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盐渍化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微生物可以通过摄入能量合成有机渗透压物质来实现对盐度的适应,然而,不同程度盐渍土微生物对能量的需求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该研究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选取河套灌区轻度盐渍土S1(电导率为0.46 dS/m)及中度盐渍土S2(电导率为1.07 dS/m)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个处理,包括不施氮(CK),单施无机氮(U1)以及分别用有机氮(U3O1、U1O1、U1O3和O1)替代25%、50%、75%和100%的无机氮,监测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在第二个生长季的动态状况。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会导致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下降,S1土壤较S2土壤微生物量碳高12.01%~68.81%,土壤微生物量氮高14.31%~58.58%,土壤呼吸速率高11.75%~54.71%。不同盐分条件下,适当的有机肥施入比例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S1和S2盐渍土分别以U1O1及O1处理较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土壤矿质氮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从玉米产量及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角度,得到该地区适宜的施肥模式为,轻度盐渍土:有机氮替代50%无机氮;中度盐渍土:有机氮替代100%无机氮。  相似文献   

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无机肥配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菜地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增加菜地土壤氮素径流流失量.单施无机肥处理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流失量均最高,分别为4.20,1.22,2.30kg/hm2.配施有机肥可降低不同形态氮流失量,且随有机肥配施量增加而显著降低.配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总氮、硝态氮和铵...  相似文献   

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保证冬小麦高产稳产基础上兼顾土壤物理性质,明确西北旱地麦田配施定量有机肥的最佳施氮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西北旱区麦田连续5年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氮量分别为0,75,150,225,300 kg/hm2的5个氮水平,副处理为是否配施有机肥(30 t/hm2)。于2019年6月收获小麦后取0—10,10—20,20—40 cm土层的样品,测定其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能使冬小麦产量显著增加,5年内平均提高13%,且效果最好为N150+M处理。配施有机肥后,供试土壤容重降低,在0—10,10—20,20—40 cm土层施加有机肥较不施有机肥容重分别降低4%,2%和4%。在0—10 cm土层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降低了各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与N0处理相比,N0+M处理下>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10,10—20,2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224%,105%,3%。无论是否配施有机肥,0—40 cm土层中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值均无明显变化,但整体看来,施氮量为150 kg/hm2对供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值更为有利,对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可知,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与施用量为30 t/hm2的有机肥配施有利于西北旱地冬小麦增产及土壤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目的】氮、磷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均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肥料不合理施用,农田土壤中养分大量盈余,在降雨或灌溉条件下易随水流失,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因此,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氮、磷淋溶风险的影响,可为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渗滤池法,对华北地区玉米季氮磷淋溶状况连续5年进行监测,具体施肥处理如下:对照(不施用氮肥,P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与NPK处理等氮量,SW)、有机肥无机肥料配施(用猪粪中氮替代50%NPK处理中氮用量,SNP)。采集120 cm处淋溶水,测定氮、磷含量,研究在总氮投入量相同条件下,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及土壤剖面120 cm处氮磷淋溶的影响。【结果】1)有机无机肥料配施(SNP)处理,可以保证玉米较高产量,5年平均产量较单施化肥处理(NPK)提高10.3%。