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水旱灾害对农田景观动态的影响--以松嫩平原农安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地形、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农安县农业发展受水旱连害、水旱相互消长和水旱并害,并且水旱灾害的波动幅度较大,旱灾受灾面积整体上大于水灾受灾面积。水旱灾害对农田景观的影响具有相关的作用机理。通过农安县降水和水田面积、降水和水灾面积以及水灾面积变化对水稻田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灾面积变化是引起农田景观动态的直接因素,而且水田景观变化滞后于水灾的变化,这种滞后性反过来又加剧了农业旱灾的发生。通过水旱灾害对农田景观动态的影响,说明该区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40年来叶尔羌河流域景观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RS和GIS技术,与景观指数分析软件相结合,以叶尔羌河为例,从时间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研究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并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方面,考虑其景观格局变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在发展态势上,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都呈下降趋势,流域整体景观的异质性下降,其类型边界趋于复杂化,自然条件在景观格局的变化中仍为主要控制因素。整个流域的景观类型向非均衡化方向发展;(2)从发展格局上,其上游山地景观区和中游人工绿洲景观区的发展比较成熟,景观格局趋于稳定,但其下游受水源限制,林草出现退化,荒漠化和盐碱化程度加大;(3)从水资源和和生态效应分析,水资源在未来五十年内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和流域各种生态需水增长需求。目前叶尔羌河流域为绿色生态区,其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是相适应的,其发展趋势较好。在水源充足,注重中游节水,适当调整下游水资源配置的条件下,整个流域的景观格局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将向着可持续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陕北风沙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陕北风沙区地处农牧交错带,气候干旱,是一个从沙区向黄土区的过渡区,自然环境复杂、恶劣。区内景观类型简单,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占据了主体,是一种典型的沙地景观格局。水是区域景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绿色景观滩地、草地、林地仅有14.7%,显示出区内生产力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景观成为区域内仅次于沙地的景观大类,区内自然的景观格局正受到人类的强烈干扰。这种区域环境的过渡性及脆弱性,导致了区域景观结构的不稳定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是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和吉林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由于农业活动和城市化等的影响,长吉示范区的森林经历了大面积减少和剧烈的破碎化过程。本研究以多源遥感影像Landsat MSS/TM/ETM+、ZY-3为数据源,应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获取5期森林景观和其他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数据,分析了1976年~2015年期间长吉示范区森林景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近40年里,长吉示范区森林面积减少了20875hm2(减少了22.9%);示范区各森林景观指数的变化表明该区森林景观优势度、聚集度急剧降低,景观破碎度持续加剧。过去的40年间,耕地开垦占用森林面积为26474hm2,占森林景观向其他景观类型转化总面积的92.1%;居住地、采矿场、交通用地和工业用地占用森林面积分别为1069hm2、423hm2、360hm2和180hm2。森林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导致研究区森林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对森林景观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森林景观动态和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了长吉示范区森林保护的建议,为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景观遥感制图及其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焉耆盆地荒漠绿洲为研究对象 ,绘制了 2 0世纪 6 0年代、90年代和 2 0 0 0年三期景观图 ,并分析焉耆盆地景观及其景观斑块类型的基本特点 ;利用这三期景观图、相关统计资料及文字资料 ,探讨了焉耆盆地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及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指出水资源的分布和人类干扰是影响和控制焉耆盆地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分布和导致其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植物景观是人民城市建设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及观赏需求,甚至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及福祉,确定城市植物景观提升的优先级尤为重要。文中运用德尔菲专家法及非对称性影响分析法,总结归纳影响居民对城市植物景观满意度的环境因子,并对其作用机制及提升优先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居民对于城市植物景观的满意度存在非对称效应。2)空间布局是影响居民对于城市植物景观满意度的兴奋因素,滞尘降噪、气候调节、文化表达、经济价值、观赏特性、群落层级、树种选择、景观季相、可达性、绿地率与绿量是表现因素,景观多样性是基本因素。3)景观多样性、滞尘降噪、气候调节、文化表达、经济价值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呼和浩特城市植物景观提升的优先级。文中结合居民满意度对城市植物景观营建的优先级进行探索,为后续城市植物景观营建与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地区土地开发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景观生态格局的形成和景观生态过程的进行都是多因子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对内蒙古乌拉盖地区在三个时期的土地开发中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离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1 .相对均质的景观在开发的早期 ,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趋于增高。2 .在人工景观中 ,景观分离度与人为活动强度成正相关 ,而自然景观则相反。 3 .研究土地开发的动态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 3 0多年以来 ,农牧业开发活动已成为景观生态过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研究》2021,38(3):855-866
基于1990—2019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银川市湿地景观信息,通过景观指数、冗余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区湿地景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银川市湿地面积由1990年的264.86 km~2减少到2019年的241.32 km~2,减少了23.54 km~2。与1990年相比,2019年的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57 km~2,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10.03 km~2。(2)1990—2019年间,银川市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下降、聚集程度降低、形状逐渐不规则化、多样性与异质性增加。(3)选取12个驱动因素指标进行冗余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是湿地景观演变的主导因素,非农业人口数、水产品产量、第二产业产值与建成区面积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量、气温等自然因素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果可为银川市的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成了景观生态研究中的重要数量方法。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作为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重要方法,它的不确定性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克服定量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景观生态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的数据源、方法和全过程与解释,阐明不确定性在不同分析阶段的产生、传递和累积,探讨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RS的石羊河流域景观功能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功能分区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景观功能。对其进行科学划分,可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划仅从区域地貌单元、生态要素等方面考虑,而很少涉及景观能量循环运行与景观优化关注单元等景观生态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渭北旱塬连续40年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洛川塬面40年连续果林园土壤的Cu、Cr、Pb、Ni、Zn、Mn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洛川塬苹果园土壤中除Cu外,Cr、Pb、Ni、Zn、Mn五种元素都表现为剖面上、下部含量基本相同或下部含量高于上部的含量。尽管Cu、Cr、Pb、Ni、Zn、Mn含量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均高于区域背景值,元素在土壤中发生了累积。主要原因为人类活动造成土层结构的破坏,以及对果园施肥、喷药等管理环节,导致重金属元素向深部的迁移和积累。  相似文献   

