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菌种的保存和使用,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检验工作中植株的病原菌接种鉴定,用标准菌种做对照就更为重要。如何使该菌种保存的时间长而不丧失活力是非常重要的。1.不同的温度试验结果表明,以室温条件保存的菌种效果最好。1978年10月用橡皮塞保存两支菌种(1号,2号)在10—30℃的室温条件下,已经有5年零3个月的时间,转接后其长势非常旺盛。(10—30℃ 相似文献
3.
由Erwinia stewartii(Smith)Dye引起的玉米细菌性枯萎病造成玉米作物经济上的损失。这个病害是以在春玉米上(主要在甜玉米上)幼苗的萎蔫型为特征,而后期的枯萎型在马齿玉米上有日益增加其重要性的趋势,特别沿南部玉米带的北缘,在玉米跳(虫甲)(Chaetocnema pulicaria Melsk.) 相似文献
4.
菌种保藏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保存不当容易丧失活力或造成污染。菌种保藏既要求菌种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其原有活力;同时又要保持原有的特性。 不同菌种,采用什么方法保存,贮藏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曾采用日常应用较广的液体石腊保藏法,把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rwinia Stewartii(E.F.Sm.)Dye保藏在4—5℃的冰箱内,结果发现存活时间不长,只25—45天。 相似文献
5.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rwinia stewar-tii)是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目前用于现场检验此病的培养基,常回收率不高或不够灵敏以致较难分离成功,另外,常用培养基均属选择性培养基,在生长速度上较非选择性的要慢。本试验通过对几种常用于分离玉米枯萎菌的培养基回收率的测定,以及改变培养基中某些化学成分,选出一种回收率高且兼有鉴别性并适合玉米枯萎菌生长的培养基。 材料和方法 菌种:ATCC8199(745-1),ATCC8200 (745-2)和E.herbicola,均由农业部植物 相似文献
6.
环氧乙烷熏蒸玉米枯萎病菌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氧乙烷熏蒸带有植物检疫病原的进口玉米,已获得满意的杀菌效果。熏蒸期间粮温在15-25℃,密闭熏蒸3-5天,熏蒸玉米枯萎病细菌的有效杀菌剂量为50-75g/m3。同时还表明对该菌有一定的持续杀菌效应。
环氧乙烷熏蒸,玉米仓内气体分布情况测定明确了仓内气体浓度的持续时间和投药部位的选择。一般熏蒸以3-5天为宜;在投药点的选择上要考虑贮粮温度的高低。
用50-75g/m3的剂量熏蒸玉米,对种子的发芽有影响,与对照比较,降低发芽率4.5-79%,因此只能作口非种植玉米的处理,而不宜用以熏蒸作种的引种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环氧乙烷熏蒸,玉米仓内气体分布情况测定明确了仓内气体浓度的持续时间和投药部位的选择。一般熏蒸以3-5天为宜;在投药点的选择上要考虑贮粮温度的高低。
用50-75g/m3的剂量熏蒸玉米,对种子的发芽有影响,与对照比较,降低发芽率4.5-79%,因此只能作口非种植玉米的处理,而不宜用以熏蒸作种的引种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7.
贮藏期玉米枯萎病细菌存活情况的研究表明,病菌存活期的长短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玉米在安全水分范围内,温度越高对病菌生存越不利,低温则有利于病菌较长期存活.贮藏过冬病菌存活期206—248天,过夏病菌只存活104—112天。当积温在2.000—3000日度,玉米含水量在安全水分范围内,贮藏期玉米枯萎病细菌达到无菌安全出库的各项指标为:低温期(8—15℃)200—250天,中低温期(15—20℃)150—200天,中高温期(20一25℃)100—150天,高温期(25℃以上)100天。 相似文献
8.
接种检验是植物细菌病害常用检验方法之一。无论哪一种分离方法所分离到的病菌都应重新回接到寄主上,使其发病予以验证。过去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接菌检验应用的玉米苗均为盆钵育苗。由于我国没有这一病害,因此必需在有严格隔离设施的检疫温室内进行,工作结束后还须对大量的土壤及盆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对唐菖蒲幼苗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唐菖蒲枯萎病菌进行了产毒培养基的筛选,研究毒素培养滤液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及对幼苗的致萎作用。结果表明:唐菖蒲枯萎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中培养15 d所产生的培养滤液对唐菖蒲胚根的抑制作用最强,胚根生长抑制率高达99.79%;而菌丝干重在PD培养基中培养13 d达到最高值1 242.27 mg;毒素培养滤液经121℃灭菌20 min后对唐菖蒲胚根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与对照相比,毒素培养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唐菖蒲幼苗根系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萎蔫级数逐渐增加。说明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是唐菖蒲枯萎病的致病因子,可以利用其筛选唐菖蒲抗枯萎病品种。 相似文献
17.
自宁波口岸进境日本杜鹃花种苗上,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杜鹃花枯萎病菌的菌株OV5。该菌株可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但在麦芽汁培养基上不生长。经培养可产生少量气生菌丝和大量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球状,直径 3.0 ~ 3.5 μm,在纺锤体状菌丝的尖端产生,易脱落,有时呈短链状。菌核卵圆形或饼形,明显杯状,凹面光滑,(1.5 ~ 6) mm × (2 ~ 8)mm × (0.5 ~ 1.5) mm,成熟时黑色。经rDNA 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来源于CBS的2株杜鹃花枯萎病菌标准菌株的ITS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位于同一个发育分支。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侵染杜鹃花,引起典型杜鹃花枯萎病菌症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所截获病菌为杜鹃花枯萎病菌,这是我国首次截获该种检疫性真菌。 相似文献
18.
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专化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获得的甜瓜枯萎病病株9株分离物(南通市6株,新疆3株),经PDA培养性状发现,其在菌落颜色、质地和生长速率方面存在差异,大型分生孢子的大小为(19.54~41.11)μm×(4.90~8.16)μm,与西瓜枯萎病菌的大型分生孢子有较大差异。胚根法成株期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本研究的甜瓜枯萎病菌分离物在不同鉴别寄主和鉴别品种上致病性存在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方面的差异,但分离物中不存在西瓜枯萎病菌。利用核糖体转录间隔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CR检测也证明本研究甜瓜枯萎病菌不同分离物中不存在西瓜枯萎病菌。 相似文献
19.
自1894年Smith以乔治州和北卡罗来纳州首次描述了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mveum)以来。种植抗病品种一直是国外最有效的防病措施,这也是引起病菌致病性交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成功建立了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快速检测鉴定的实时荧光PCR方法.该方法根据细菌16S rDNA序列的特异性,设计出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具有稳定性点突变特异性探针,并对10种细菌菌株和5种植原体进行了实时荧光PCR.结果表明,只有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产生荧光信号,而其它参考菌不产生荧光信号,检测的绝对灵敏度是14.2 fg/μl质粒DNA,比常规的PCR电泳检测高约100倍.整个检测过程只需2h,完全闭管,降低了污染的机会,无须PCR后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