2)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以显著减少总氮(TN)淋溶量,SNP处理较NPK处理减少71.4%;NPK处理淋溶水中NO-3-N浓度显著高于SNP处理,其平均浓度分别为54.93 mg/L、13.47 mg/L。3)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有机肥的投入带入了大量磷素,单施有机肥(SW)较NPK处理总磷(TP)淋溶量增加了0.6倍,分别为0.056 kg/hm2、0.035 kg/hm2;淋溶水中TP浓度分别为0.09 mg/L、0.066 mg/L。在氮磷养分淋溶损失中,NO-3-N占淋溶水TN的80%以上,可溶性总磷(TDP)占淋溶水TP的70%左右。4)在监测淋溶水中,NPK处理NO-3-N平均浓度已超过我国地下水Ⅲ类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SW处理TP平均浓度0.09 mg/L,也高于水体富营养化TP浓度(0.02 mg/L)的临界值,可对水体造成污染。【结论】在氮磷养分淋溶损失中,NO-3-N占淋溶水TN的80%以上,TDP占淋溶水TP的70%左右。采用猪粪氮替代50%化肥氮素的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5年玉米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证明该施肥方法不仅可以确保产量,还可降低氮素淋溶,基本保证淋溶水中NO-3-N浓度低于地下水Ⅲ类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西省寿阳长期定位试验田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基本一致。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从0—20 cm到20—40 cm土层均呈减少趋势;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都能提高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用量的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不能使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增加。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0—20 cm到2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可使褐土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脲酶活性随单施化肥量的增加有增加趋势,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减小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可以判断褐土土壤有机质和N素状况,可作为评价褐土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的生物学指标,同时也为提高褐土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寇智瑞  周鑫斌  徐宸  谢德体 《土壤》2020,52(1):195-201
采用长期田间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相比于对照增加了土壤总碳量和活性有机碳库,但未达到显著影响水平。有机肥提供30%氮结合化肥提供70%氮处理,与仅施用化肥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比例分别是61.19%、96.03%、52.17%和33.55%。有机肥提供30%氮量处理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了黄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再增加有机肥投入量,这些活性有机碳没有显著增加。综上说明,本地黄壤烟田采取有机肥提供30%氮结合化肥提供70%氮施肥措施,长期施用可显著培育黄壤烟田基础地力,同时提高烟叶的产质量,这对于保证我国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山西省寿阳长期定位试验田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褐土微生物生物量C、N变化基本一致。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从0―20 cm到20―40 cm土层均呈减少趋势;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都能提高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用量的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不能使微生物生物量C、N显著增加。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0―20 cm到2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可使褐土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脲酶活性随单施化肥量的增加有变大趋势,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变小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微生物生物量C、N和土壤酶活性可以判断褐土土壤有机质和N素状况,可作为评价褐土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的生物学指标,同时也可为提高褐土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冬春茬黄瓜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季节水控肥(冬春茬黄瓜和秋冬茬番茄季N-P2O5-K2O总投入量分别为600-300-525 kg/hm2和450-225-600 kg/hm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 040 cm(根区)土壤硝态氮供应、 40100 cm(根区以外)硝态氮残留和 0100 cm土体不同形态氮素淋失的影响,探索了设施蔬菜生产中节水节肥潜力,为构建设施蔬菜合理水肥管理下土壤肥力培育和土壤质量提升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 1)农民习惯水肥管理节水节肥潜力较大; 节水控肥后0100 cm土体硝态氮积累量、 矿质氮和有机氮渗漏量均明显下降,种植蔬菜经济效益显著增加。