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2年前,一个22岁的小伙子开始了他的荷花种植之旅。他把8个品种的荷花种在27个盆中,同时也种下了他的荷花梦——他就是河北省河间市陆家村的陆宁。陆宁从小就喜欢花,尤其是荷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从那27盆花开始,渐渐发展到了几百盆,两个院子成了荷花的世界。看着满院的荷花,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爱好当作一种事业来做呢?听说他不去打工而在家种荷花,陆宁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村里也有人把他当笑料,但他的决心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在自家的3亩地里挖池种荷花,并在地里搭了一个小窝棚日夜守护。投资并不算多,但也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最窘迫的时候,他连  相似文献   

2.
黄蓉 《花木盆景》2007,(7):27-27
一日,在网上与一个摄影爱好者聊天的时候,给他发了一张刚拍的虞美人图片,没想到他回话过来说不喜欢,我问他,这么美丽的花儿,你为什么不喜欢?他回答说是毒草!当时我就明白,他把虞美人与罂粟混淆了。  相似文献   

3.
葫芦小院     
二叔家住深山里,小溪畔有他竹篱茅舍的家园。别看他一辈子种庄稼,可他最爱花,种花、浇花、赏花、食花,同花草结下了深深情缘。在各类花中,他最迷恋葫芦花。在他的葫芦小院里,篱墙上挂着小葫芦,棚架上垂下长把葫芦,屋檐下吊着鼓两个肚的丫腰葫芦,树桠里夹着圆葫芦,上下左右,角角落落,全都种满了葫芦。他的家,成了典型的葫芦世家,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秋翁”。  相似文献   

4.
岁月的痕迹悄悄地爬上了他的额头,将老人家的双鬓染成白霜。他是庆元的荣誉市民,他对庆元的发展总是欣喜和感怀,他是香菇文化热望和守护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2001年3月6日《辽宁日报》讯: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乡农民刘国强在塑料大棚里移植了60多种山野菜,使之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60多种山野菜有叶菜、秆菜、蕨菜等10多类,许多连农村人也叫不出名字。刘国强爬遍了岫岩大大小小的山,连丹东等相邻的山他也没放过。有些根类野菜长在深山坳里,他连泥带根一起背了回来。为移植山野菜他可没少吃苦。移植成功后,刘国强背着他培植的山野菜到城里的餐馆、酒店去推销。他去过大连的酒店,先给人家白吃,很快就在那里找到了买主。如今,他的山野菜已不愁销路。目前,他正筹备为每…  相似文献   

6.
《果农之友》2008,(4):33-33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家的收入也多起来了,除了日常花费以外,银行里还存了不少钱,本来应该是安居乐业,好好地过日子了,可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丈夫却染上了赌博的坏习气,我对他进行了多次劝导,但他总是听不进去。后来我打算去报告公安机关,可是又一想,他是我丈夫,如果去报告了,他本人要受到处罚,还得罪了他的那些朋友,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中国果菜》2010,(3):58-58
他是中国红枣产业的领跑者,他是传统红枣文化的发扬者。他让千百年来低端循环的最普通的农产品衍生出百般变化,跃上了从未有过的发展高度。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全国青联委员”、“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青年群英会模范”、“CCTV年度三衣人物创新大奖”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  相似文献   

8.
2012年8月,汪景彦先生考察指导静宁苹果生产时,一个农民引起了他的关注,连用两个"想不到"对他作了评价,一是想不到他将苹果种植到了海拔1983米的高度;二是想不到他仅凭电视中学到的知识,果园管理的水平之高,在静宁名列前茅。这个农民就是四河乡贯岔村的厍学科。  相似文献   

9.
正木村秋则是日本青森县一个果农,由于妻子对农药的过敏反应,他决意尝试不用农药栽培苹果。连续8年的试验在颗粒不收中让他贫困潦倒,几近倾家荡产。绝望之际,他从森林里的野果树上感悟到以往的对症疗法不能解决病虫害的症结,问题的关键在土壤。从此,他改变方法,终于在第十一个年头,他的果园结出了苹果。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以他的传奇故事编的书,拍的电影,取名《奇迹的苹果》,相信国内许多人对木村的自然栽培已不陌生(图1)。  相似文献   

