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宁波平原水稻土有效磷临界值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6-2008年对宁波平原水稻土有效磷临界值的研究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早稻相对产量之间的最优关系方程为三次曲线方程(R2=0.627),该方程有2个临界值,即有效磷缺乏临界值(25 mg·kg-1)和有效磷过量临界值(57 mg·kg-1)。该模型克服了农业部推行的对数曲线方程(R2=0.373)模型仅提供有效磷缺乏临界值的局限性,由此可以避免过量施用磷肥引起水稻减产。因此,三次曲线方程得出的临界值可供土壤肥力等级评价和同类水稻土施用磷肥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浙江省水稻土磷素积累状况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该省采集了近300个水稻土耕层土样,采用Schoumans和Groenendijk(2000)提出的方法,分析计算了土壤的磷饱和度。结果表明,浙江省水稻土磷饱和度有很大的变化,在0.4%~51.8%之间,其中〉25%的样品占12.97%,大部分在20%以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的饱和度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种植蔬菜的水稻土有较高的磷饱和度,具较高的磷流失风险;而长期植稻的水稻土磷饱和度相对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磷饱和度与土壤速效磷之间存在相关,磷饱和度25%大致与土壤有效磷为40mg/kg相对应。  相似文献   

3.
洪泽县水稻土壤有效磷临界值和磷肥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苏省洪泽县水稻土壤有效磷临界值和磷肥效应,以淮稻5号为供试水稻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与不施磷相比,增产率达13.2%~ 40.6%;磷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多项式曲线方程,磷肥极限用量为113.7 kg/hm2,经济用量为107.5 kg/hm2;水稻土壤有效磷含量的临界值为28.6 mg/kg,每提高1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需施12.7 kg/hm2磷肥.  相似文献   

4.
杭嘉湖平原水稻土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代表性土壤8个,采用等温吸附和室内加磷培养及化学提取等试验,研究了杭嘉湖平原主要水稻土对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杭嘉湖平原水稻土对磷的吸附能力属中等水平,淹水还原条件下土壤对磷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氧化条件下的吸附量,前者在567.0~1505.0 mg/kg之间,后者在415.2~809.2 mg/kg之间,前者为后者的1.32~2.28倍.该区土壤对磷的吸附量主要与粘粒含量有关.加磷培养试验表明:水溶性磷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至7 d达到动力学平衡.水溶性磷含量随土壤磷的积累呈指数增加,但随提取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在磷吸附作用较强的土壤中,水溶性磷随磷积累增加的变化程度小于磷吸附作用较弱的土壤.结果表明,用土壤磷的饱和度可很好地表征土壤磷的释放特性与磷积累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据本项研究,缺磷白浆型水稻土的公顷纯氮施用量为140公斤时,三年连施磷肥的效果最好的N、P_2O_5比例是1:0.5,其次是1:0.25,三年累积土壤速效磷增长率为N、P_2O_5比1:0.25的9%、1:0.5的36.3%、1:1的77.2%,在不同形态无机磷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铝磷,其次是钙磷。不施磷肥种稻一年后,在土壤中的绝对减少量最多的是Fe—P,其次是O—P和Al—P,最少的是Ca—P。  相似文献   

6.
太湖水稻土中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向水稻土中加入不同量的磷(水土比为20∶1)进行培养,并利用连续提取法,对水稻土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磷的固定研究中,随着外源磷加入量的增加,磷的固定量增加,固定率下降。在磷的释放研究中,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磷的释放量减少,并在提取8次后,以后各次磷的释放量不发生显著变化。水稻土最大释放量和总释放量分别为91.36、206.02mg·kg-1(1.6mmol·L-1P处理)和124.07、271.91mg·kg-1(2.4mmol·L-1P处理)。磷的释放率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达到平衡,1.6mmol·L-1P处理土壤磷的释放率高于2.4mmol·L-1P处理土壤。通过比较曲线拟合决定系数(R2),发现描述磷的释放动力学的方程拟合效果表现为Elovich方程(ET)>TowConstant方程(TC)>Parabolic扩散方程(PD)>零级反应方程(Z)>一级反应方程(F)>二级反应方程(S)。  相似文献   

