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当前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产中灌溉水资源不足和施氮过量的问题,本研究以河西灌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布设4个灌水水平(W1,6 150 m3·hm-2;W2,5 535 m3·hm-2;W3,4 920 m3·hm-2;W4,4 305 m3·hm-2)和4个施氮水平(N1,311 kg·hm-2;N2,279.9 kg·hm-2;N3,248.8 kg·hm-2;N4,217.7 kg·hm-2)的二因素田间实验,探究不同节水减氮对青贮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W2处理青贮玉米的总耗水量与W...  相似文献   

2.
2019和2020年在河西灌区进行玉米/秣食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置7.5(D1)、9.0(D2)、10.5万株·hm-2(D3)3个青贮玉米种植密度,每个种植密度下设置0(N1)、120(N2)、240(N3)、360 kg·hm-2(N4)4个施氮水平,探究种植密度与施氮对饲草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D2和D3处理的青贮玉米、秣食豆及总体的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D1,N3和N4处理的青贮玉米及总体的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N2和N1。所有处理中,D2N3获得了最高的总干草产量,2019和2020年分别为36.16和30.31 t·hm-2。两年随着密度的增加,青贮玉米、秣食豆及总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增加,而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下降趋势。两年D2处理下总体氮含量、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D3,且D2获得较高的氮肥农学效率。N2、N3、N4处理的总体氮含量和氮吸收量显著高于N1,N3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4。所有处理中D2N3获得最高的氮肥利用效率,2019和2020年分别为1.41和0.86 kg·kg-1。因此,该处理是一种河西灌区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系统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陇中旱农区,依托2012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4.5(D1)、5.25(D2)、6(D3)、6.75万株·hm-2(D4);副处理为施氮水平:施纯氮200(N2)和300 kg·hm-2 (N3)。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小;2)施氮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不显著,但玉米光合作用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弱;3)D2N2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D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D1分别增加了15.2%和14.5%,N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N3增加了10.9%和4.8%。4)玉米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时,叶片光合作用关系协调,有利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陇东地区沟垄集雨种植下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本研究于兰州大学环县草地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每公顷6.0万(D1)、7.5万(D2)、9.0万(D3)和10.5万(D4)株4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下设置0 (N0)、120 (N1)、240 (N2)和360 (N3) kg·hm-2 4种施氮水平,探究沟垄集雨下密度和施氮对青贮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19年D2、D3和D4密度以及2020年4个密度下,N2和N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N0 (P<0.05)。同一施肥条件下,两年在6叶期各密度处理的Pn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吐丝期、灌浆期和蜡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施氮量对大麦(Hordeum vulagare L.)生产性能及全株大麦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以‘内农科饲用大麦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施氮量为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225 kg·hm-2(N225)三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于大麦乳熟期后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青贮45 d后开封检测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大麦全生育期延长,N225处理进入成熟期的时间比N135处理延后了10天;N225处理显著增加大麦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增加,刚刈割全株大麦原料的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三个施氮处理对全株大麦青贮饲料pH值、乳酸和氨态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Kaiser评价均为1级。综合分析,全株大麦青贮原料生产没有必...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施氮量对高丹草-扁豆套作系统饲草产量、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设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扁豆(Dolichos Lablab)套作(I)、高丹草(S)和扁豆(L)单作3种种植模式,副因素设0 kg·hm-2(N0,CK),180 kg·hm-2(N180),260 kg·hm-2(N260),340 kg·hm-2(N340)4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施氮有利于提高套作混合饲草的鲜/干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在N260时套作混合饲草的产量、粗蛋白含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单作高丹草(P<0.05)。施氮增加了混合饲草的粗纤维、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但在同一施氮处理下混合饲草的粗纤维、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单作高丹草(P<0.05)。