2)商品有机肥猪粪与化肥在土壤无机氮供应方面的效果接近; 节水控肥1/41/2 猪粪氮替代1/41/2 化肥氮后,040 cm土体硝态氮供应和40100 cm土体硝态氮残留均无显著变化,但是随着猪粪氮配施比例的增加,土壤溶液渗漏量及养分淋失量呈增加趋势。3)施用秸秆促进了土壤无机氮固持,降低根区土壤硝态氮供应水平,提高土壤养分保蓄能力; 节水控肥1/2秸秆氮替代1/2化肥氮后,040 cm土壤硝态氮供应量平均下降34.3%~56.2%,40100 cm土体硝态氮残留量下降42.5%~87.8%, 0100 cm土体土壤溶液渗漏量下降65.0%,硝态氮淋失量下降 82.0%,而产量和经济收入无显著差异。根据本试验结果,对于新建温室可采用单施化肥、 化肥与猪粪配施方案,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土壤无机氮供应强度,满足蔬菜氮素需求; 对于种植了一段时间的温室,可采用冬春茬黄瓜季化肥配施猪粪秋冬茬番茄季化肥配施秸秆方案,能固定积累于土壤中的无机氮,提高土壤养分容量,保证根层土壤氮素的稳定供应,降低环境风险,维护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化肥施用量,充分发挥有机肥效应并有效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1)、100%有机肥(O1)、100%有机肥+菌剂(O1B)、60%化肥+40%有机肥(C0.6O0.4)、60%化肥+40%有机肥+菌剂(C0.6O0.4B)6个处理,除CK外,各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含量一致,研究不同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园土壤养分、果实及葡萄酒基本理化性质以及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葡萄及葡萄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酿酒葡萄的科学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O1和C0.6O0.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0.22%和70.65%、27.45%和31.37%、10.10%和20.11%、438.93%和491.60%。与C1处理相比,有机肥配施菌剂处...  相似文献   

10.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穗不同部位粒重与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定位试验,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粒重与结实率的影响。【方法】从江西连续30年的定位试验稻田采样,比较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施70%有机肥(30F+70M)的稻穗不同部位粒重与结实率。有机肥早稻用紫云英,晚稻用腐熟猪粪;无机肥用尿素、过磷酸钙与氯化钾。采集的水稻品种为赣晚籼37号(926),把稻穗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然后分别截取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上的籽粒测定粒重与结实率。【结果】1)与单施化肥相比,三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水稻的结实率均有提高,特别是稻穗中、下部的结实率均高于NPK处理,虽未达显著水平,但稻穗中、下部结实率的变异性远低于全施化肥处理;2)有机无机肥不同比例对粒重影响不同,50F+50M处理的粒重与NPK相比,显著增加了3.1%,而70F+30M和30F+70M处理差异不显著;3)将稻穗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70F+30M和30F+70M处理不同穗位的粒重与NPK处理相比差异均不明显,但50F+50M处理穗上部与穗中部粒重分别增加了4.7%与3.8%,由于粒重变异系数较大,粒重增加不显著;4)与NPK处理相比,50F+50M处理稻穗上部的一次、二次枝梗粒重分别增加了4.8%与4.7%,稻穗中部的分别增加了3.0%与4.6%,但70F+30M和30F+70M处理稻穗上、中部不同枝梗的粒重与NPK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5)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稻穗上部各枝梗结实率与NPK处理无明显差异,但稻穗中、下部的一、二次枝梗结实率都大于NPK处理,其中二次枝梗结实率增加的幅度较大;有机无机配施穗中部与穗下部一次枝梗结实率变异系数小,但二次枝梗结实率的增加呈现不稳定状态。【结论】有机肥化肥的配施比例影响着水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的实粒数和粒重。本试验条件下,50%化肥与50%有机肥配合最有利于增加稻穗中、上部一、二次枝梗的粒重,但对稻穗各部位粒重的增加不稳定;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配合还有利于增加稻穗中、下部二次枝梗的结实率。有机肥配施比例高于或低于50%时,养分供应滞后或超前,均未显现出优于单施化肥的效果,但是其结实率和粒重的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稻穗结实率和实粒重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区,通过2年试验综合评价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基础上施用锌肥和石灰对双季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以期提出培肥土壤和提高水稻产量的理想施肥模式。设置有机肥+无机肥(T1)、锌+有机肥+无机肥(T2)、石灰+有机肥+无机肥(T3)、锌+石灰+有机肥+无机肥(T4)4个处理,测定了土壤有效锌、碱解氮、有效锌含量和pH,分析了水稻产量和土壤综合肥力。