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究竖管通气对覆盖栽培条件下雷竹生长的影响,为雷竹林集约化经营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覆盖不通气(CK)、不覆盖通气(A)、覆盖不通气(M)、覆盖通气(MA),分析各处理的土壤氧气浓度、土壤矿质元素以及雷竹根系活力、光合参数等指标,探究通气对集约经营雷竹林生长及立地条件的影响。与不覆盖处理(CK)相比,覆盖处理(M)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的含量,而覆盖加通气处理(MA)则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物质的分解;在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的各土层中,覆盖通气处理(MA)下的土壤氧气含量比覆盖处理(M)分别提高了:26.19%、28.36%、30.77%、26.92%(P<0.05)。MA处理下的雷竹根系活力比M处理增加了57.16%(P<0.05),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了49.47%(P<0.05)。竖管通气显著改善了雷竹林因长期覆盖经营而引起的土壤缺氧、雷竹根系生长不良、净光合速率降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临安市雷竹林土壤肥力分析与培肥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过两年时间对临安市集中种植雷竹林的19个乡镇进行土壤肥力调查研究,共采集雷竹林土壤表层(0-30cm)样品567个,对土壤理化性状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探明雷竹林土壤衰退的主要原因。通过567个土壤样品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分析,临安雷竹林集约化经营对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幅度较大。耕层土壤 pH 的变化范围在3.0~7.8之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范围在7.40~100.00g?kg-1之间,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范围在1.70~765.00 mg?kg-1之间;土壤速效钾的变化范围在23.00~926.00 mg?kg-1之间。这表明地表覆盖有机物和大量施用化学氮肥集约化种植模式,导致土壤养分不平衡,诱发雷竹林土壤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集约经营措施对雷竹冻害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集约经营措施对雷竹冻害程度的影响,为雷竹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针对2016 年初浙江省临安市发生的大面积雷竹冻害,对全市6 个乡镇41 户竹农的41 块样地4100 株雷竹进行了冻害调查,同时调查了各个样地的立竹及经营方式。根据冻害调查结果及区组,分别计算其冻害指数。结果表明,2016 年临安市雷竹冻害指数为51%,不同乡镇差异不大。分析表明:雷竹覆盖经营会增加冻害指数,指数从42%增加到68%,雷竹覆盖经营不利于防范冻害的发生。施肥量对雷竹抗冻性有很大的影响,在0~4000 kg/hm2范围内,雷竹冻害指数随肥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大于4000 kg/hm2时冻害指数则不再增加。立竹密度对冻害指数无显著影响,但立竹年龄及胸径增加会增加冻害指数。温度是导致雷竹冻害的直接因素,但不同经营措施下的雷竹林对冻害响应不同,说明这些经营措施都影响着雷竹的抗冻性。由于经营状况的复杂性,有必要深入研究单一措施因子对雷竹抗冻性的影响及机制。同时,为了雷竹的可持续经营,需要合理调整现有覆盖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麻栎人工林生长及热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安徽滁州地区林地土壤贫瘠,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经营粗放的现状,开展了不同施肥(复合肥,氮:磷:钾=15%:15%:15%)处理(0、0.15、0.3、0.45 kg/株)对麻栎生长、生物量和热值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增加,麻栎树高、胸径、地径和生物量均逐渐增大;以0.45 kg/株处理效果最好,树高、胸径、地径、树干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5.47%、17.91%、14.48%、11.53%。施肥处理树干的干重热值均显著低于对照,比对照减少1.11%~2.53%;枝、叶、皮干重热值在不同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麻栎单株地上部分能量也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在安徽滁州地区单施复合肥可以显著提高麻栎生物量,尽管施肥降低了树干的热值,但由于生物量的大幅增加,使得林地能量产出随施肥量的增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雷竹林集约经营过程中土壤磷库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雷竹林集约经营中土壤磷素的演规律,采集集约经营下种植雷竹不同年限(1年、5年、10年和15年)的雷竹林土壤,用Hedley法分析土壤的不同形态磷素组分含量,并测定pH、有效磷和全磷、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土壤pH随着集约经营时间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雷竹林土壤磷素随种植年限增长而增加,1年、5年、10年和15年的全磷含量分别是0.70、0.89、1.37、1.86 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46.6、137.3、225.1、283.1 mg/kg。在1~15年集约经营过程中,雷竹林土壤磷素组分Resin-Pi和NaHCO3-Pi随着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组分NaHCO3-Po、NaOH-Pi、NaOH-Po和Residual-P在集约经营初期变化不大;集约经营10年后显著增加;而HCl-Pi在集约经营前10年随着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而显著上升,10年后无显著变化。雷竹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雷竹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的有机磷组分(NaHCO3-Po和NaOH-Po)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综上所述,长期集约经营措施会引起雷竹林土壤磷素超量积累,对林地周边水体存在较大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了解南方红豆杉生长、干形变化、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的培育模式响应机制,为南方红豆杉林下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在福建明溪对林下套种与纯林培育模式12年生南方红豆杉的生长、干形、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高径比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影响,林下套种显著促进南方红豆杉生长,改良干形品质,利于南方红豆杉构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积累;不同培育模式中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分配比大小顺序均为干>枝>叶;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分配比与构件生物量比有着显著性影响,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增加枝、叶、干等地上生物量分配比,降低根系生物量分配比;林下套种的生物量更趋向地上部分、干和叶的分配;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林下套种较纯林培育模式促进生物量高效积累与有效分配。  相似文献   

7.
