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奶牛产后瘫痪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本文统计了伊犁某荷斯坦奶牛场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1 200头分娩奶牛生产瘫痪发病情况,分娩奶牛发生产后瘫痪104头,产后瘫痪平均发病率为8.65%,以1月、12月、2月发病率较高,为11.11%~13.89%;而4月、9月、10月发病率低,为6.61%~6.71%。高产奶牛在5胎以上产后瘫痪发病率达10.30%~11.79%,而第2胎发病率很低,在3.59%。本文着重对1例典型病例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进行详细论述,采取补钙、补糖及结合乳房送风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得出了一些治疗预防的方法,为减少养殖场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多发生于3~6胎次的高产奶牛,一般在产后3天内发病。2010年我地某牧场共分娩牛453头,发生产后瘫痪38头(发病率8.4%),其中1头因治疗无效死亡,2头因治疗无效被淘汰。现将该病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奶牛产后瘫痪又叫乳热病,为乳牛产后急性低血钙症。此病的特征是知觉减退或消失,四肢麻痹,瘫痪卧地。为乳牛常发病。此病的发病率,头胎牛未见发生,2~4胎发病者少,5胎以上的发病率增高;年产量在6000kg以下者发病少,年产量在6000kg以上者发病多;分娩三日内的母牛发病多,其中以产后24h内发病最多,3日以后发病者少,偶见产后3~6个月发生的所谓非生产性瘫痪。  相似文献   

5.
奶牛产后瘫痪又称生产瘫痪、乳热病,是产后奶牛突然发生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属于严重的代谢疾病,也是奶牛常发病。一般多发生于产后12~48h,四胎以上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以产后24h内发病最多,亦有在怀孕期或分娩过程中或产后数天发生的,但比较少见。因其发病急,病情严重,如治疗不及时或防治方法不得当,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奶牛产后瘫痪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其特征是知觉丧失,四肢瘫痪.舍饲养高产奶牛更易患此病,一般发病率为母牛总数的3%~5%,2008年某镇共发生13例,下面就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奶牛产后瘫痪是高产奶牛或分娩胎次较多的奶牛在产后发生的急性低血钙症。患牛以站立不稳,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知觉减退或消失及四肢瘫痪,卧地不起为主要特征。通常在产后12~72小时发生,且发病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经过及临床症状河南乡赵某饲养5头奶牛,2011年有1头奶牛产后第2天发病。病牛有短暂的兴奋不安,对外界反应迟钝,继而精神沉郁,肌肉震颤,口流清涎,运步异常,走路不稳,左右摇晃,四肢无力,摔倒在地,不能  相似文献   

8.
奶牛产后瘫痪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常称高产奶牛产后瘫痪。人们常说“高产牛难养”就是因为高产奶牛易发生产后瘫痪。奶牛产后瘫痪是以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瘫痪和昏迷为特征。一般认为主要与血钙过低有密切关系。1 发病与胎次、日产量及季节的关系多是以在第3胎以后、日产量在25kg以上,舍饲、无运动场、晒不到太阳的奶牛多发,而且新增的饲养户或不注意补充钙质的饲养户所养的奶牛多发。在发病季节上以3~10月份青草茂盛的时节多发(草料足奶量高),冬天常喂干草,产奶量相对下降,较少发病。2 症状2.1 典型病例急性发作常出现在产后12~24h…  相似文献   

9.
汪志铮 《中国乳业》2010,(10):48-49
产后瘫痪又称生产瘫痪,也称乳热症,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以急性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障碍病。本病主要发生于产后的高产奶牛,特别是产奶量高的,胎次为3~6胎的最容易发生(美国乳热症的发病率大约为6%),年产量在6000kg以上者发病多,初产奶牛一般不发病。  相似文献   

10.
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突然发生,是以昏迷和瘫痪为特征的低血钙症。多发于3—6胎(5~9岁)的高产奶牛。 1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临海市大田镇山前村吴某饲养成年奶牛1头,于产后第3d卧地不起。  相似文献   

