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宁  张勇  魏党振  刘娜 《河南农业》2019,(19):11-11
滑县是河南省第一粮食生产大县,于2017年10月31日宣告脱贫摘帽。近两年,滑县在积极落实脱贫攻坚的重大任务过程中,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脱贫攻坚任务,一手抓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滑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创新,为全县粮食持续多年的稳产高产打出了一手“补短板,敢担当”的“好牌”。  相似文献   

2.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基层农技人员为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本文对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和基层农技人员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基层农技人员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提出了基层农技人员助力产业扶贫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临漳县农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乡镇农技站的“人财物”管理权全部收回。2006年。在邯郸市农业局、财政局支持下,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模式。将全县14个乡镇农技站根据生态区域、产业布局合并建设5个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2006年组建了张村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作为试点站,成效显著,得到邯郸市农业局、财政局的充分肯定,年底又列支专项资金40万元,计划2007年在临漳再组建4个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覆盖全县。区域站按照“统一站牌”、“统一门牌”、“统一制度”等“六统一”建设。并引进高效运行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量化推广任务、健全激励机制、创新推广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创新,使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实现独立建站、独立服务,彻底解决过去由县、乡双重管理,农技人员不能专职搞推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技推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道路,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现阶段农技推广所存在推广人员专业素养不够、农民接受程度低与推广资金不充足等问题,农技推广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减少人力成本、为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农民收入与素质的作用。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农技推广人员、完善推广工作考核制度与加强宣传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加入WTO对凉山州农技推广体系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提出应对WTO挑战应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体系自身建设,实现“四个创新”;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6.
广德县植保站等农技推广机构与桃州镇塘口村合作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创造了持续11a的农技推广新模式。该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激活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农技推广“零距离”、广覆盖,技术推广与农业经济获得双赢。本文介绍了广德县“农技推广模式”的产生、特点与成功经验,并探讨了农技推广模式的创新和服务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济宁市从2009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到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以来,围绕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技推广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水平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一线”战斗堡垒作用,总结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举措,在全省学习宣传、推广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国开展了大规模和大范围的扶贫开发,我国贫困人口数量逐年降低。但是,扶贫工作依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农技推广和精准扶贫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落后和收入低下的现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文章主要结合大关县实际情况,就农技推广在精准扶贫进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对农技推广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邵武市获批2009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由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下达,自2009年9月起开始在全国770个县进行试点。旨在满足农民科技需求。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0.
在围城经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稳固职能和队伍、理顺体制、突出试验示范作用、 增强农技人员素质和服务功能等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后这一区域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须保证国 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完整坚实可靠,推进农技推广目标现代化,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党的 坚强统一领导,为“三农”发展和进步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主要以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为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互联网+”作为补充,但不能达到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议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作用,利用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等途径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围城经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稳固职能和队伍、理顺体制、突出试验示范作用、增强农技人员素质和服务功能等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后这一区域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须保证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完整坚实可靠,推进农技推广目标现代化,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为“三农”发展和进步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脱贫攻坚工作呈现新局面。聚焦基层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第一线,以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一降、五通、七有”情况为出发点,就该村的现状及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技推广》2001,(1):13-13
编者按:为了给各地农技推广机构开展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做法,2000年农业部组织人员筛选整理了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和经营管理5个推广系统的100个典型,汇编成书。为广泛传播和交流他们的成功经验,促进全国农技推广系统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本刊今年在“体系建设”栏目中开辟“创新探索”专版,集中宣传部分种植业推广典型,希望能够对各地农技推广机构开展创新有所启发和帮助。近年来,河南省太康县农业局在技术推广工作中,强化技物结合服务,健全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农技站为纽带,以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为技物辐射点的农技服务网络,实行县乡村三级连锁经营,加快了技术推广,壮大了自身实力,稳定了推广队伍,促进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行政领导、农技人员、农民三满意。  相似文献   

15.
“农技宝”是在农业部指导下经多地走访与调研分析定制开发的移动化的综合农技服务应用,提供12316移动坐席、公告管理、任务管理、日志管理、报表管理、知识库、价格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很好地满足迅速提高农技推广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需求。拜泉县2015年开始启动了“农技宝”应用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拜泉县应用“农技宝”的主要做法和“农技宝”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助力作用做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凉山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必须努力提高农民与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实施优惠政策,努力充实民族地区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农技推广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依法加强农技推广投入,奠定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后劲,不断改革和优化农技推广方法,坚持典型引路,积极发展“公司 农户”的推广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从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开展以来,界首市紧紧围绕实施目标,重点做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技术服务、科技示范户培育、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快推进本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并通过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在安徽省农委对96个项目县(市、区)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政策落实延伸到县绩效管理考核”中,2013年度界首市荣获第一名,2014年度荣获第八名。  相似文献   

18.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精神贫困现象突出,实现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 富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四川革命老区在物质扶贫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精 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难点,精神扶贫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精神动力,实现扶 贫“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针对四川革命老区群众精神贫困的现状,扶贫从扶“志” “智”“制”“职”等角度出发,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老区红色文化自信,推动四川革命 老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扶贫研究总体过于宏观,对扶贫对象的微观研究显得不足,影响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与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不佳及年龄结构老化、贫困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等微观层面加剧了精准脱贫的困境。尤其是劳动力受慢性疾病困扰或受残疾家庭成员的拖累严重制约着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贫困地区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加剧“婚姻挤压”,造成贫困农户的持续贫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短板也是脱贫攻坚内生动能的障碍。精准脱贫要以健康扶贫与生活救助兜住底线,以定向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本文就“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推动“互联网+”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