根据隶数函数综合评价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地下滴灌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合理施氮量和灌溉量,以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供试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全生长季共设置4个总滴灌量水平:480 mm(W1)、550 mm(W2)、620 mm(W3)和690 mm(W4);施氮量共设置4个水平:无氮(N0,0)、低氮(N1,60 kg·hm-2)、中氮(N2,120 kg·hm-2)和高氮(N3,180 kg·hm-2)结合灌溉进行,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对地下滴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内生长状况、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株高和茎粗均有不同的影响,表现为第1、2茬紫花苜蓿的株高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的增加而增高,第1茬紫花苜蓿的茎粗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粗。2)第1、2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均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第1、4茬和全年的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滴灌量、施氮量和水氮互作对紫花苜蓿增产效应极显著(P<0.01)。3)增加滴灌量,降低施氮量,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均逐渐下降,WUE和IWUE最小值均出现在W4N0处理下,且该处理下的WUE和IWUE均明显小于其他处理。4)紫花苜蓿氮肥农学效率(ANUE)随施氮量增加在不同滴灌量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W1、W2和W3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趋势,ANUE最大值均出现在N2水平,在W4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偏生产力(PFPN)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ANUE随滴灌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而PFPN先增加后降低,说明适当增加滴灌量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ANUE和PFPN。综合考虑紫花苜蓿产量效应和资源利用、环境等综合效应,W3N2处理下(滴灌量为620 mm,施氮量为120 kg·hm-2)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种植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节水、高产优质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雅  张静  冯萌  郭正刚 《草业学报》2018,27(10):76-83
通过研究不同灌溉量(W1:117 mm;W2:156 mm;W3:192 mm)和施氮量(N1:0 kg·hm-2;N2:40 kg·hm-2;N3:80 kg·hm-2;N4:120 kg·hm-2)互作条件下河西走廊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特征,旨在确定紫花苜蓿品质最优时的水氮配置模式。结果表明,水氮互作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但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不显著。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随灌溉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大值出现的组合分别为W2N3和W2N2,说明只有水氮合理配置才能提高紫花苜蓿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 (N0)、120 (N1)、180 (N2)、240(N3)和300 kg·hm-2(N4),测定了小麦各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蛋白酶活性,并分析计算小麦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较单施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小麦产量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40 kg·hm-2处理最高,较无秸秆还田不施氮处理增产36.92%。2)土壤酶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拔节期脲酶和蔗糖酶以施氮量180 kg·hm-2时...  相似文献   

10.
灌水和施肥是调控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两大重要技术措施,研究水氮互作对燕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对于优化燕麦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4-2015年连续两个生长季,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定额灌溉和3个施氮(纯N)水平,研究水氮耦合对陇燕3号农田0~150 cm土层耗水量、棵间蒸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个灌溉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为270.0 mm (I1)、337.5 mm (I2)和405.0 mm (I3),3个施N水平分别为90 kg/hm2 (N1)、120 kg/hm2 (N2)和150 kg/hm2 (N3)。在全生育期内,棵间蒸发量(E)及E/ET(总蒸散量)的比例表现先降后升趋势,且相同施氮量下,拔节至灌浆期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灌浆至成熟期则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施氮量下,燕麦耗水量与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却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所有处理中,N3I3产量最高(5466.0~5727.5 kg/hm2),N3I2次之(5428.5~5678.5 kg/hm2),N1I1最小(4504.5~4804.3 kg/hm2),而N3I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12.11~12.82 kg/(mm·hm2)],N3I1次之[12.04~12.63 kg/(mm·hm2)],N1I3最小[9.79~10.58 kg/(mm·hm2)]。由此表明,水氮耦合对燕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具有显著互作效应,施氮量150 kg/hm2、灌溉定额337.5 mm是西北绿洲灌区燕麦种植较佳的节水、高产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区,不同控释氮肥和尿素的配比下,研究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规律,以及相应的氮素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为该区域夏玉米氮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周期为两年,以施氮处理为主区,设置0、180、300 kg·hm-23个施氮水平,并在180 kg·hm-...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陇东旱塬区饲用高粱的适宜氮肥用量,于2019-2020年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80、160、240、320 kg·hm-2,分别用N0、N80、N160、N240、N320表示)对饲用高粱‘F10’干物质积累、分配、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饲用高粱拔节、抽穗、开花和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至乳熟收获期,饲用高粱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特点,其中N160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最大,2019和2020年分别为22.3和18.0 t·hm-2。