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解决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对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生活、心理认同2方面的市民化水平不高,居住条件、社会关系及政治参与3方面的市民化水平则更低。建议制定政府保障房政策、积极拓展社会资本和改善城市政治生态,以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新时期城乡关系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探索。蚌埠市近十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蚌埠市城乡融合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可分为增长、减缓、增长三个阶段;各城乡融合要素融合水平不同,经济、社会、空间等要素融合水平稳步提升,人口、生态要素融合水平波动发展:城乡融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要看到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要重视城乡人口与土地的互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城乡融合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内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对城乡一体化内容的延伸和明确,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新理念,也是消除历史形成的二元城乡结构的必然途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最终目标,是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融合的过程,是城乡人口、土地、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活、人口、生态上协调发展,使得城乡成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均方差决策权数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构建了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济南市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而人口城镇化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说明制约济南市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入手,遵循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结合宁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宁夏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宁夏近10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年宁夏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呈增长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从0.739 2上升到1.222 9,增加了0.483 7,其中2005年受社会一体化水平较低的影响,城乡一体化水平小幅下降,但2006年后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宁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结果显示,宁夏城乡一体化主要受经济发展与人口的转变(包括城市化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态文明理论,基于绿色经济、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4个方面,利用乘法集成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构建湖北省生态文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全省和各市两个尺度分析湖北生态文明水平的时空特征,探讨湖北省生态文明水平现状、趋势推演及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2013年湖北省生态文明水平现状为0.716 8,处于中上水平,其中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状况较好,绿色经济、社会和谐水平有待改善。时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3年湖北生态文明水平提高了58.34%,由中等上升到中上等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4个子系统都有提升但发展有失协调,其中绿色经济增幅最大,社会和谐增幅最小。动态推演分析则表明,湖北省生态文明水平2018年有望达到I级。以省内12个城市为对象研究湖北生态文明水平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显示各市生态文明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武汉最高,荆州最低;聚类分析将12个城市划分为高、中上、中下、低水平4类。此外,全域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各市生态文明发展是一种竞争关系,LISA分布说明武汉存在极化效应,荆州为过渡区域。因此,湖北需注重4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各市需因地制宜地弥补不足;通过合作机制与辐射吸收弱化极化区并消减过渡区,逐步扭转空间竞争为融合,从而实现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罗雅丽  张常新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7):141-143,147
从客观评价某一地区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城乡发展水平和协调度两个二级目标指标为依据,将城乡一体化发展划分为传统二元结构、城乡互动起步、初步一体化、中度一体化、高度一体化5个阶段。并对1980~2004年大西安城乡一体化水平演进和2004年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县域城乡融合是中国城乡关系演进新的阶段,是实现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测度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表现出生态融合>人口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的维度差异。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动态演变进程中呈现出低水平融合区逐渐向中等水平融合区的转变趋势。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财政自给率显著地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失衡、金融借贷比则与其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县级行政单元人口规模和经济区位中均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赵江南  周跃 《乡村科技》2019,(9):29-30,32
本文将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资源、生态建设以及生活水平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的二级指标,并细分20个三级指标,基于AHP法,利用SPSS、ArcGIS 10.2等软件,对全国行政分区中的7个省会城市及其市辖县(市)进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区域在政治、经济、生态、医疗养老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存在城乡差异,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区域共同体,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资源分配一体化以及生态建设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差异,共同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土地的有序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以湖北省为例,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优势、自然基底、生态服务、特殊生境5个维度选取17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权法确定权重,以ArcGIS为技术支撑平台,对2011—2016年湖北省各市土地利用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在西部和南部上升明显,东部黄冈市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并无明显变化;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土地社会经济利用水平呈较快发展趋势,土地自然利用水平变化不明显;2011—2016年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且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发展不协调。此外,为促进湖北省各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关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城乡关系问题。从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社会融合、城乡空间融合3个维度选取9个指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度重庆市2009—2021年城乡融合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9—2021年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重庆市城乡经济融合和空间融合水平较高,呈现上升趋势,而社会融合水平相对较低,且处于波动变化趋势;一级指标中的城乡社会融合、城乡经济融合是制约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二级指标中的城乡人均居住面积之比、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是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既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也包括城乡社会一体化。评价城乡一体化水平可以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及协调度三个方面进行。通过15个评价指标,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既是广州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州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更好地测度、评价广州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与发展水平,及与国内先进城市的比较,有必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系统地反映和说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目标实现程度,并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4.
从兰州的城市化水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城乡发展差距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国有农场具有土地连片集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初步实现等优势,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从和谐社会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交互关系出发,以“中部崛起”六省之一湖北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发展动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湖北省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从根本上来说,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应该在和谐理念的指引下追求全面的城乡经济、社会统一,在融合中实现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城乡一体化已进入相对较高阶段,但在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和城乡生态一体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从因地制宜实施城镇化战略、改革城乡二元化体制框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强化现代化人才与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城乡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和空间协调等5个方面确定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泉州市城乡发展正步入一个良性发展时期,呈现出明显的螺旋式周期上升趋势,动态协调发展特征明显,但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的制约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反映其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