结果表明:(1)相比T1处理,T2处理显著提高了早晚稻千粒重和结实率,显著增产8.7%,而T3处理不利于水稻稳产,显著降低了千粒重,并在第2年减产(5.6%)显著;T4处理表现出来的产量规律与T3处理类似,均于第2年表现减产。(2)施用锌肥、石灰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石灰显著提高土壤pH,但T3、T4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显著下降,较T1处理分别下降39.0%和31.9%,而连年施用锌肥有利于有效锌的提高,T2较T1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提高22.2%。(3)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T2T4T1T3,施用锌肥相比石灰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综上所述,施用锌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产显著,而连年施用石灰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因此,在缺锌土壤中需慎施石灰,而长期施用石灰的土壤,应追施锌肥。综合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评价,有机+无机+锌肥的施肥模式为理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有机-无机配施对盐渍土壤水稻生长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种植过程中根系生长受盐碱胁迫,导致养分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长、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设计,3个碳水平:(1)C0,无碳;(2)C1:低碳,450 kg/hm~2;(3)C2:高碳,900 kg/hm~2;3个磷水平:(1)P0:无磷;(2)P1:低磷,P_2O_5 64 kg/hm~2;(3)P2:高磷,P_2O_5 128 kg/hm~2。结果表明,在水稻成熟期,低碳低磷(T5)处理时根系总表面积显著高于高碳低磷(T7)和高碳高磷(T8)处理,分别增加25.2%和30.2%;低碳处理(T5、T6)时根系总体积显著高于高碳处理。T5处理时水稻产量、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0 245,9 550 kg/hm~2。结实率较高是低碳低磷(T5)处理水稻产量最高的原因。低碳低磷(T5)处理时糙米P积累量最高,显著高于T6、T7、T8处理,分别高出13.9%,27.8%,31.2%。T5处理的磷肥贡献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施磷肥处理。磷肥偏生产力表现为低磷投入显著高于高磷投入。综上所述,与单独施用无机肥相比,有机肥与磷肥配施能够显著促进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及磷肥农学效率,其中低碳低磷(T5,C 450 kg/hm~2+P_2O_5 64 kg/hm~2)处理最有利于盐渍化土壤水稻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3.
依托13年长期定位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处理为行间生草覆盖和清耕,副处理为4个施肥处理,具体为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配施(NPK)、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采用修正的Hedley磷分级方法浸提和测定各磷形态。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0—20,20—40 cm土层各形态磷含量以盐酸态磷(D.HCl—P)和残留态磷(Residual—P)为主,水溶性磷(H2O—P)与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比例较低。经过13年生草覆盖和不同施肥处理,生草覆盖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土壤中无机磷的含量和占比,降低残留态磷的含量。比例在0—20,20—40 cm土层无机磷比例分别由68.5%和66.1%上升到75.8%和69.7%,残留态磷的比例由26.8%和27.0%下降到18.3%和23.5%。生草覆盖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无机磷的含量以及H2O—P、NaHCO3—Pi活性磷在土壤中的比例,生草覆盖结合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增加土壤活性磷含量,保持高比例有效磷库,是提高当前苹果园...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无机磷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长江上游紫色土旱坡地麦玉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的最佳施肥模式,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2011—2015年,以紫色土旱坡地典型农作冬小麦和夏玉米为材料,在西南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定点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7个田间小区试验,分别为倍量施磷肥(2P)、优化施肥(P)、优化施肥+猪粪有机肥(MP)、优化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量磷减20%+猪粪有机肥(MDP)、优化施肥量磷减20%+秸秆还田(SDP)、不施磷肥(P0)。测定了各农田土壤基础性质,以及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并对不同施磷水平以及磷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条件下紫色土旱坡地土壤磷素迁移流失进行了原位定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紫色土旱坡地总磷(TP)和总可溶性磷(TDP)迁移流失量有明显的差异。TP流失量大小依次为2PPMPSPMDPSDPP0。