11.
奶牛产后阶段是奶牛饲养管理中最关键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奶牛分娩后,生理代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不及时做好产后护理,或使用了错误的护理方法,容易发生奶牛产科疾病如胎衣不下、子宫脱垂和代谢类疾病如产后瘫痪、酮病等。本文从诊断要点、治疗措施、预防控制等方面,对以上疾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以期为广大奶牛养殖场(户)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奶牛分娩后其生理代谢发生巨大变化,由于体能的消耗,其抗病力也相对较低,若产后护理不当容易出现代谢性疾病。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座谈方式对沂水县奶牛产后代谢病进行调查,对当地奶牛产后代谢疾病的发病率、易发牛群和发病症状进行总结,并从分娩时体能损耗、运动量、饲喂方式、营养搭配、应激和病理因素分析沂水县奶牛产后代谢病的发病原因,提出科学分娩与接产、适量运动、合理搭配日粮、定时定量饲喂、预防应激、做好产后护理等措施,促进奶牛产后体能和体质恢复,为减少产后代谢病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对产前产后奶牛及皱胃变位奶牛血浆孕酮、电解质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奶牛皱胃变位产后高发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结果表明,皱胃变位奶牛产后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分娩和分娩后血清孕酮水平突然降低,导致醛固酮作用加强,使得分娩后奶牛出现低血钾,从而直接造成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现代奶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奶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奶牛重大疾病的发生严重妨碍奶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梳理了酸中毒、乳腺炎、子宫内膜炎、产后瘫痪、酮病和肢蹄病等奶牛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及其危害,分析了重大疾病的历年科研数据和研究层次。按照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估算,乳腺炎发病率最高,其后依次为子宫内膜炎、酮病、酸中毒、产后瘫痪和肢蹄病;最近10年,乳腺炎相关研究最多,其次依次为酸中毒、子宫内膜炎、酮病、产后瘫痪和肢蹄病;对重大疾病相关研究层次分析,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最多,其次是专业技术类研究,科普类和政策类研究较少。建议对影响奶业发展的重大疾病实行精准管理,研究防治措施,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加快推行现代化农业、绿色奶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奶牛乳腺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生产性能,和牧场效益息息相关。如何有效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是牧场的重中之重。干奶期是奶牛乳腺机能恢复健康的一个重要阶段,对预防奶牛产后乳房炎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长达1 年的时间,对635 头奶牛进行分组试验,并追踪观察其产后90 天内乳房炎的发生情况和产奶量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奶牛干奶期联合使用抗生素和乳头封闭剂对奶牛进行干奶,比单独使用抗生素干奶,产后7 天的体细胞阳性率降低了28.58%;产后60 天临床乳房炎发病率降低了35.40%,产后90天降低了41.32%;各组之间的产奶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围产前期日粮中添加包被氯化铵(美宝安)对奶牛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分阶段环比比较,根据奶牛尿液pH值和产后瘫痪情况调整日粮DCAD值:不添加美宝安、仅饲喂基础日粮,此期有62头围产牛,为试验前阶段;日粮添加180g美宝安,此期有30头围产牛,为试验开始阶段(DCAD1);日粮添加180g美宝安+70gCa...  相似文献   