12.
宝鸡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宝鸡市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国家《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GB1 5 61 8- 1 995 )为标准 ,则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未超过二级标准 ,个别样点As、Cd污染较重 ,各元素污染顺序为As>Cd >Zn >Pb >Cu >Cr。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纲要》中土壤污染分级为标准 ,Cd的污染等级为中污染级 ;As、Zn为污染级 ;Cu为警戒级 ;Cr、Pb为安全级。各元素污染顺序为Cd >As>Zn >Cu >Cr >Pb。调查分析发现 :污水灌溉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应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13.
沙漠增温效应导致了绿洲不同区域热量资源的分异[1],为了进一步了解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不同区域作物的影响,本文通过在准噶尔盆地沙漠区、距沙漠20 km、70 km区域进行试验,从棉花生理生态的角度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域的农田小气候、棉花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的差异。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三个区域之间的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差异不大;(2)不同区域的大气温度均呈单峰曲线,距沙漠越近的区域温度越高;(3)不同区域的相对湿度都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4)影响区域间Pn、Tr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温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从四川省郫县采集的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贵农22具有毒性的新致病类型,其重要特点为对Yr10和Yr26(=Yr24)2个重要抗条锈病主效基因具有毒性,按我国小麦条锈病鉴别体系将其划归为G22类群;同时明确了其在国际及欧洲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将其命名为82E8,毒性公式(无毒性基因/毒性基因)为1、3、4、5、11、15、17、18、25、27、28、31、32、Sd、Sk、Sp/2、6、7、8、9、10、24、26、29、30、Su;根据条中33号小种的致病特点将其命名为43E190,毒性公式为5、10、15、24、26、27、Sk、Sp/1、2、3、4、6、7、8、9、11、12、17、18、25、28、29、30、31、32、A、Su,比较了两个致病类型对我国小麦主栽的115个小麦品种的致病性,提出了合理利用Yr10和Yr26的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中Cu、Zn、Ni、Fe、Mn和Co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Zn、Fe、Mn的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值,而Cu、Ni、Co的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6种微量元素均具有中等程度变异,且各微量元素样本均符合正态分布;土壤Cu、Ni含量的最佳半方差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Zn、Fe和Mn为球状模型,Co为指数模型;土壤Cu、Zn、Ni、Fe、Co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M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程大小顺序为Cu、Zn、Mn>Fe>Co>Ni;土壤Cu、Zn、Fe、M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即总体上为由东南向西北降低,Ni、Co含量呈现斑块状分布。研究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除Mn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其它各微量元素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田试验选用不同肥料品种,拟探求适宜广昌"黑老虎"晒烟的最佳肥料品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210 kg/hm2的水平下,施用烟草专用肥为主的处理,中部叶K、Mg、P、Cu、Fe 5种元素的含量和上部叶K、Ca、Mg、P、Cu、B、Mn、Zn 8种元素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调制后,物理特性更加协调;同时,氯含量大幅度下降,对改善烟叶燃烧性有利;施用贝斯特有机无机肥为主的处理,烟叶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增加、烟碱含量降低。因此最好选用烟草专用复合肥和贝斯特有机无机复合肥相结合,并着重后期肥料施用的方式以达到增产增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主要麦区均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小麦矮秆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小麦白粉病单一抗源的利用,再加上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高度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基于小麦  相似文献   

18.
天山野生果树主要病害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对新疆天山山区的野生果树资源进行研究的同时,根据资料和野外调查,报道了在新疆野苹果(Malus sieuersii),野杏(Armeniaca vulgaris)、野扁桃(Amygdatus ledebouriana)、野核桃(Juglans regia)、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野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稠李(Padus racemosa)、欧荚Mi(Viburnum opulus)、准噶尔山楂(Grataegus songarica)、茶蔗子(Ribes spp.)、黑果悬钩子(Rubus caesius)、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等十余种主要野生果树中常发生的29种病害以及分布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水稻稻瘟病反应型和产孢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6个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中作93、中华9号、新2号、京越、黎明和3个稻瘟病菌种北-1、中2-1、稻72和已知比例的混合小种(北-1:中2-1=1:1)共24个品种-小种组合,采取分小种接种方法,研究了水稻叶瘟病反应型(产孢面积)与产孢量之间的关系,组建了产孢面积-产孢量模型y=exp (1.46lnx-4.64),在此基础上估测了反应型权重值。  相似文献   

20.
布朗李叶枯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布朗李叶枯病在湖南布朗李树上一般株发病率为20%~35%,叶发病率10%~25%,病情指数10~25;严重地区株发病率达100%,叶发病率50%~70%,病情指数25~35。病原菌为Macrophoma kawatsakai Hara。病菌从叶尖或叶缘侵入,形成叶枯或半圆形的病斑。实验室药剂筛选证实,抑制该菌菌丝生长效果良好的化学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菌克星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5%疫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等;抑制孢子萌发效果良好的化学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5%疫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石硫合剂可湿性粉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