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滇池及松华坝水源区6个县农田土壤、地表水进行随机或定点取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土壤和地表水不同程度存在农药污染,检出的农药残留种类主要有有机氯、有机磷、菊酯类等杀虫剂及少量杀菌剂和除草剂。农药残留的空间分布与取样时间、作物结构、农药用量和环境相关。农药残留时间分布与施用农药的时间和种类有关。并针对农药残留情况,提出通过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环境、实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及加快对农药污染及降解技术的研究等措施促进农药污染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2.
全面落实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设施草莓生产中,集成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措施,实现零化学农药使用,彻底杜绝农药残留,改善果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贯彻“绿色植保”理念,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探索在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危害的同时,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环境生态安全。近年,江西省永丰县进行了大量的水稻用药减量控害增产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效,示范区内达到减少农药用量10%,提高病虫防效15%。  相似文献   

4.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是非常普遍的时段,防治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部分农药会残留在蔬菜中,如果不经过清洗、浸泡等手段而直接食用,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本文以蔬菜农药残留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镇原县耕地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的三废、居民生活废水废物、养殖业排放的畜禽粪污、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薄膜,其中农业自身生产的化肥农药薄膜污染面积最大,成为镇原县农业生产的重大隐患。近年来,镇原县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化肥施用零增长、农药使用零增长、尾菜处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耕地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耕地污染防治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6.
为持续做好农药使用零增长工作,找到解决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抓手,实施绿色增产,实现农业部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任务。2016年宁国市种植业局进行了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防治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的效果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彬县5个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生产进行全程农药残留监控,总结出了我县7种常见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工作表;进一步构建出适合彬县蔬菜生产过程的农药控制体系图,用以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实现农药、化肥“0”增长目标,针对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制定以保健栽培为基础,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有针对性实施药剂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针对不同田块、品种的病虫发生情况用药,可减少向环境中投放农药50%以上,防治效果不降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农业“肥药双控”为题材,总结和概述了近年温岭市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具体介绍了应用加强化肥农药源头管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 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今后对蔬菜生产管理的可行性建议、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在玉米和果树果实上的危害逐年加重。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人工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因此,将原有化学农药防治方法转变为“绿色”物理、生物防治,是玉米螟防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湘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多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我县以创建全省农药监管试点县为契机,着力创新农药监管模式,全面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大力推广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和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桐城市在承担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农业清洁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础上,针对当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实际,围绕源头控制、中间减量、末端降解的原则,针对性推广绿色种植技术,降低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用量,实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小麦后期田间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防干热风试验,验证农药助剂与杀菌剂和叶面肥不同用量混合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发现杀菌剂、叶面肥常规用量与助剂混合能较显著地提高防效,产量增加较明显。杀菌剂、叶面肥用量减少16%和助剂的组合与常规用量防效相当,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5.
通过较大面积的示范性的常规农药的施用和植保新技术方案用药的对比试验,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植保新技术方案在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上的较大优势,这种优势最终转化到对小麦品质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上,表现也很突出。这项技术方案适宜在当地小麦高产创建和大面积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土壤侵蚀、能源危机、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等造成了生态危机,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投入消耗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系统是新时期农业转型的迫切需要。本文总结凤庆县发展生态农业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螟虫是目前甘蔗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生产中片面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对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在防治螟虫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面对化学防治产生的农药残留和土壤退化等问题。因此,将单一的化学防治防治方法转变为绿色综合防治,将是未来甘蔗螟虫防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几种药剂处理对甘蓝甜菜夜蛾田间防效试验研究表明,生物源农药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显著,药后7d防效分别为90.10%和84.12%,药效持效性好,且具有低毒、低残留和对环境安全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农药、化肥“0”增长目标,示范区通过合理施肥、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针对田间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春季化学除草兼治红蜘蛛,小麦扬花期防治小麦吸浆虫兼治小麦蚜虫、预防赤霉病、干热风的药剂防治措施,合理选用新药剂,机械化施药。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控效果98%,亩药剂投入减少56.07%,防治费用降低57.41%,有效控制了病虫草的为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阐述了湄潭县稻鱼共生系统在防治农业污染面源方面的探讨与分析。通过实践证明,稻鱼共生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可极大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节能减排,保持稻田良好的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湄潭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