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在新品种的培育、作物产量及其品质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一种"超级水稻",可比现有水稻产量提高25%,每公顷产量从9.88吨提高到13.01吨;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地培育出"大豆米",使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10%以上;澳大利亚培育出的一种小麦,从土壤中吸取锌和铁元素的量比一般小麦高1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先后培育出抗病小麦、防腐烂西红柿、抗真菌马铃薯、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的棉花等.  相似文献   

2.
印度农业研究所的科学家结合辐射育种和常规育种的方法,培育出产量可高达每公顷7吨的水稻品种。此外,还培育出两个高产小麦品种,这种小麦可在雨季成功地生长在历来不种小麦的奥里萨邦。  相似文献   

3.
<正>位于剑桥的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用远古小麦与一万年前出现在中东的野生近缘种杂交重新获得了原始的稀有种,并将由此得到的一个"合成"小麦与英国当代小麦品种杂交,为高产、耐旱、抗病小麦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育种材料。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CEO Tina Barsby博士说:"迄今为止,原始古代杂交种为今天的所有当代小麦品种提供了遗传基础。近些年,小麦的驯化增加了产量,但是最近这种增产有所减缓,影响到未来粮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能够完全抵御一种毁灭性和致命性病毒的"超级猪",日前已经由培育出克隆羊多莉的同一个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培育出来。这种转基因猪被认为是位于爱丁堡附近的罗斯林研究所取得的"最激动人心"的科学突  相似文献   

5.
英国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最近的试验结果表明,与豆类混种的冬小麦在整个生长季节都保持深绿色,而没有混种的冬小麦在花期后便很快变黄。该所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豆类在小麦整个生长期,特别是成熟期为其缓慢而持续地提供了所需的氮素,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6.
在河南小麦育种界,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赵宗武同志堪称一代奇才。他从一个大专毕业生起步,经过20多年的田间默默耕耘,把满腔的热情都撒在了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提出了河南省超级小麦育种理论与方法,并先后培育出新麦9号等6个省级以上小麦新品种,其巾有4个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位于剑桥的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用远古小麦与一万年前出现在中东的野生近缘种杂交重新获得了原始的稀有种,并将由此得到的一个“合成”小麦与英国当代小麦品种杂交,为高产、耐旱、抗病小麦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超级小麦"?学术界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程顺和认为,"超级小麦"是指产量潜力具有重大突破,产量水平实现跨越性提高,同时具有品质优良、多抗稳产、高效利用光水肥资源等优异性状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9.
当今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卫星技术、机器人技术、激光技术、遥测遥感技术等,这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一、生物技术。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一种“超级水稻”,可使现有水稻产量提高25%,每公顷产量从9.88吨提高到13.1吨。日本培育出“大豆米”,使稻米粗蛋白质含量提高10%以上。澳大利亚培育出的小麦,从土壤中吸取锌和铁的量比一般小麦高1倍,并能提高小麦锌、铁的含量。美国、日本、德国培育出抗病小麦、防腐烂西红柿、抗真菌马铃薯、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的棉花等。国际上制造出芹菜、胡萝卜、水稻等40余种人工种子,具有生产效率高、能固定杂种优势及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等优点。二、电子技术和卫星技术。新加坡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水耕法与气耕法蔬菜生产全过程,从营养液的定量输送及回收,到蔬菜的收割全部自动进行。英国研制的拖拉机系统,可利用来自英国军用卫星的专门信号进行耕作和收割。三、农业机器人。美国设计的机器人,能测定土壤成分,据此确定施肥种类及数量。西班牙制造出能判断能否摘收的摘水果机器人。英国制成的蘑菇采摘机,能判断哪些是该搞的蘑菇及属哪个等级,并能高速采摘。日本研制成功用于黄瓜、西瓜、甜瓜、茄子等嫁接的...  相似文献   

