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北京鸭食管的副交感神经支配—HRP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将HRP溶液注入北京鸭食管的腹侧壁内,追踪其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结果表明,标记的神经元在脑干仅位于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DMX)。DMX 的前区单一亚核中央及双亚核段的背侧亚核和前中区背侧亚核发出纤维支配颈部食管和胸部食管。DMX 的闭合区尚发出纤维支配颈部食管的后段。因而注射颈部食管后段在 DMX 内出现的是前后两个分离且相距甚远的标记区。食管的传入几乎全由副交感途径入脑,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神经元十分少见。标记神经元以颈静脉节最多,部分出现于结状节和岩神经节。  相似文献   

4.
将CB-HRP注入鸡一侧胸腺内,通过逆行和跨神经节追踪鸡胸腺交感传入神经元的及其纤维有脊髓内的分布,其如果如下:1.13例双侧C2-T2脊神经节内出现标记细胞,C11节,高峰位于C8节,标记细胞以小型细胞为主,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李鹏圆形的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散布分布于脊神经节内。  相似文献   

5.
将CB一HRP注入鸡一侧胸腺内,通过逆行和跨神经节追踪鸡胸腺交感传入神经元的定位及其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其结果如下:1.13例双侧C2一T2脊神经节内出现标记细胞,C1,节,高峰位于C8节,标记细胞以小型细胞为主,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椭圆形的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散布分布于脊神经节内。2.在C6~C13节颈髓的背角有标记的初级传入纤维和终末区。在背角内可见2~4个明显的标记终末区,在Ⅱ层和Ⅳ层的内侧有两个较大的标记终未区,在Ⅰ层和Ⅳ层的外侧亦有两个际记终末区。3.标记纤维和标记终未的密度与相应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在C8~C10.节段标记最稠密,向前向后标记纤维及终未逐渐稀疏,变淡。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14只1.0~2.5kg重的成年鸡研究嗉囊的副交感神经元定位。将HRP注入嗉囊,动物存活2~4天后心室固定。取迷走神经远神经节、岩神经节和颈静脉神经节及延髓,制成50μm厚的冰冻切片,用Mesulam氏TMB法反应呈色,明视野观察,结果如下:1.被标记的嗉囊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出现于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和中间核内。嗉囊的标记细胞在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内的分布有局部定位关系。2。被标记的嗉囊感觉神经元出现于远神经节、岩神经节和颈静脉神经节内。  相似文献   

7.
电泳引入CB—HRP在鸡端脑内的有效扩散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CB-HRP经电泳引入鸡左侧古纹状体,动物分别存活2h、5h、12h1、17.5h、24h、48h,灌杀。做脑干和大脑半球的冰冻连续切片,TMB成色,中性红复染,光镜下明、暗视野对照观察。结果发现:1.CB-HRP被引入古纹状体后,其酶液扩散范围于2h最大直径为1.689mm;5h达到2.675mm;8h亦达2.675mm;12h时为2.253mm;17.5h时为1.830mm;24h时为0.845mm;48h时为0.422mm。2.CB-HRP引入12时在耳蜗层核、顶盖灰质及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出现小范围的现行标记终未,及到48h时脑干内出现广泛的顺行标记物。经测算其顺行运输速率可达96mm/d。  相似文献   

8.
鸡腔上囊传入神经元的分布——HRP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B—HRP法研究鸡腔上囊的感觉神经分布,结果表明:初级传入神经元位于T_6—LS_(13)脊神经节内,主要在LS_9—LS_(11)和LS_1—LS_2;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在LS_8—LS_(12)髓节沿背角外侧缘延伸,止于中央管背测阳背外测区;部分初级传入神经元位于迷走神经结状节内。  相似文献   

9.
用HRP法研究证明,支配山羊胸腺的初级传入神经来源于双侧C1~T5 脊神经节,以同侧为主;其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呈双峰型;在双侧结状节也出现少量标记细胞,山羊胸腺的感觉经两侧神经传入,以交感途径占优势;交感节后纤维来自双侧颈前节、颈中节、星状节及T2~T5 椎旁节,其中颈中节和星状节的标记细胞最多;在双侧C1~2节脊髓腹角和延髓疑核出现标记细胞较多,延髓迷走神经背核、面后核和脊上核出现较少的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0.
用体重1.0~2.5kg的成年母鸡25只,追寻其颈交感干节前纤维的胞体。将颈交感千节间索断端浸泡于30%HRP溶液中以引入酶。存活2~4天后,取颈、胸部脊髓,制成厚50μm的冰冻切片。TMB反应,明视野观察。标记的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出现于颈15至胸3脊髓节段,主要位于Terni氏柱内。  相似文献   

