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氮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小麦生长季,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分别设置N 0、96、168、240、276 kg/hm2 5个施氮量处理和0、96、168、240 kg/hm2 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两年度的试验结果均表明,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公顷穗数、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显著升高;继续增加施氮量子粒产量显著降低,公顷穗数、穗粒数、蛋白质产量降低或无显著差异。其中2004~2005年生长季,在0~168 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开花21d后的旗叶內肽酶(EP)活性、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子粒醇溶蛋白含量、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含量、HMW-GS / LMW-GS比值、子粒蛋白质含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子粒产量均显著升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继续增加施氮量至240 kg/hm2,GS活性无显著变化,但开花21 d后的EP活性、-醇溶蛋白、-醇溶蛋白、HMW-GS、LMW-GS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仍显著提高,面团稳定时间继续延长,子粒产量显著降低。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提高开花后旗叶GS活性和灌浆后期旗叶EP活性,有利于HMW-GS和LMW-GS的积累及HMW-GS/ LMW-GS比值的提高。适量施氮不仅提高了子粒灌浆所需氮源的供给能力,而且显著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扩大了单位面积库容,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氮素和光合产物在子粒中的贮存,这是适量施氮实现子粒品质和产量同步提高的生理原因。本试验条件下高产优质高效的施氮量为168~240 kg/hm2。  相似文献   

2.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特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旗叶和子粒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表现为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Soil relative water content , SRWC)以60%~70%最高,过低(40%~50%)或过高(80%~90%)均降低NR和GS活性。旗叶蛋白酶活性随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而降低;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不利于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提高,过高则前期氨基酸合成少,后期向子粒转运不彻底。子粒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也随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子粒蛋白质积累量以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 时最高,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子粒蛋白质积累。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旗叶和子粒NR和GS活性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蛋白酶活性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旗叶和子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子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施氮量过多,蛋白质积累量增加幅度减小。试验表明,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氮肥和控制花后土壤水分含量技术,调节植株氮代谢,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高产条件下,设置每公顷施氮(N)0(N0)、168(N1)和276(N2)kg 3个氮素水平,每个氮素水平下设置不遮光和灌浆前期(开花后1~12 d)、中期(开花后13~24 d)、后期(开花后25~36 d)遮光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子粒灌浆不同阶段遮光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前期遮光,各施氮处理的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内肽酶活性显著降低;恢复照光后,N0和N1处理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不遮光的处理无显著差异。N2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不遮光的处理,其内肽酶活性在灌浆中期显著升高,有利于旗叶蛋白质的降解,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和转移效率提高;但花后吸氮量、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降低,且显著低于N1处理。灌浆中期遮光,各施氮处理的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内肽酶活性亦显著降低;恢复照光后,各施氮处理旗叶内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不遮光的处理,N2处理显著高于N1处理。灌浆后期遮光,各施氮处理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N0和N1处理内肽酶活性降低。N2处理的内肽酶活性显著高于不遮光的处理,其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转移效率及转移氮素对子粒氮的贡献率显著高于N1处理;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花后吸氮量和子粒蛋白质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遮光阶段比较,各施氮处理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转移效率及转移氮素对子粒氮的贡献率,均以灌浆前期遮光的最高,灌浆中期遮光的次之,灌浆后期遮光的最低;花后吸氮量、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灌浆后期遮光的最高,灌浆中期遮光的次之,灌浆前期遮光的最低。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3个弱筋小麦品种的5个不同施氮量的研究,探索出弱筋小麦对氮肥量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弱筋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品质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在磷、钾肥确定的条件下,施纯氮量120kg hm-2的处理,既兼顾了产量又确保了弱筋粉小麦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四川盆地小麦生长及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施氮量对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分配影响明显,氮肥运筹是调控小麦物质生产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发挥四川盆地小麦的增产潜力,2011~2013年,在四川省江油市开展了施氮量对两个高产小麦品种物质生产及灌浆特性影响的研究。