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东昌湖有机物及氮素污染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02~2011年东昌湖六湖区的有机物指标 BOD5与 CODCr及氮素指标NH3鄄N与TN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6#湖区湖水水质监测期内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 TN;BOD5/CODCr比值较小,表明湖水有机污染物可生化程度较低, NH3/TN比值变化较大,六湖区 NH3鄄N 在2002、2003、2010年是引起其湖区氮素超标主要因素;六湖区 BOD5与 CODCr、NH3鄄N与 T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为东昌湖水质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灌水处理水平: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灌1水(W1),拔节期+孕穗期灌2水(W2),每次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研究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叶绿素(Chl)含量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并计算,然后转化为干重表示方法;全氮(N)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采用活体法;蛋白质积累动态先测定籽粒氮含量,然后转化为蛋白质含量。[结果]增加灌水次数能够提高旗叶NR活性、叶绿素和氮素含量,在灌浆盛期灌水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呈V形变化,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在灌浆中前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而在灌浆后期差异变小。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多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表现相同趋势。[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3.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普遍性环境问题之一。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金属污染对农田土壤质量、作物生长发育、农产品品质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论述了重金属污染的防控与调控措施,主要有物理和化学调控、植物修复和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求一种适宜城市污染河流的修复方法。[方法]选择苏南某市具有代表性的河流的老城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和净化浮岛3种河流修复方式对污染河流进行净化修复。[结果]浮水植物(圆币草和聚草)相较于挺水植物(黄花鸢尾、花叶芦竹、芦苇、水培冬青、千屈菜)修复效果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37.9%和34.1%,总磷80.1%和73.5%,COD81.1%和74.8%,氨氮80.6%和85.9%,SS59.1%和77.3%;净化浮岛、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3种修复技术中净化浮岛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87.6%,总磷71.3%,氨氮87.6%,COD 97.5%,SS 81.8%;工程段底泥和水样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参照段,分别高出15.4%和21.1%;工程段和非工程段底泥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水样,分别高出26.9%和31.8%;曝气条件下修复植物对总磷、总氮、COD以及SS去除效果好于未曝气条件。[结论]净化浮岛工程对城市污染河流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植物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方法]采取模拟和实地试验,通过种植黑麦草,研究植物对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在洗脱后的土壤中种植黑麦草0~60 d,土壤中Cd含量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60 d后植物对Cd的富集能力随种植时间增长逐渐减弱,在植物修复75 d后土壤中的Cd含量大大降低,修复效率为90.66%。[结论]黑麦草修复技术对Cd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植物对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方法]采取模拟试验,进行Pb-Cd复合污染、PAHs污染和Pb-Cd-PAHs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筛选,通过种植黑麦草,调控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对污染场地土壤进行修复。[结果]种植黑麦草70 d后污染土壤有效态Pb的含量为375.26 mg/kg,90 d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为4.9 mg/kg,110 d后土壤有效态B[a]P的含量为0.60 mg/kg,都低于土壤限值,能达到修复效果。[结论]黑麦草是适于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  相似文献   

7.
根据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法对山东省2003~2014年不同时间段的总体结构和内部结构的农业产业进行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和分析,得出各农业产业对山东省农业发展的灰色关联次序积分。分析各农业产业的贡献程度,并结合自然禀赋、政策背景、农业现代化等角度对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对其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植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比较不同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对后作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l)处理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的早稻产量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高6.61%、3.29%及.078%。(2)在分集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是处理Mv-RR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9.68%、19.72%、.623%和8.6%。在分集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是处理M-VR-R最高,处理RP-R-R最低。(3)处理M-VR-R在分集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出21.81%、68.73%和28.65%,且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集前。因此,M-VR-R处理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  相似文献   

9.