退耕雷竹春季林冠截留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退耕雷竹林冠截留特性,于2012年春季对不同林分密度的退耕雷竹林进行水文观测。结果表明:2个林分密度的雷竹林外降雨与林内降雨、树干径流均具有极显著的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函数关系,与林冠截留具有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函数关系。分布均匀和郁闭度高(0.96)的1号样地((15000±750)株/hm2)林冠截留率平均为51.19%,雷竹分布和郁闭度(0.85)较低的2号样地((22500±750)株/hm2)平均为38.04%。2块样地林冠截留率的巨大差异,意味着退耕雷竹林冠截留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改造潜力,可通过调整退耕雷竹林的结构、密度等经营措施来提高其生态水文效益,从而达到水土保持高效经营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荒漠草原区家庭生态牧场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措施,2014—2017年开展了对3户家庭生态牧场退化草地恢复管理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补播措施和划破加补播措施明显提高了退化草地地上生物量、植被盖度及草群高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补播措施地上生物量增加51.6%~58.4%,划破加补播处理地上生物量增加48.3%~48.9%;第3年,补播处理、划破加补播处理植被盖度较第1年的对照增加50.2%~70.8%,草群高度增加52.1%~69.8%;补播措施和划破加补播措施使杂草类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降低至10%左右,莎草类降低至14%左右。综合评价后,补播、划破加补播措施为当地家庭生态牧场退化草地恢复的有效管理措施;可以为荒漠草原区家庭生态牧场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青南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丹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284-285,293
研究了青南地区“黑土滩”退化过程中植被组成、群落综合特征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退化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恢复演替模式。结果表明,在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产量比例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明显下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植物根系逐渐减少,草土比的比值明显减少,比值由轻度退化类型的1:5左右演变到极度退化类型的1:400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提高狭叶方竹陡坡耕地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确保在退耕还竹中成功应用,通过母竹类型、造竹时间、造竹密度、覆盖措施、混交树种等技术措施对成活率、发笋率、收益年限和景观效果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狭叶方竹陡坡耕地造林成活率、发笋率均达到92%,其中选取2~3a生母竹2株以上1丛进行移栽,开春后造竹成活率比冬季高6%,有机物覆盖措施在冬季造竹中应用效果明显,能提高造竹成活率10%。造竹密度为1667丛/hm2时,第四年即进入收益年限。狭叶方竹母竹移栽有地上竹竿干枯后竹篼鞭芽成活发笋现象,凡成活的竹篼鞭芽均能发笋。混交乔木树种在初期因冠幅小郁闭度低而对狭叶方竹生长未有明显影响。乔木树种选择银杏和香樟配置景观效果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分抚育经营管理技术薄弱、林分生产力低的问题,开展光皮桦天然次生林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试验,旨在掌握抚育间伐对其生长的影响。在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内,设置0%(CK)、10%、20%和30% 4个间伐强度,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等林分生长及直径分布特征、空间优势度等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间伐强度≤30%时,光皮桦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与蓄积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其中30%强度间伐对林分生长最显著,分别高于CK林分133.0%、67.6%、67.3%、89.5%。(2)间伐有利于林木向大径级发展,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在4~10 cm的林木所占比例低于CK林分2.46、8.19、13.69个百分点;间伐显著改善林分空间优势度,其中,30%间伐强度最高为0.366。在光皮桦次生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基于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生长,对平均年龄为13年、林木密度为2500~2900株/hm2的光皮桦次生林林分建议采用30%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12.
设施栽培水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设施栽培条件下水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的规律,对设施栽培水竹笋期、退笋率及新竹高生长进行观测,以露天栽培水竹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其中笋期调查以2天为1个观察单元,以笋尖露出地面1~2 cm为标准开始记录,幼竹高生长每天观测1次,至幼竹抽枝展叶高生长基本停止为止.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水竹笋期比露天栽培水竹笋期提早15天,露天栽培水竹总发笋数量占设施栽培水竹总发笋数量的85.1%,设施栽培具有提早出笋和提高出笋量的作用.设施栽培母竹较露天栽培母竹出笋率高16.6%,设施栽培有利于母竹孕笋.设施内外水竹幼竹生长速度都遵循慢—快—慢节律,但设施内幼竹高生长期比露天幼竹高生长期略长,设施内幼竹平均高度高于露天幼竹平均高度.  相似文献   

13.