【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参数品种为内麦836和川麦104,施氮(N)水平分别为0、90、135、180、225 kg/hm2,在小麦生长期间和收获后分别测试了个体和群体生物量、产量、产量结构和灌浆参数。【结果】施氮量、品种以及年际间气候条件均对产量、产量结构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有明显影响,两因素或三因素互作效应因指标不同而异。同一施氮水平下,川麦104的籽粒产量高于内麦836,氮空白区内麦836平均产量6638.9 kg/hm2,川麦104为6717.7 kg/hm2。135 kg/hm2施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超过18000和9000 kg/hm2,与180 kg/hm2和22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两个品种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P0.05),川麦104 y=-0.1056x2+44.023x+6724.6,内麦836 y=-0.0934x2+35.991x+6651.5,理论最高产量以及最高产量施氮量川麦104均高于内麦836。增加施氮量利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但在135~225 kg/hm2施氮范围变幅较小,且135 kg/hm2处理在花后物质积累量更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前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35kg/hm2处理的产量形成更多的依靠花后物质生产。增施氮肥虽然可促进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但平均灌浆速率下降,内麦836最大灌浆速率在施氮量达到N 180 kg/hm2,川麦104在施氮量达到N 225 kg/hm2时即有大幅下降,千粒重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是两个品种对氮肥响应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稻茬小麦高产施氮量在N 135~150 kg/hm2,即可确保小麦的产量,又可提高花前群体质量和花后物质生产量及转运效率。因此,在土壤肥力高、保水保肥力强的四川盆地,施氮量为135~150 kg/hm2可提升该地小麦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量及分配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同施氮量及分配试验表明,未施氮素较施用氮素的小麦早熟6天,施用氮素(N,下同)300kg/hm^2,倒伏严重,产量低。以每公顷施240kg氮素,基肥:追肥=6:4最好,分蘖比对照多0.54个/株,有效穗比对照、施氮素180kg/hm^2、300kg/hm^2分别多51、45、27万/hm^2,每穗粒数分别多10.7、0.5、0.9粒,产量达8971.2kg/hm^2,比对照、施氮素180kg/h  相似文献   

7.
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施氮处理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大于不施氮处理;当施氮量大于15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随小麦生育进程推进,施氮处理上层土壤硝态氮下移趋势明显,至小麦成熟时,施氮1952~85.kg/hm2处理6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处理。小麦生长期间,0100.cm土层铵态氮积累量较为稳定,施氮处理间亦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提高小麦生长期间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当施氮量小于24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1051~95.kg/hm2,收获时小麦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而施氮量大于240.kg/hm2时,小麦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降低,收获时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降低。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051~50.kg/hm2可满足当季小麦氮素吸收利用,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施氮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土壤中残留大量硝态氮,易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对四川盆地机播稻茬麦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0~2012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施氮量对机播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试验设置0、 105、 150、 195 kg/hm2 4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有利于稻茬麦分蘖力、 有效穗数的提高以及单穗小穗数、 穗粒数的增加,但对籽粒灌浆充实不利。不同年份和土壤质地,单产均以施氮量为150 kg/hm2 时达到最高水平,继续增加氮素用量产量增幅变小进而下降。氮素供应量增加,植株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氮素农学利用率、 氮素生产效率、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等参数呈下降趋势,氮素收获指数、 氮素表观回收率在各施氮处理间变幅相对较小。在四川盆地目前生产水平下,施氮150 kg/hm2 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氮素水平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N 105、210和315 kg·hm-2),应用~(15)N示踪分析技术研究弱筋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植株及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来源于肥料氮和土壤氮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来源于土壤氮比例显著高于肥料氮。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弱筋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为29.44%~41.25%,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为36.51%~60.89%,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2个小麦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为N105N210N315,且N315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低于N105、N210处理,即弱筋小麦籽粒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保证弱筋小麦籽粒品质的同时,又有相对较高的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适宜的施氮量应在105~21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0.