氮素添加对于紫花苜蓿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该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对于紫花苜蓿生长性能各个指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施氮对不同茬次苜蓿的株高、茎粗影响效果不明显,而对苜蓿的分枝数影响效果显著。每一茬次的苜蓿分枝数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从第一茬到第四茬,增加的趋势逐渐平缓。施氮对第一茬、第二茬和第四茬的苜蓿单株生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第三茬苜蓿单株生物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的总表面积、总体积、根颈粗和交叉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紫花苜蓿的总根长、平均直径和分叉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并未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是先增加后降低,N60处理的紫花苜蓿总根长、平均直径和分叉数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五大连池地区30个天然露头泉氮、磷污染特征,为五大连池天然矿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环境区域有代表性的30个天然露头泉,分别于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进行样品采集,测定样品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含量,分析五大连池天然露头泉氮、磷污染特征。[结果]五大连池地区30个天然露头泉总体受到严重的氮素污染,总氮和硝态氮是主要的氮素污染形式,总磷和氨氮含量较低。[结论]天然露头泉污染主要是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和了解西安市农业产地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方法]对西安市9个涉农区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安全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共对609个土壤样品的主要重金属Cd,Hg,As,Pb,Cr进行测定及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灞桥、长安、高陵、蓝田、临潼、阎良污染等级为1级,属于清洁水平;户县、未央和周至污染等级为2级,污染程度为警戒限,污染水平尚清洁,整体未受到大面积污染,可以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甚至可以作为更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是有极少部分地区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在生产区域规划和产地选择时赢予以回避或禁止。[结论]西安市农业产地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整体良好。针对西安市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可行、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保护人们的饮食卫生安全、提高蔬菜的品质。[方法]通过对蚌埠市禹会区市售蔬菜中五种重金属元素(Cu、Zn、Pb、Cd、Cr)的残留量进行测定,并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定的标准限定值,对重金属元素残留量超标的蔬菜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市售部分蔬菜中铅含量大于国家规定值,超标率达到了77.78%,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存在铅污染的蔬菜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为4.467×10~(-7)a~(-1),低于ICPR规定的标准值(5.0×10~(-5)a~(-1)),不会对人群构成明显的危害。[结论]食用市售蔬菜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某锑矿区土壤质量现状,对锑矿区土壤进行布点取样,分析了Sb、Cd、Cr、Cu、Zn、Pb、Hg、Ni、As 9种元素含量,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该锑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时,各采样点的内梅罗指数均小于0.7,属清洁状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锑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时,各采样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东寨港红树林15个表层沉积物样点中8种重金属元素(Cr、Co、Ni、Cu、Zn、As、Cd、Pb)的浓度,分析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异规律及近几年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变化情况,并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该地区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寨港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Cr>Zn>Ni>Cu>Pb>Co>As>Cd;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Cu、Zn、As、Pb的浓度逐渐减小,Cr的表层浓度略低于中层和下层,Ni、Cd的中层浓度略高于上层和下层。地质累积指数评价中,QT-1-01、QT-1-02、QT-2、GN-1、GN-2、GN-3这6个采样点污染程度较严重,产生污染的重金属是Cd和As,污染程度分别是偏重度和轻度-偏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桂花枝叶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世峰  冯青  张汝民  侯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85-9488
[目的]分析桂花枝叶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法与TDS/GC/MS联用相结合分析技术,于2009年5~9月对桂花枝叶挥发性有机物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确定各个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64种化合物,分为7类,以酯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为主,占化合物总量的70.82%,并主要释放(Z)乙-酸-3己-烯-1醇-酯、二氢香茅醇、Z罗-勒烯、癸醛、壬醛等化学成分。[结论]为桂花在园林绿化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氮肥运筹对雨养条件下玉米氮素动态变化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以期为雨养条件下玉米单产进一步突破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选择先玉335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播种密度(8.5万株/hm2和9.5万株/hm2)。化肥施用总量一定,磷钾肥作为底肥施入,氮肥按不同比例分期施用,以尿素作为追肥肥料,在拔节期和吐丝期施入。分别于拔节期、吐丝期、吐丝后15 d、吐丝后30d、吐丝后45 d、吐丝后60 d测量叶、茎、鞘、苞叶、籽粒、穗轴、雄穗和花丝的氮含量。[结果]氮素积累量在吐丝后45 d前后达到最大;高密度有利于氮量积累;植株总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高密度下相关系数大;高密度下籽粒氮含量和氮收获指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吐丝期氮肥比例相对高有利于叶片和穗部(籽粒+苞叶+穗轴)氮素在生育后期的积累及茎鞘氮素的转运,前期氮肥比例大易造成穗部氮代谢延后。氮素吸收高峰在吐丝到吐丝后15 d;吐丝期氮肥比例高的施肥方式提高了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速率,在较高密度下吸收速率前移。[结论]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后移,对氮肥利用有利;前期氮素累积太多对后期氮素吸收利用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业水资源中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造成大量农业经济损失以及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廉、效率高和产生二次污染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农业水资源重金属污染治理。目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农业水资源中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也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本文重点从农业水资源重金属污染来源和国内外现状、微生物修复农业水资源重金属污染的原理以及几种常见的农业水资源重金属微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此外,还对微生物修复农业水资源重金属污染的进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田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并与施用石灰进行对比,对14个镉(Cd)污染稻田土壤专用调理剂进行效果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土壤调理剂降低稻米Cd含量的效果相对稳定,但不同土壤调理剂降低稻米Cd含量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早、晚稻施用土壤调理剂的稻米Cd含量降幅分别为22.65%~44.24%和15.20%~63.03%,降低水稻茎叶Cd含量的效果与之趋势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依靠提升土壤pH值,钝化土壤Cd活性,减少土壤Cd向水稻体内迁移转运,降低稻米Cd含量的效果较好;一类主要利用相关元素与镉产生的拮抗作用,抑制水稻茎秆中Cd向稻米的迁移和再分配,但降Cd效果一般;还有一类为中等稻米降Cd效果的产品类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前两类的效果兼而有之,但稻米降Cd效果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9.
亚麻是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理想作物之一,不仅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而且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作用,适当进行调节剂、水分、肥料、微生物、p H等外界条件使用或调节可以提高亚麻对重金属的吸收、转移及积累能力。为提高亚麻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要加强亚麻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筛选,积极开展亚麻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对亚麻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促进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南方农作物生产集中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以及村域径流等不同污染源角度出发,分析了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近年来综合防控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提出要从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加强优产减污控制、布局配置优化、循环体系构建、管理制度完善,构建生态系统要素与物质交换、能流与物流联动及信息流互换的综合防控策略,维持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自身消纳农业面源污染的能力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