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对苯并咪唑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1994年对海南,广东省5个地区的香蕉潜伏炭疽菌的抗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直接从田间幼果分离获得的5号芭蕉炭疽菌系,对多菌灵敏感,均未表现出抗药性,而且5号菌系之间的敏感性及致病性差异不显。采用多菌灵药剂续刺激诱导44代后,5号菌系的EC50值均有提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但表现不一;其中以琼山菌系变化最显,R/S值超过4倍以上,并且琼山菌的致病力较用药刺激前低。 相似文献
2.
随着马铃薯块茎水洗和商品预包装方法的引用,表面污染病害变得比以前更加严重(Lennard,1980)。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Wallr.)Hughes引起的炭疽病影响马铃薯块茎的外观和表皮的色泽(Jellis等,1974)。作物轮作和其它旨在减少土壤带有C.coccodes菌的设计,很可能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它仍然可以经马铃薯的种薯把病原菌再传进来(Komm等,1978)。据报道只有一种汞类杀 相似文献
3.
咪鲜安等八种杀菌剂对芒果炭疽菌的毒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咪鲜安等8种杀菌剂处理采后的芒果果实,经菌体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毒力曲线比较、菌体培养特性观察,以及相关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苯莱特对芒果果实炭疽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_(90)最低,咪鲜安、丙环唑与苯莱特的作用特性不同,前两者以抑制菌丝生长为主,后者以抑制产孢为主。咪鲜安和丙环唑不仅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而且在20ppm以上时还具有杀菌作用,对芒果炭疽菌是一类很好的杀菌剂。国产噻菌灵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效果与美国产的特克多相似,而比苯莱特差,比抑霉唑好。双胍盐和扑海因的抑菌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对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对该地区的茶树炭疽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采用浓度梯度试验测定了3种抑菌活性较好的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毒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病的主要病原为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在200 mg·L-1时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对该菌的抑菌活性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8%以上,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71.459、77.155、110.753 mg·L-1。显微观察发现,在添加有效中浓度的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的培养基上进行病原菌培养时,菌丝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呈现变形扭曲、皱缩干瘪等现象。综上所述,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对山茶炭疽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具有开发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应用cDNA-AFLP技术筛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1)危害诱导茶树毛蟹品种(Camellia sinensis cv. Maoxie)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探究茶树抗炭疽菌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利用25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分析病菌接种后0 h和48 h的叶片cDNA,经筛选、测序和BLAST比对获得136条差异表达片段(TDFs)。同源基因功能分析结果表明,128条TDFs与Nr数据库已有基因同源,其功能以胁迫响应、生物调控与信号转导为主;其中51条TDFs与TPIA数据库中冷害、干旱、盐碱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高度同源。进一步对27条TDFs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有24条TDFs的表达情况与cDNA-AFLP的结果一致,WRKY转录因子、乙烯响应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本试验通过筛选获得差异表达的抗逆相关基因,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2008年从黑龙江省15个大豆产地土壤中分离获得21份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菌株,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1份Phytophthora sojae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甲霜霜霉、甲霜锰锌、霜脲锰锌和三乙膦酸铝对21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分布在0.442~4.833、1.005~6.691、2.928~21.651和61.394~262.384 μg·mL-1之间,均值分别为1.242±0.584、3.141±0.814、11.433±2.460和146.289±27.034 μg·mL-1,大豆疫霉病菌对甲霜霜霉、甲霜锰锌、霜脲锰锌和三乙膦酸铝的敏感性高;甲霜霜霉、甲霜锰锌、霜脲锰锌和三乙膦酸铝分别对组成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敏感性菌株的EC50均值为0.966、3.141、11.343和146.289 μg·mL-1,可分别作为大豆疫霉病菌对甲霜霜霉、甲霜锰锌、霜脲锰锌和三乙膦酸铝的敏感性基线.因此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对甲霜霜霉、甲霜锰锌、霜脲锰锌和三乙膦酸铝敏感,未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7个主要产茶省的17个茶树品种的辐照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的辐照敏感性可分为4种类型,即极敏感型、敏感型、中间型和迟钝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品种的固有遗传特性及体内的咖啡碱、EGC 和 EGCG 等多酚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密切相关。茶树辐照后,体内 DNA 的最初损伤主要是发生单链断裂,进而导致 DNA 链的解聚。茶树品种间的辐照敏感性与其核酸含量之间未发现有显著相关,但与 DNA 下降的幅度有关。茶树辐照敏感系数和微核细胞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辐照损伤的大小,对预测茶树辐照敏感性具 相似文献
9.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许多农林作物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SSK1是双组分系统中的应答调节蛋白,已有研究显示病原真菌中的SSK1与病原菌的形态建成、胁迫反应、耐药性和致病力有关,但在不同菌中其功能存在差异。为了解暹罗炭疽菌中同源基因CsSSK1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了CsSSK1基因缺失突变体ΔCsSSK1和回补菌株ΔCsSSK1(CsSSK1),对其进行表型观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形态发育上,缺失突变体ΔCsSSK1的菌丝生长速率略有降低,分生孢子较短且产孢量低,孢子萌发率也降低;胁迫应答上,ΔCsSSK1显著提高了炭疽菌对NaCl、山梨醇、蔗糖、葡萄糖、刚果红胁迫的敏感性,提高了对氟康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但降低了对咯菌腈的敏感性;致病功能方面,CsSSK1基因缺失明显降低了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CsSSK1基因参与调控暹罗炭疽菌的形态建成,应答盐胁迫、渗透胁迫、刚果红胁迫反应,参与药剂敏感性调控,影响暹罗炭疽菌的致病能力。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暹罗炭疽菌CsSSK1基因功能,解析病原真菌应答胁迫反应的分子机理奠定基... 相似文献
10.