10.
《福建农业》2013,(4):33
台湾亚洲大学培育出"亚大168号超级粳稻",该品种每公顷产量高达12吨至13吨。亚洲大学健康学院院长林俊义花5年时间研发育成超级稻,米粒大而饱满,穗杆粗不易倒伏,米饭具玉米清香味。目前全台稻米栽种面积超过30万公顷,"亚大168号超级稻"品种产量高,加上栽培期缩短,节省栽培经费及人力,可大幅提升农业收益。据悉这一品种2013年将进行推  相似文献   

11.
农业简讯     
印度将开展“豆类革命” 司马军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印度曾先后开展了“绿色革命”(小麦、水稻)和“白色革命”(牛奶),并已取得了一定成就。现在,印度又准备开展一场“豆类革命”。农业科学家们费了十年时间,用苏联、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印度的豆类品种杂交,培育出一批新品种,不但产量高,而且生产期短。  相似文献   

12.
《北京农业》2011,(5):54
<正>新的基因研究成果可能将成为开发各种更加抗盐、抗旱或提高产量的小麦新品种的开始。随着英国科学家日前发布了第一批小麦基因组的测序结果,一项能够改进未来农作物并提高农业产量的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科技》2011,(6):15-15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1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就快研制成新的“超级”小麦,这些超级品种不但能够抵抗致命病菌,更能将小麦收成提高多达15%。  相似文献   

14.
1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发应用的趋势与成绩1.1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作物及畜禽品种在培育作物新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营养价值方面,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已取得喜人的进展。美国、日本、德国等科学家培育出抗病小麦、防腐西红柿、抗真菌马铃薯、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的棉...  相似文献   

15.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证明,小麦分蘖成穗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存在着品种间的变异。按这个思路,成功地培育出了"协调型"系列小麦品种,它们不同于四川盆地其他品种:它们能在保持较大穗重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成穗数。研究表明:与对照品种川麦28相比,"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有所提高,产量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单位面积的成穗数明显高于对照。协调型小麦新品种成穗数较高的原因,除了较强的分蘖能力外,主要在于它们有更高的分蘖成穗能力。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较大穗重的情况下较高的成穗数使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为改变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类型现状,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我国的的优势粮食作物。解放前夕,我国小麦的单产常年在低水平俳徊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科学家经过不懈的艰苦奋斗,运用传统和新的育种途径,使小麦的单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单位面积(hm^2)产量依次经历了1200kg、3000kg、4500kg、5200kg、6000kg、6750kg。而近年来,随着小麦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小麦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研究了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苜蓿—小麦轮作后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小麦轮作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与小麦—小麦连作比较,小麦籽粒产量增加26.83%。苜蓿—小麦轮作能够显著提高0~10、10~3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小麦—小麦连作比较,小麦播种前,轮作体系中0~10、1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小麦—小麦连作体系高出42.47%、47.17%;小麦收获后,轮作体系中0~10、1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小麦—小麦连作体系高出56.39%、54.60%。  相似文献   

18.
沈忆  许倩 《农民致富之友》2014,(20):171-171
我国是农业大国,小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省的主要农作物。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的安全。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加大对小麦种植基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我省小麦种植过程中栽培技术,就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论述和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美国播种“WS3”紫小麦近60年来,一些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对多种小麦进行了研究和培植。5年前,加拿大农科专家成功地培育了用作饲料的紫小麦;后来,新西兰科学家又培育出一种供食用的可做面包的紫小麦。1995年春美国种植一种名为WS3号小麦,呈鲜紫色...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省超级小麦项目组近几年育成的8个不同类型的超级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小花分化历程的观察比较和在不同地力下产量及产量结构三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小花原基初始分化到四分体形成期所经历的天数为31~37天,大穗型品种历时较长。小花分化的开始时间主要与品种抽穗期早晚有关,与品种类型关系不大。超级小麦的产量水平随土壤肥力提高而增加,在高肥地力下,中间型和大穗型品种增产潜力较大;在中肥和低肥地力下,多穗型品种产量较高。中间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好,是超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中最值得注意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