11.
应用透射电镜在鸡胸腺内观察一类APUD(样)细胞,其主要特征是胞质内含有膜包小分泌颗粒,颗粒的形态、大小、数量、内部结构及电子密度等有差异,有的颗粒为中等电子密度,有的为均质状高电子密度,有的在中等电子密度中含有一高电子密度的致密核芯;在高倍放大下,有的颗粒在界膜与内含物之间有一低电子密度的晕轮,宽10 ̄20nm,根据其超微结构特征,可将这类细胞分为3型:Ⅰ型细胞的分泌颗粒呈圆形,直径150-38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复杂性状和疾病相关基因定位的新策略。【方法】试验利用鸡60K SNP芯片对来自50个公鸡家系的728只北京油鸡进行SNP分型检测,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100日龄胸腺重和脾脏重的基因进行定位研究。【结果】结果发现24个达5%全基因组水平显著的位点,与100日龄胸腺重和脾脏重显著相关,并在这些位点附近发现Janus kinase 1(JAK1)、 zinc finger DHHC-type containing 8(ZDHHC8)、vav 3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VAV3)、SATB homeobox 1(SATB1)等候选基因;84个与这两个性状潜在关联同时达到5%染色体水平显著的位点。【结论】利用GWAS分析策略筛选和鉴定的重要突变位点及候选基因,将为揭示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和抗病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必要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验共选用(110±5)日龄健康湛江鸡10只,采用微循环观察仪对胸腺进行活体观察,通过做血管透明标本和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微血管总体走向、血管细微结构等.结果表明:胸腺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于迷走动脉,该动脉起自颈总动脉干的细小分支,其主干延伸至颈部内脏和颈中段的被皮,沿途再分支进入胸腺.该分支进入胸腺后,在接近腺体的中央部位发散形成血管树,经过实质形成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垂直朝向胸腺表面,或加入浅表的毛细血管丛,或伴随这些毛细血管丛一段距离后返回髓质,形成毛细血管袢.微动脉分支组成不规则的毛细血管网,汇聚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加入到皮髓交界处的静脉中,汇入腺体表面的血管,进而在胸腺附近构成静脉树,汇集入胸腺静脉最后注入到颈浅静脉.  相似文献   

14.
鸡腔上囊传出神经元的分布——用CB—HRP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CB—HRP注入鸡腔上囊壁内,支配腔上囊的神经元被标记。支配腔上囊的长轴突型交感节前神经元在胸7—腰荐3(简称T_7—LS_3)髓节的Terni氏柱内,主要位于LS_1—LS_2髓节。在LS_8—LS_(11)髓节中央管背侧和背外侧区有大量标记细胞,主要集中于LS_8髓节,这些标记细胞是支配腔上囊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其轴突大部分行经同侧盆神经到达腔上囊,少数行经对侧的盆神经到达腔上囊。腔上囊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T_6—L_(13)交感干神经节和肾上腺神经节,交感干的标记细胞集中位于LS_9—LS_(11)和LS_2—LS_3。副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盆神经和泄殖腔神经节内。在肠神经内有大量的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马齿苋多糖(Portulace oleracea polysaccharide,POP)对雏鸡胸腺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试验通过对雏鸡灌注不同剂量的POP,测定雏鸡胸腺指数,应用MMT(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方法测定雏鸡胸腺淋巴细胞转化率,利用流式细胞器测定雏鸡胸腺淋巴细胞周期与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POP能显著增加雏鸡胸腺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胸腺指数(P<0.05),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显著提高(P<0.05),CD4+T淋巴细胞含量显著增加(P<0.05),CD8+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POP可通过调节雏鸡胸腺内细胞水平的变化,增强雏鸡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6.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于兔侧眼上斜肌,结果显示:双侧滑车神经核和双侧三叉神经节均出现标记细胞,注射侧滑车神经核占5.68%,对侧占94.32%;注射侧三叉神经节占98.31%,对侧占1.69%;前髓帆有明显标记的交叉纤维。表明眼上斜肌的运动和感觉均受双侧支配,其感觉神经以同侧为主,运动神经以对侧为主。  相似文献   

17.
采用解剖剥离法和灌注腐蚀法,对鸡气囊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有8个气囊,包括单一的颈气囊(伸出脊柱内号状憩室和外管状憩室)、锁骨气囊(伸出正中憩室、前外侧憩室、胸心憩室、胸外憩室)和成对的前胸气囊、后胸气囊、腹气囊(伸出3对肾周憩室、股憩室、闭孔憩室、坐骨憩室)。前胸气囊较后胸气囊大,左腹气囊较右腹气囊大。鸡气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气囊在不同的禽种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