7.
8.
以湖南省发育于第四纪红土母质上的耕型红壤及其由这类红壤发育而成的水稀土为材料,用恒温吸附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旱改水对土壤磷的吸持特性的影响以及控制土壤对磷的吸持特性变化的土壤因素,结果表明,在供试起始磷浓度范围内,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持容量和吸持强度都大于耕型红壤;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旱改水后,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引起土壤中氧化铁的活性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9.
2007-2010年对慈溪市青花菜的土壤有效磷临界值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青花菜相对产量之间的最优方程为三次曲线方程(R2=0.371),该方程有2个临界值,即有效磷缺乏时的临界值(14.5 mg.kg-1)和过量时的临界值(21.5 mg.kg-1)。  相似文献   

10.
三种土壤上水稻,小麦耐氯浓度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用磷肥水稻土微生物量磷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动态变化与差异,揭示其变化特征与土壤磷素供应的关系。【方法】以长期试验小区为平台,设置对照(CK)、氮钾肥(NK)、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等4个不同施肥处理,在水稻的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完熟期分别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不施磷肥处理(CK、NK)相比,施磷肥处理(NP、NPK)显著提高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达88%—118%和337%—903%。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量磷具有显著影响,除分蘖期外,施磷肥处理(NP、NPK)微生物量磷含量显著高于不施磷肥处理(CK、NK),提高了103%—250%;微生物量磷的季节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高。酸性磷酸酶活性以NK处理灌浆期最高,比CK高38%;同时,该处理微生物量磷的周转率最大,每个生育期内可循环1.31次。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显著正相关。【结论】微生物量磷随不同施肥处理和水稻生育时期变化规律明显,与土壤磷有效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海泡石对典型水稻土镉吸附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添加海泡石后典型水稻土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对吸附溶液pH值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红黄泥、黄泥田和红沙泥3种典型水稻土对Cd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62).在溶液初始Cd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添加海泡石可使3种水稻土对Cd的吸附量增加20%以上,增强土壤对Cd的吸附强度,有效降低吸附Cd的解吸率.其效果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强.3种水稻十吸附Cd的解吸率均高于70%,而且都随吸附量的增加而上升.溶液的pH值是影响土壤吸附Cd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pH值的条件下(pH<4),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土壤对Cd的吸附量迅速降低,当溶液pH值高于5时,pH值的变化对吸附量的影响较小.在溶液初始pH值2~8范围内,添加海泡石均能有效提高3种水稻土对Cd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主要类型水稻土有机磷形态分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 Bowm 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以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为材料 ,对供试耕层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各形态有机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构成水稻土的有机磷主要是中活性有机磷 ,有机磷组成随水稻土母质、肥力的不同而不同 .就同一耕层土壤而言 ,各形态有机磷的绝对含量及其占有机磷总量的比例从大到小顺序为 :中活性有机磷 [(10 2 .4± 48.7) mg/ kg,47.5 5 % ],中稳性有机磷 [(6 8.0± 2 7.5 ) m g/ kg,32 .17% ],高稳性有机磷 [(30 .8± 16 .3) mg/ kg,15 .5 7% ],活性有机磷 [(9.4±6 .6 ) mg/ kg,4.71% ].供试耕层土壤的有机磷总量及其中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均与土壤有效磷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供试剖面土壤的有机磷总量及其占全磷的比例和各形态有机磷绝对含量一般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4.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定量遥感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土壤养分含量预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江西省中南部的兴国县为研究区,在对43个土壤样本的理化性质和实验室反射光谱数据分析和测量的基础上,寻找丘陵红壤区稻田土壤全磷含量的高光谱敏感波段,尝试建立土壤全磷的预测模型。通过研究发现,丘陵红壤区稻田土壤全磷含量与高光谱曲线相关系数在重采样一阶微分变换中达到最高,最高值在534 nm处达到了0.702。采用高光谱来预测南方典型丘陵稻田土壤全磷含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水稻种植期的田面水氮、磷浓度是稻田N、P径流流失、N素的氨挥发等各种损失途径的关键控制因子。通过田间定点实验监测与分析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土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氮(TN)以及可溶性总氮(DTN)在施基肥后是先升后降的趋势,1~3 d内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9 d后含量差异趋同;在施入孕穗肥后,TN及DTN浓度立即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在9 d后含量很少,并趋于稳定;DTN浓度变化趋势可用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来描述;铵态氮(NH+4-N)浓度变化在不同施肥时期有明显区别,施基肥后田面水NH+4-N浓度在3~5 d内到顶点,而在追肥期1~2 d内就到顶峰;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DTP)浓度施入基肥后呈指数型下降,在施肥12 d后差异趋同,其变化都可用指数模型(Y=C0×ekt,k<0)来描述。因此,施肥后 9 d内是控制N损失的关键时期,控制P损失的关键时期则是在施肥后的两周内;水稻施肥应避开降雨时期,以减少施肥后的径流流失。  相似文献   