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饲用高粱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逐渐降低,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先增加后降低。乳熟收获期,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最高,2019和2020年平均分配比例分别为70.8%和73.8%。2019年收获期,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下穗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降低,但2020年整体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饲料桑新品种‘川饲桑1号’(Morus alba cv. Chuansisang-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2016-2018)对不同刈割高度(H1:70 cm,H2:90 cm,H3:110 cm)和施氮量(N1:138 kg N·hm-2,N2:207 kg N·hm-2,N3:276 kg N·hm-2)下的饲草产量、植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并对其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饲料桑的推广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随着年限的增加各处理下饲草产量逐年递增,且均以H2N3处理最高。刈割高度与施氮量对饲料桑产量、植物学特性和营养品质均有影响。其中,刈割高度是影响饲料桑植物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两者交互作用对饲草产量、单枝重及各营养指标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刈割高度下,鲜、干草产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以N3处理最高,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相同氮肥用量下,H2处理下的大部分饲草产量、主枝叶片数、单株重最大,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整体随刈割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整体在H2高度下最高,粗脂肪含量随刈割高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隶属函数法对‘川饲桑1号’的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可知,在刈割高度为90 cm、施氮量为276 kg N·hm-2时其饲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4.
高丽敏  田倩  苏晶  沈益新 《草业学报》2020,29(4):192-198
为探究氮肥施用对饲用甜高粱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明确长江下游农区种植的适宜施氮量,采用大田试验,以“大力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表示)对甜高粱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甜高粱生物量及生长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2及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线性加平台分析表明,拔节期收获最大生物量所需的最低氮肥用量为244.50 kg·hm-2;2)随生育期的推进,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降低,茎秆氮素分配比例增加;随着供氮量的增加,叶片和茎秆氮素浓度及累积量、茎秆氮素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降低;3)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间氮素农艺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表观回收率以N2处理最高。因此,氮肥施用对甜高粱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江下游农区饲用甜高粱种植的每茬氮肥用量以244.50 kg N·hm-2为宜。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不会持续提高甜高粱的生物量,还会导致氮肥利用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原实验区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设置7种氮添加梯度, 分别为CK(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20 g N·m-2·a-1)、N5(25 g N·m-2·a-1)、N6(30 g N·m-2·a-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氮添加下不同草原类型区植被生物量、土壤碳氮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并未对3种草原类型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P<0.05),且本研究初步判断在N3添加时接近饱和阈值, 整体上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9.66%,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添加的响应较为明显。施氮肥使草甸草原的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典型草原根冠比在N3处理下显著增加(P<0.05),但对荒漠草原影响不显著(P>0.05)。2)选择不同土层(0~10 cm、10~30 cm)分析氮添加对3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氮添加对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0~10 cm土层对施氮的响应更明显。3)施氮条件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N、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C/N、年均温、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养分的添加作用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紫花苜蓿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动态特征,分析苜蓿细根周转各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磷水平[0(P0)、50(P1)、100(P2)和150 kg·hm-2(P3)]和两个氮水平[0(N0)和120 kg·hm-2(N1)],共计8个处理,通过微根管根系监测0~60 cm的土层细根周转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细根总现存量、细根表面积密度、细根生产量和死亡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P2条件下达到最大值,且P1、P2处理显著大于P0处理(P<0.05),在相同施磷条件下,N1处理显著大于N0处理。在不同土层中,在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苜蓿细根现存量在0~30 cm土层中呈先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