10.
他的足迹遍及汤阴农村的田间地头,他的名片给农户发的最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甚至其他问题,都可以随时和他电话联系或者直接到办公室找他或者让他去地里看.农户找到了他,大部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陈向前 《花木盆景》2003,(7):16-17,6
初识戴富舜先生学是10多年前的事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是他质朴的为人,还有就是他出神入化的盆景作品。戴先生出生在江苏盐城,人杰地灵的历史古城孕育了他丰厚的文化底蕴。80年代初,他师从著名的盆景艺术大师朱子安学习盆景创作技艺,深得朱老先生的赏识,20多年来醉心于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与沈荫椿先生相识相知,已越十年。21世纪初,我在主编《中国茶花》杂志和《中国茶花文化》一书时,有幸结识了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美籍华人学者。多年来,在晤谈、信件与电话交流中,在协助他查核中国古代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之间的同好友谊之情与日俱增。我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他不仅教给我丰富的花卉园艺知识,更在治学上为我树立了为弘扬中华文化奉献一生的榜样。而长期的交往,也使我真正认识了他耿直的为人。综观他的人生道路,应该说他最有理由悲观,也最有理由乐观。因为他曾遭遇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也享受过获得巨大成就的喜悦。然而,他既不悲  相似文献   

13.
单洪友,首先是一位程民,因为他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同时他又是民营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拥有国内外40多个国内外优质葡萄品种的高档示范园和年产120万株国际果蔬博览会指定的优良葡萄苗木繁育基地;再次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葡萄专家,因为他发表过的技术论文有400余篇。当然,他更是一位心胸豁达的长者,办公室里的二胡、古筝等,伴随着他放歌人生。几十年来,他以坚韧的意志.用科技、诚信和服务,把大江南北百万农民引上了致富之路。20多年,他累计推广葡萄6万余亩,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社会效益达数亿元之巨;他不图安逸,不为名利,开通了全国第一部葡萄专家热线,夜以继日地为果农们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4.
刚吃完早饭.还没来得及喝水.梁廷令的手机就来了好几个电话.一个找他给果树看病的、一个找他要加入合作社、一个乡里通知他去开会……这样的场景不过是梁廷令工作中的一个掠影。24小时开机的他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村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以及周边乡邻的村庄.  相似文献   

15.
《西北园艺》2015,(1):1
<正>西安市临潼区新市街办高庙村的焦仲华今年的育苗生意又是开门红,甘薯苗还未正式销售,从全国各地飞来的订单就让他应接不暇。从1991年育苗算起,20多年来,焦仲华的薯苗销售已超过2亿个1987年高中毕业的焦仲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村民免受小麦锈病的危害而让村民刮目相着,从此他就立志要在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阴差阳错让焦仲华走上了甘薯育苗之路。不知不觉,他已经在甘薯育苗的道路上度过了23个春秋,并用他的质朴、诚信、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过硬的技术赢得了  相似文献   

16.
种籽的态度     
亮文 《花卉》2011,(12):43-43
我的一个学生回来看望我,学生大学毕业已经5年了,是我的一个得意门生。 我们聊了很多,很快发现他看上去并不快乐。一问。才知道他的这5年并不如意?5年前,他大学毕业,去了沿海城市.奔走于各大公司之间。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两年前,市场上柴油十分紧张,邻村一个农民张某说他能买到,于是我就将3000元现金交给了他让他代买。可是张某不但没有买到柴油,至今连钱都赖着不还,我先后多次去他家里催要,他都不予理睬。有人对我说,不还钱就上门去  相似文献   

18.
<正>西安市临潼区新市街办高庙村的焦仲华今年的育苗生意又是开门红,甘薯苗还未正式销售,从全国各地飞来的订单就让他应接不暇。从1991年育苗算起,20多年来,焦仲华的薯苗销售已超过2亿个。1987年高由毕业的焦仲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村民免受小麦锈病的危害而让村民刮目相看,从此他就立志要在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阴差阳错让焦仲华走上了甘薯育苗之路。不知不觉,他已经在甘薯育苗的道路上度过了23个春秋,并用他的质朴、诚信、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全国各地薯农的信赖。  相似文献   

19.
<正>22年前,父母供他上完学,让他离开农门成为一个城里人,他却用22年时间,把自己又变成了一个农民。他就是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中国农村致富带头人——杨良杰。杨良杰的每一个头衔都很响亮,但最让他自豪的头衔却是"果农的贴心人"。在毕业的第三个十年,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离开我们已三年了。我想,在遥远的天国,他定像从前一样,默默关注着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关注着他钟爱一生的盆景事业。回忆和思念不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只有继承和发扬他钟爱的盆景事业,才是对父亲最大的孝顺与纪念。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盆景艺术。他对艺术创作的态度是真诚严谨的,他认为盆景不是单纯的玩物,应把它当生命作圣灵,尊重它,爱护它。他特别热爱和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喜欢古典的美学思想,老庄哲学;喜欢中国画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奇妙、恰到好处的构图:喜欢诗词歌赋及诗词歌赋里描写的让人感动的美好场景。丰富的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