16.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氮、磷和钾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文以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湘阴县稻田为例,探讨了23年来典型湖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的9个代表性稻田土壤,与1980年比较,2003年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2.6%和24.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8.8%和5.6%,但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67.2%和23.2%,差异达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保持基本稳定.研究的稻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58 8*,n=18),而土壤有效氮与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842 6**,n=18).该区稻田氮和钾投入量基本适宜,但磷素投入量可适当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蒋柏藩等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稻作制和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深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红黄泥耕层土壤的无机磷总量为398.6~546.1 mg?kg-1,平均为(471.4±40.5)mg?kg-1。无机磷各形态以O-P和Fe-P为主,平均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39.2%和38.6%。不同稻作制间,稻-稻-冬泡的无机磷总量高于稻-稻-油菜和稻-稻-绿肥。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间,化肥处理的无机磷总量高于常量有机肥和高量有机肥处理。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不同稻作制间,Fe-P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为稻-稻-冬泡、稻-稻-油菜>稻-稻-绿肥;在同一稻作制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Ca10-P和Fe-P含量有下降的趋势,而Al-P、O-P和Ca8-P含量都有增大的趋势;不同施肥量处理间,Ca10-P、Fe-P和Al-P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为化肥处理>常量有机肥、高量有机肥处理;在同一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Ca10-P和Fe-P含量都有下降的趋势,而Al-P、O-P和Ca8-P含量则都有上升趋势。不同地下水位处理,低水位(-80 cm)处理的Ca10-P和Fe-P含量大于高水位(-20 cm)处理,低水位(-80 cm)处理的Ca2-P和O-P含量小于高水位(-20 cm)处理;在同一地下水位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和Fe-P含量有下降的势,而Al-P、O-P和Ca8-P含量都有上升趋势。【结论】冬季种植作物,土壤无机磷含量减少,而冬季施用绿肥,可使Fe-P含量减少;单纯施用化肥,可使无机磷含量和Ca10-P、Fe-P和Al-P增加;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稻田化肥施用与氮磷流失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施用化肥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依据,于1999年调查了湖南省10个县(市)高产稻区水稻产量和施肥情况,采集几种典型高产稻田(红黄泥田、潮沙泥田和紫泥田)耕层土样,田面水样以及受田面水影响的附近田外水样,分析了土样碱解氮和有效磷以及水样中的氮和磷的含量结果表明,目前湖南稻田施肥以施和单质化肥为主,复合肥施用比例过小,化肥施用相对较多的地区氮、磷地表流失明显,田面水与田外水之间氮、磷含量的相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分光光度法测定西瓜地土壤中的有效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西瓜地土壤中的有效磷,结果表明:其操作简单、快捷、取样方便,线性关系良好,1号、4号、7号、8号瓜棚中西瓜长势、外观品质均较其他棚欠缺,与其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有一定关系,试验结果可作为当地瓜农施用磷肥和氮肥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巢湖流域农田土壤磷吸持指数及吸持饱和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活动对水体磷污染的影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土壤对磷具有一定的固定能力,可以采用土壤磷吸持指数(PSI)和吸持饱和度(DPSS)来表征土壤中的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对巢湖流域各类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的固磷能力相比太湖及国外其他地区普遍较低,红壤和石灰岩土的固磷能力相对较强,而紫色土的固磷能力最弱。土壤磷的吸持饱和度和吸持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吸持指数较高的红壤和石灰岩土,其土壤磷吸持饱和度表现较低;而紫色土对磷较容易饱和,磷吸持饱和度普遍偏高。已有30%的土壤其磷吸持饱和度超过25%的流失临界值,应重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