社会性活动基本规律.重点是基于对南京城市绿地的调查,掌握了老年人在公园绿地中的活动内容,以及老年人活动群体性、参与性、场所性、时间性等特征.对公园绿地新建和改造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老年人对公园使用率提高的背景下,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调查分析佳木斯市四个公园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对公园设施的满意度和各空间场所的问题和不足,基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提出完善措施和建议。进而满足老年人在城市公园的休闲、娱乐、健身等多方面需求。  相似文献   

4.
公园绿地中老年人活动特征调查——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欢  王晓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298-10300
从老年人的角度,对南京市3个公园绿地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是户外活动,主要选择离家近的公园绿地,公园绿地的辐射范围大多不超过2km;老年人的来园方式多为步行且行走时间不超过0.5h;老年人在公园绿地内一般有固定的活动伙伴且以运动型活动为主等。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敞空间使用现状,我们以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分析游客使用开敞空间的状况.数据显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敞空间主要使用对象不同于普通城市公园,其主要群体是老年人和小孩.记录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看护、小孩玩耍及交谈等,符合此类人群特质,但也与寻常公园游客行为模式有差异.研究表明,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敞空间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活动场所,而对于外地参观的游客吸引力较低;另外,滞留的使用者主要行为模式以老年人看护小孩为主.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已经成为城市公园的主体部分,为了提高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的利用效率,以乌鲁木齐人民公园老年使用者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IPA分析法对公园老年人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人民公园老年人使用状况的4个要素层13个指标层的游憩感知满意度和重要性存在差异。建议通过植物进行空间的营造和隔离,注重游憩空间的场所功能;改善游憩设施的实用性和增加自然景观环境的氛围营造。  相似文献   

7.
以景山公园为观测对象,采用行为观测法,对夏季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是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中、老年人对公园的使用时间明显长于青年人,活动类型以静态休闲、散步通行、体育锻炼等休闲娱乐为主,活动时间多集中在8:00~11:00,14:00~17:00时间内,宽敞、遮阴的广场等空间是他们活动的首选。青年人除了必要的散步通行,多以游览观赏为主,活动时间较为灵活,路线多集中于主要赏景线上。与大多数城市开放性公园一样,承担附近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仍是景山公园的主要使用功能,历史名园的特征并不明显,在利用中加以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市老年人在开放性公园中的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市老龄化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适宜老年人的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缺乏研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开放性公园,更是以其免费的优越性,受到老人的青睐.对于已跨入老龄化行列的寒地城市哈尔滨市而言,加强适宜老年人的开放性公园建设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随机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开放性公园进行了全面了解后,筛选出建设比较成熟,老人比较集中且满意度相对较高的古梨园、尚志公园、兆麟公园、太平公园作为研究样本,对各样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出哈尔滨市开放性公园中老人的基本状况及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为哈尔滨市适宜老年人的开放性公园的绿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的特征和需求分析,结合目前综合性公园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适宜老年人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及各种空间形式,并讨论老年活动空间中设施、色彩及植物的设计方法,以期为今后综合性公园老年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欢  常俊丽  石晓丽  潘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63-17665
以南京市为例,总结了适宜于老年人的公园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绿地布局不均匀、绿地规模结构不尽合理、无障碍设计形式化、场地空间形式单一、植物缺乏季相变化、设施缺乏、管理等.为进一步得出适宜于老年人的公园绿地建设的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传统养老观念的改变,机构养老逐渐成为满足老年人养老的方式之一。利用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多核心集聚,形成以蚌埠市、淮南市和马鞍山市为中心的"品字型"分布;不同等级规模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特征,大型养老机构呈现双核心集聚特征,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呈现出多核心集聚特征;养老机构空间分异由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其中,老年人口数量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植被覆盖率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总量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较低、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建议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构建分阶段递进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调动志愿者的力量,弥补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的不足;改进薪酬,增加养老服务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实行养老服务人才分类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提升老年农民精神养老水平是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皖北二村及村中养老院中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老年农民精神支持多元但不足、精神文化活动较为单一、精神养老政策主观满意度高、精神需求分层化,同时老人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无用感。此外,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精神养老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而养老机构是独居、患病、失能老人的有益保障。因此,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提升老年农民精神养老水平,需要增强老年农民精神支持力度、丰富老年农民精神文化活动、帮助老年农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农村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对农村社会老年人物质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从主观心理感受出发来评价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更为深刻。从生活满意度、劳动负担与劳动能力、健康与医疗3个方面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并比较农村留守与非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差异。研究认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他们在饮食质量、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大多数从事的生产生活劳动远远超过了其身体所能承受的劳动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看病就医面临重重困难。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比非留守老年人更低。  相似文献   

15.
杨倩  赵慧  崔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6,(32):229-233
根据对重庆市642位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重庆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水平分布及家庭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庆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老年人获取代际支持较少,但其主观满意度评价较高,家庭养老仍是其认可的主要养老方式;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对其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子女数目、子女回家频次、受教育程度对于老年人家庭养老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且子女代际支持呈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郑子峰 《农学学报》2014,4(12):107-109
农村社区老年人协会是农村社区中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民间组织。老年人协会具有再造老年人非物质福利的内部效应和地方性知识重建的外部效应。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协会要发挥维护老年人福利和村庄治理的双重功能。福建晋江Q社区老年人协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该社区新农村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健康差异视角,利用福建省农村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调研数据,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3个指标来评定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分为3个等级,然后再运用两部模型重点考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对不同健康水平农村老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乡级医疗机构的报销补偿对农村老人就医选择的影响不存在健康差异,但是高级别医院的报销补偿与补偿封顶线对健康较差的老人的影响更大。另外,新农合补偿机制中乡级医院报销比例与补偿封顶线的提高对老人住院支出有显著影响,且乡级医疗机构报销倾斜对所有健康等级老人的住院医疗支出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推动养老服务政策优化升级是新时代老龄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外部要素和内在属性两方面,对安徽省2002-2022年39份政策文本进行综合量化研究发现,养老服务政策发展历经三个时期;发文主体之间是跟随型府际关系与协作型府际关系并存的合作模式;养老服务政策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养老服务政策核心;养老服务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失衡。未来制定养老服务政策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协作配合;强化需求认识,拓展需求空间;健全政策工具协调网络,规划合理工具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意义]本文旨在了解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提升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的方法和机制。[方法 /过程]本研究应用3阶段抽样,对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222份。[结果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得分较低,其中健康信息认知维度得分最高,健康信息获取维度得分最低。受教育程度、智能手机使用时间、互联网使用时间、工作性质和健康状况是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P <0.05)。农村老年人最信任的健康信息来源是医务工作者,对网上信息难以评价和不太信任。因此,应当加强医务人员在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参与,缓解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的矛盾,以实现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elderl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ugmented by public programs such as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incomes of the elderl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grown more rapidly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than have the incomes of other groups, so that on average the elderly are at least as well off as the nonelderly. Not all elderly, however, have done as well: widows, in particular, have high poverty rates. The economic prospects of the elderly during the next few decades are good because of the large work force from the baby-boom cohort. In the distant future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population will be elderly, which will probably lead to a deterioration in their economic status. Today, the main problems center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among the elderly and on uncertainties such as costs of medical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