17.
作者旨在通过B超技术探讨产后奶牛子宫的恢复情况和卵巢的变化情况,研究奶牛繁殖性能的变化规律,为更好地指导奶牛产后配种、繁育等工作提供试验依据。根据试验方案选择8头中国荷斯坦产后奶牛(其中4头初产、4头经产),从产后第1天开始到下次发情配种,持续利用B超观察其子宫的恢复情况和卵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子宫颈和子宫壁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初产奶牛分别大约为25和32 d,经产奶牛均为27 d;经产和初产奶牛卵泡的发育都经历了6个卵泡波,前3个卵泡波为1个发情周期,后3个卵泡波为1个发情周期。因子宫未恢复完全,故要到第2个发情周期末(即要到第6个卵泡波)配种;初产和经产奶牛产后发情配种的平均时间分别大约为90和53 d。由此可看出初产奶牛的子宫颈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要比经产奶牛早2 d,而子宫壁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要比经产奶牛晚5 d;初产奶牛发情配种的平均时间要比经产奶牛晚37 d。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奶牛产后子宫内优势菌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及细菌种类与子宫黏液性状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临床的快速诊断及治疗。选取分娩日期临近、产后子宫黏液性状不同的荷斯坦奶牛42头,于分娩后10、20、30和40d采集子宫黏液,体外培养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产后奶牛子宫内分离率最高的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85.7%)、变形杆菌(64.3%)和葡萄球菌(61.9%);除大肠杆菌在整个试验期分离率均较高外,产后10、20、30和40d优势细菌分别为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白色或灰白色脓性黏液,黄色或土黄色黏液中细菌平均分离株数(5.6±0.4,5.5±1.4)高于清亮透明黏液(3.5±1.6),其中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和化脓隐秘杆菌产后30和40d的分离株数高于清亮黏液,说明其可能与白色或黄色脓性黏液的出现相关;产后40d黄色或土黄色化脓性黏液可能与产气荚膜梭菌的出现相关;而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产后20、30、40d在脓性黏液中分离数高于清亮黏液,说明其作为有益菌可能在分泌不正常黏液的子宫内具有抵抗病原菌的作用。结果表明,产后奶牛子宫内优势菌群呈动态变化,子宫黏液性状与特异病原菌的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β‐carotene supply during the close‐up dry period on the onset of first postpartum luteal activity in dairy cows. Twelve cows were supplied with 2000 mg of β‐carotene (20 g Rovimix®β‐Carotene containing 10%β‐carotene; DSM Nutrition Japan K.K., Tokyo, Japan) by oral administration daily from day 21 before expected calving date to parturition. Fourteen cows (control) did not receive β‐carotene supplementation.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on days 21, 14 and 7 before expected calving date and on days 1, 7, 14, 21 postpartum. When the plasma progesterone concentration exceeded 1 ng/ml by day 21 postpartum, luteal activity was assumed to have been initi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erum β‐carotene concentrations in the β‐carotene cows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cows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p < 0.01). The number of cows with the onset of luteal activity by day 21 postpartum was 9/12 in the β‐carotene cows and 4/14 in the control cows (p < 0.05). Retinol, certain metabolic parameters and metabolic hormones concentration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β‐carotene and control cows. In addition, serum retinol concentration in β‐carotene cows without luteal activity was lower than in β‐carotene cows with luteal activity (p < 0.05), and serum 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concentration in β‐carotene cows with luteal activity (p < 0.05) and control cows without luteal activity (p < 0.01) was higher than in control cows with luteal activity. In conclusion, β‐carotene supply during the close‐up dry period may support the onset of luteal activity during early lactation in dairy cows.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奶牛场发情监测设备数据的综合分析,探究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胎次、季节、泌乳水平等因素对发情行为的影响,提高牛场数字化管理水平。本研究采集了2018年7月—2019年8月北京延庆某奶牛养殖场315头产后母牛首次发情信息,共计20475项相关数据,包括发情日期、活动量、反刍量、胎次、产奶量等,运用Excel整理数据,结合SPSS 21.0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奶牛发情当天活动量极显著增加,由发情前的168.25步/h增长到363.3步/h(P<0.01),反刍时间显著下降,由发情前的505.1 min/d下降至431.1 min/d(P<0.05);春、夏、秋、冬四季发情奶牛分别占总发情牛数的35.0%、22.6%、14.8%和27.4%,其中,秋、冬两季奶牛首次发情时活动量及反刍时间变化显著;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奶牛发情时发情行为呈减弱趋势;高产奶牛活动量及活动量变化量均显著低于中产奶牛和低产奶牛。综上,在分析使用发情监测数据时,应综合考虑季节、胎次、泌乳水平等影响因素,以便科学利用现代数字化监测系统提高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揭发率与配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