11.
从福建地区不同品种茶树上分离获得ZHG、WSX、WHG、FTG、ZTG、AHD、WRG、SLH等8株能侵染茶树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发现,SLH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余7个菌株均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 fructicola为能侵染茶树的新记录种炭疽菌,将其ITS序列与寄主分别为油茶、茉莉和番石榴等木本植物的9株炭疽菌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自茶树的7个C. fructicola菌株种内存在碱基突变或缺失,且与寄主为茶树、油茶、茉莉等植物的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基于茶树SNP的dCAPS标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茶树EST序列中搜寻出候选SNPs位点,在候选SNPs两侧设计测序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双向测序验证;然后从每个扩增子中选择一个确证的SNPs,设计dCAPS引物,并进行扩增和酶切验证,将SNPs转化为dCAPS标记;最后,在长叶白毫×福鼎大白的F1群体中检测了标记的分离情况。结果发现,20对测序引物中有11对扩增成功,共确证了17个SNPs,占检测总数的54.8%;在设计的11对dCAPS引物中,有8对在长叶白毫、福鼎大白和龙井43等8个品种中表现出多态性,成功转化为dCAPS标记,转化成功率72.7%;8个dCAPS标记中的DCC229和DCC371在长叶白毫和福鼎大白之间表现有多态性,经检测,它们在这2个品种的F1群体中均符合孟德尔1︰1分离。 相似文献
16.
茶树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树中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叶绿素酶活性从7:00~16:00之间逐渐下降,之后从16:00~19:00又开始有升高的趋势;各季茶树新梢中,春茶新梢叶绿素酶活性最高,夏茶新梢次之,秋茶新梢的酶活性最低;在茶树不同部位,叶绿素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芽>第1叶>第2叶>第3叶>老叶>嫩茎;在鲜叶摊放的过程中(摊放时间6h),叶绿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之后大幅度升高;8个适制绿茶品种的酶活性,以福云6号的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平阳特早茶、乌牛早,迎霜和龙井43的酶活性最低;茶园中60%和80%的遮光率都能使叶绿素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茶树炭疽病抗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树SSR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选取龙井43为母本,白毫早为父本的170株F1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对该群体分别进行了茶树炭疽病抗性性状的田间观测和室内侵染试验,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性状进行QTL定位与分析。结果显示:从F1群体病叶上分离纯化出一种茶树炭疽病病菌HZ-1,经NCBI BLAST比对,其ITS基因序列与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度为99%。对F1群体的炭疽病抗性表型分析发现,田间环境下的感病单株的占比(41%)高于室内环境(24%)。QTL分析显示,在6个不同的遗传连锁群(Linkage group,LG)上共检测到8个QTLs,单个QTL的LOD阈值变幅为2.53~6.80,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的变幅为5.6%~13.8%。LG10存在1个控制茶树炭疽病抗性性状的主效QTL,LOD值6.80,表型变异贡献率13.8%。 相似文献
18.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方法确定采自建德市大同镇茶园茶枝的致病菌为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与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鉴定并报道F. incarnatum为茶树致病菌。龙井43和中茶108离体叶片及茎秆用于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析试验,结果显示,F. incarnatum对龙井43嫩叶及茎秆具有较强侵染力,是造成该茶枝茎秆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并且可能与C. fructicola共同侵染茶树叶片。因此,在今后茶树病害识别与防控方面需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tinase,PP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它能使脱镁叶绿素a转化为脱镁叶绿酸a,脱镁叶绿酸a是叶绿素降解途径中最后一个保持植物绿色的产物,被认为是叶片衰老和黄化的关键步骤。以新梢白化茶树白鸡冠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CsPPH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登录号:MK359094),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PPH全长为1 298 bp,包含的ORF序列为1 241 bp,编码41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稳定疏水蛋白,其预测分子量为45 741.50 Da,理论等电点为6.12。预测该基因主要定位于叶绿体中。qRT-PCR结果显示,遮荫抑制白鸡冠叶片CsPPH的表达,叶绿素升高,叶色变绿;光照促进白鸡冠叶片CsPPH的表达,叶绿素降解,导致叶片白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