为迅速而准确地预测肉桂林分的生物量,以广西防城不同密度肉桂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拟合肉桂树干、树皮、树叶和树枝生物量模型,并估算和比较分析不同密度肉桂人工林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和林分径阶生物量。结果表明,建立的肉桂各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93 以上。应用模型估算4 个不同密度的肉桂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密度Ⅱ>CK>密度Ⅰ>密度Ⅲ,肉桂人工林中大径材生物量蓄积的最佳密度是2400株/hm2(密度Ⅱ)。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林龄对杂交楝(印楝×苦楝)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持水能力、渗透能力和抗蚀能力来综合评价不同林龄杂交楝人工林保持水土功能。结果表明,随着杂交楝林龄增加,林地土壤孔隙结构得到改善、持水性能增加、渗透能力增大,提高了土壤水稳性指数,增加了土壤抗蚀性,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得到增强。3年生杂交楝林分的土壤持水性能、渗透能力和抗蚀性与1年生林分之间无显著差异,5年生杂交楝林地各指标均比1年生和3年生林分有显著提高。5年生杂交楝林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平均渗透速率和水稳性指数分别比1年生林地增加18.6%、11.4%、19.8%、45%、30.1%。因此,种植杂交楝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林分的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在山地丘陵地区值得大力发展杂交楝。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区刺槐林的生物量与碳汇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估刺槐林的碳汇量和测定其生物量计量参数,为编制土地利用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提供基础数据,依据太行山区60块刺槐林生物量样地的调查资料,对不同龄级的林分生物量和碳汇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冠比(R)随林龄、胸径变化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刺槐幼龄林的BEF=1.535±0.127,R=0.530±0.102,n=15;中龄林BEF=1.371±0.038,R=0.381±0.045,n=45;分别建立了小班和林分2个水平尺度的生物量和碳汇量估计模型,表明林分生物量、碳汇量与蓄积量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建立了碳汇量增长模型,推算本区刺槐林年平均碳汇量为1.79 t/hm2,有较高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增加对竹林生态系统认识,应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半方差理论模型模拟、分形维数及其与竹林结构部分因子相关分析,研究毛竹种群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1)毛竹种群半方差总体均值为0.818,林地之间变异较大,属中等强度变异。半方差的标准差较小,占半方差均值的1.293%~7.241%。不同类型毛竹林半方差均值比较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半方差的理论模型模拟多为线性模型,而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较少,毛竹林空间自相关性较弱。(2)毛竹林分形维数均趋近于2,表明毛竹林具有较好的均质性。(3)基台值与立竹度、均匀度呈显著相关关系,而分形维数与立竹度和均匀度相关不显著,表明了基台值与分形维数是刻画种群空间格局两方面指标。结论:毛竹林是趋于同质性植被,空间自相关性较弱,毛竹种群半方差在不同类型竹林之间差异不显著;竹林经营时采用竹阔混交林为宜,同时使毛竹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匀,减小半方差,减弱毛竹之间的空间资源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17.
赤松(Pinus densiflora)是山东省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研究其叶片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林分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关系,对于了解赤松林分健康状况及开展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8—9月以山东省20块代表性赤松林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生长调查并采集叶片和0~20 cm土壤样品,分析赤松林林分特征,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探讨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林分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松叶片C、N、P平均含量分别为636.35、12.80、0.82 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50.74、800.48和15.93。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N含量与胸径和林龄呈显著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叶片C:N与林龄呈显著负相关,叶片C含量和C:P均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N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叶片C:N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赤松林叶片N含量与林分特征、土壤养分呈显著线性相关,P元素是山东省赤松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8.
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动态特征,探讨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对江西安福林区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土壤热水浸提态有机碳(HWcC)含量及其季节变化和剖面分布进行研究,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HWcC含量差异较大,0~60 cm土壤HWcC含量平均值大小排序为:竹阔混交林(1047.14 mg/kg)>阔叶林(952.49 mg/kg)>毛竹纯林(912.39 mg/kg)>竹杉混交林(879.22 mg/kg)>杉木林(851.63 mg/kg)。各林分类型土壤HWcC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土壤HWcC含量平均值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土层间均达到显著差异,表层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类型土壤HWcC占TOC比率在7.16%~7.38%,高于阔叶林的6.79%,低于杉木林的8.46%。竹阔和竹杉混交林的土壤HWcC与TOC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福建滨海地区竹类叶片与土壤养分状况,对福建滨海三地厦门园博苑百竹园、莆田赤港华侨农场竹园和莆田湄洲岛竹类植物叶片和土壤养分进行实地调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三地17种竹类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氮(N)、磷(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竹类生长土壤氮(N)含量均值大小依次为厦门园博苑0.3697 mg/g、莆田赤港0.2820 mg/g、莆田湄洲岛0.1921 mg/g;磷(P)含量均值大小依次为莆田湄洲岛0.3926 mg/g、厦门园博苑0.3134 mg/g、莆田赤港0.2152 mg/g;莆田赤港和莆田湄洲岛10种竹类成熟叶片叶绿素a含量(Ca)和叶绿素b含量(Cb)均值比达到2.17,Ca和Cb间经11种单因子模型拟合,最优的拟合方程为:YA=0.9699+3.7374B-0.7166B2+0.0439B3(A代表Ca,B代表Cb),相关系数的平方达0.934,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竹类植物盐害等级为0级的有5种,盐害等级为1级的有10种,盐害等级为2级的有2种,盐害等级为3级以上的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