2P处理总磷流失量最高,P处理是SDP和MDP处理的1.5~2倍。TDP流失量大小依次为2PMPPMDPSPSDPP0。坡上除了P0和P处理全磷含量有所减少外,其他各处理全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坡中、坡下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坡上,其中坡下处理MP比种植季前增加了0.400g/kg。除了P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外,其他各个小区处理坡上、坡中、坡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猪粪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中磷素有一定的活化作用,促进了磷素在土壤中的迁移,且猪粪有机肥对土壤磷素活化作用更强。化学磷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是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控源节流"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生物质炭对水稻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及其与有机肥配施的协同效应,通过5年连续定位试验,探讨了生物质炭施用5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对照(CK)、生物质炭 (BC)、化肥(F)、生物质炭+化肥(F+BC)、化肥+有机肥(25%氮替代, MF)和化肥+生物质炭+有机肥(25%氮替代, MF+BC)对水稻产量和土壤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ROC)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对土壤中DOM的光谱特征和荧光组分进行表征,分析了DOM的紫外光吸收系数和紫外光斜率系数以及荧光指数、腐殖化指数、生物指数和富里酸、色氨酸、胡敏酸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和有机肥均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缓解土壤酸化,并且MF+BC处理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水稻产量与DOM生物可利用性、芳香化程度、腐殖化程度、色氨酸组分含量和亲水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高DOM生物可利用性和腐殖化程度均表现为有机肥大于生物质炭。生物质炭显著增加DOM富里酸和色氨酸组分含量,并且促进了水稻土中ROC向难氧化有机碳转化;而有机肥有效增加DOM富里酸、色氨酸、胡敏酸和ROC含量。生物质炭和有机肥协同配施对提升水稻产量及增加ROC、DOM富里酸和色氨酸含量、芳香化程度、腐殖化程度和生物可利用性方面具有交互作用。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在水稻增产和水稻土有机碳及DOM组分功能多样性提升方面具有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7.
王亚麒  刘京  芶剑渝  袁玲 《土壤学报》2022,59(3):808-818
采集遵义市15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土壤,包括撂荒地(对照)、烤烟连作—单施化肥、烤烟连作—化肥有机肥配施、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烤烟玉米轮作—化肥有机肥配施等处理,通过土壤悬浊液与培养液混合培养技术、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及常规分析,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无机磷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玉米轮作、施用有机肥和撂荒地的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无机磷细菌)数量增多,种群多样性增加,说明土壤生态环境改善。将土壤悬浊液接种至微生物培养液中,培养期间混合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以烤烟玉米轮作高于烤烟连作,化肥有机肥配施和撂荒地高于单施化肥,其中以烤烟玉米轮作—化肥有机肥配施最高,烤烟连作—单施化肥最低,说明合理种植和科学施肥有益于土壤无机磷的活化,在遵义烟区提倡烤烟玉米轮作—化肥有机肥配施很有必要。在混合液中,氢离子与溶解钙磷、有机酸与溶解铁磷和铝磷显著相关。与溶磷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相比,土壤悬浊液培养既能反映微生物的溶磷特征,又更接近土壤微生物菌群复杂的溶磷状况。在供试土壤微生物中,存在柠檬酸合酶、蛋白葡萄糖脱氢酶和苹果酸合酶等的合成通路,处理间的差异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释合理轮作和化肥有机肥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周转箱栽培试验,研究了番茄轮作(T1)、木霉菌肥+黄瓜连作(T2)、木霉菌肥+番茄轮作(T3)、护根宝+黄瓜连作(T4)、护根宝+番茄轮作(T5)5种处理方式对黄瓜连作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处理方式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黄瓜连作土壤的理化性状,同时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细菌及放线菌数量及降低真菌数量。与番茄轮作相比,微生物菌肥的改良效果更为明显,且番茄轮作结合施用微生物菌肥的复合改良效果好于单一改良。总体来看,T3处理效果最好,其次为T5,T3在改善连作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酶活性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而T5在优化连作土壤微生物菌群方面效果较好。两种菌肥相比,木霉菌肥的总体改良效果好于护根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