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作制度是关系到农业的高产稳产,农牧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战略措施,对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密切的关系,它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晋南地区,实行以粮食为主,全面发展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农牧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地制宜地通过复种、间套作、轮作,高产高收,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研究一年两熟制的不同作物搭配及其组合轮作制度,根据不同作物组合的需要,选育和选用新的作物品种;根据不同作物组合轮作制度,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施肥制以及以轮作为基础的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技术体系,是晋南棉区耕作制改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外间套复种的发展近况关于间套复种是否增产的问题,已被近年来大面积生产实践所证实,因而在这上面大家没有很大的分歧意见。虽然在个别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掌握好间套作的技术,或者是没有创造相应的条件,也有减产的。但总的说来,由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作制度,涉及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如土壤耕作、地力培肥、水分管理、农田基本建设等),是农业战略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围绕着耕作制度问题开展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在中国农学会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先后召开了全国性的安阳、成都、昌平、湘潭等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促进了这门  相似文献   

4.
前言我国古代高度重视土壤耕作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土壤耕作的理论与技术。因此,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产生了“耕道论”。所谓“耕道论”,也就是有关土壤耕作原理和原则的理论说明。战国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有许多农学家也都把“耕道论”作为他们编撰《农书》的重要内容。研究我国传统农学中的“耕道论”,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土壤耕作理论和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发扬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古代“耕道论”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间套混种,是根据不同生态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特性,利用它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科学地进行配置,组成一个在同一耕地面积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多层次不同生长周期的合理复合群体结构。它是间作(种)、混作、套作和带作的总称。我区许多地方的历史上就有间套种的习惯,并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大豆与玉米间作、山芋与玉米间作、大豆与芝麻混种、小麦与花生套种等等。这些经验对当前的农业生产仍  相似文献   

6.
1981年起,我省广泛进行旱地粮肥带状间套轮作复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与各地相同作物和相同品种的“老三熟”制相比较,一般除全年每亩能增产原粮约30%和增值约25%外,还由于实行粮肥配置,隔年轮作换带及增套多种作物,而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了这种轮作复种制的发展。1984年初步统计超过10万亩,已成为天台、磐安、富阳、普  相似文献   

7.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是侯光炯教授等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深入农村,总结我国农民经验,集国内外免耕精华,经试验研究提炼出来的一种新的水田耕作制。目前,水田自然免耕技术正在我国南方部分省、市逐步推扩,面积  相似文献   

8.
一、耕作制的重要性耕作制度是以种植制度为中心,组织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土壤耕作制、施肥制、灌溉制、杂草防除制而形成的综合性农业技术体系,以便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保证农业能经济、高效、持续、平衡增产。它的目标是要解决农业上能够做到1 1>2的问题,即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的统筹安排,并  相似文献   

9.
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及效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保护性农业、可持续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性农业、可持续农业中的“关键技术”、“骨干技术”、“支撑技术”。稻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场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中担负着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西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省份之一,大力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模式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江西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对确保江西粮食安全和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作者近些年来对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及效益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对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的12种常见模式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可供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种植业实行间套复种,是我省农民的传统习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群众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种植业的间套复种也出现了前所末有的新局面。广大群众把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在承包的土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总土地面积约2.5亿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070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2.9%,在仅有的耕地上依靠传统的集约耕作是获得农业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而实行早熟种植,包括复种多熟和间喜作多熟,以及在间套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作立体种植等,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和时间的一种高产高效益的农作方式。在多期种植的生态农业系统中,土壤总是作为循环的基础,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增加了土地利用率,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增加,如果不对土壤进行合理地高水平投入,不但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下降,而且可能导致减产。因此,在大力推广多熟种植的同  相似文献   

12.
大豆间作玉米—水稻,是近几年来我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总结各地豆—稻复种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调整湖南省粮食内部结构,发展饲料生产,改良潜育性低产稻田,增加粮食总产,而逐步研究并示范推广的一种新的稻田水旱轮作复种制度。现将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耕作制度是贯穿农业生产的一条红线,它是以种植制度为中心,组织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土壤耕作制、施肥制、灌溉制、杂草防除制而形成的综合性农业技术体系。这体系中就包括了作物与作物、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农业立体种植,即在同一块耕地上,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喜温与耐寒、生长期长与生长期短等不周类型的作物,进行多层次的间套复种,组成一个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实践证明,农作物采用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已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因为其抗旱和改善土壤物理条件的作用已在实践范围内得到证明。从大豆少、免耕以及桔秆覆盖角度,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早地作物在多熟多样分带间套复种轮作基础上。由于各作物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土壤养分运动规律的存在。多种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发育,共生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通过科学地栽培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协调各作物间的共生矛盾,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出量,是作物栽培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土壤养分运动规律,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就相关种植技术进行了较深层次探讨.提出了同田间套种植的作物是一个有机复合整体,解决共生矛盾的基本着力点是有生命力的作物。技术关键是平衡间套作物竞争能力等观点,形成了较完整的薯(麦)—玉—苕—莱间套作一体化种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管理比较粗放的技术。其中的一些技术还不被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总结出主要的操作要点,以做好公司基地免耕播种的示范,助于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近年来,公司在秋季小麦  相似文献   

18.
浅析贵州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新的农业发展形式,结合贵州传统耕作制度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作制度,我们认为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依据优势资源选择现代农作制度;因地制宜推广少免耕制度;积极推行农牧结合的农作制度;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制度;强化间套复种农作制度;深入研究现代立体种养农作制度。  相似文献   

19.
小拱棚地膜马铃薯复种甜糯玉米栽培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高,又有效解决城郊种植早熟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实用农业技术,在甘肃省天水、陇南等地城郊已推广应用。本文对该项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兵团第五师八十四团依托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采用小麦收获后留茬免耕复种油葵技术,实现了一年两熟,使单位面积产值翻了一翻.2012年,免耕复种油葵共318 hm2,油葵单产178 kg/667 m2,总产达849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