弱筋优质专用小麦的品质、产量受年际、区域和栽培条件的影响而有所变化。根据糕点、饼干加工工艺和成品质量的标准,结合河南省品质生态区划研究结果,河南省的淮河流域及豫中南地区的轻砂壤土质适合种植饼干、糕点类小麦。但为了追求高产,忽视了平衡施肥,产出的小麦达不到弱筋小麦的品质标准,成为优质糕点无法利用的劣质麦。为此,本文通过田问试验研究了5个施氮量对优质专用弱筋小麦豫麦50、郑麦004、洛阳8716等3个品种的品质与产量的影响,探索了优质专用弱筋小麦的最佳施氮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强筋小麦济麦20氮素同化及籽粒蛋白质组分积累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95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显著提高旗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各器官氮素含量和积累量,促进籽粒单体蛋白、可溶性和不溶性谷蛋白积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可溶性和不溶性谷蛋白占总蛋白的比例,改善籽粒品质;285 kg/hm2施氮量处理与195 kg/hm2施氮量处理相比,旗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单体蛋白含量及占总蛋白质的比例升高,可溶性和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及占总蛋白质的比例降低,籽粒品质下降,兼顾高产和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105~195 kg/hm2。  相似文献   

12.
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对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过去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最终累积的氮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灌浆期间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再转移,来自营养器官氮(内源氮)与土壤中新吸收氮(外源氮)的比例基本上是1:2。因此,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营养水平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中氮素累积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灌浆期间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发生转移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叶片光合性能的下降和叶片的衰老。不同基因型品种在灌浆期的氮素转移程度不同,表现为随品种演替,旗叶、茎秆和叶鞘中氮素的输出率增加,而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却下降。氮收获指数(NHI)可以描述植物向籽粒分配氮的能力,是衡量作物对氮利用效率的指标。氮收获指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虽然现代小麦品种吸氮量高于古老品种,但氮收获指数在现代和古老小麦品种间的差异因不同研究者而异,有的认为现代品种高于古老品种,但也有人认为与年代无关;小麦氮收获指数一般在0.55~0.80之间,很少超过0.8。过去对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氮素转移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根冠关系和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的相互关系,田间个体和群体调控及不同高产栽培模式下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的  相似文献   

13.
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选择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和75(N1)、150(N2)、225(N3)、300 kg·hm~(-2)(N4)4个氮肥水平,在典型的西北旱作雨养农业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设计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小麦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籽粒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CT相比,PM显著提高了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有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而NTS的蛋白质总量、湿面筋、球蛋白、麦谷蛋白、谷醇比均显著低于CT。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湿面筋、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增加了面团延伸性和吸水率。与N1相比,N4冬小麦的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球蛋白、清蛋白分别增加了56.38%、27.60%、20.87%、17.03%;在4种蛋白组分中,施氮更有利于醇溶蛋白的累积,因此过量的氮肥应用显著降低了谷醇比、缩短了面团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比值。同一氮肥水平下,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小麦籽粒平均产量依次为PMCTICTNTS,PM下的平均产量为6 259.63 kg·hm~(-2),比CTI、CT、NTS分别高6.24%、10.54%和20.95%。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氮肥水平处理的小麦籽粒平均产量依次为N2N3N4N1,其中N2下小麦籽粒平均产量达到6 184.64 kg·hm~(-2),比N3、N4、N1分别高5.78%、7.31%、19.06%。综上可知,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实施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并增施150 kg·hm~(-2)氮肥,既能大幅度增加小麦籽粒产量,也有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是该地区小麦生产实现高产和优产的最佳耕作和供氮模式。本研究结果为甘肃旱作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施氮及控水对黑粒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究施氮及控水对黑粒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的影响,以漯珍一号为供试材料,采用施氮量(N)和花后控水(W)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研究,其中花后控水设置3个盆栽试验处理:W1为整个生育期充足供水,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75%~85%;W2为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55%~65%;W3为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前期处理同W1,从开花期开始控水到收获,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35%~45%。施氮量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N1(施纯氮150 kg·hm-2)、N2(施纯氮240kg·hm-2)、N3(施纯氮330 kg·hm-2),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花后控水对漯珍一号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充足的水分供应(土壤相对含水量75%~85%)能够有效提高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严重水分亏缺(土壤相对含水量35%~45%)阻碍了灌浆后期光合作用的进行。施氮量相同时,理论籽粒最高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W1W2W3,且W1快增期结束时间较晚、快增期持续时间最长,有利于延长灌浆过程和粒重的增加;W2时,增施氮肥能够提高籽粒的灌浆速率,但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灌浆不充分,影响粒重增加。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40 kg·hm-2和花后充足供水处理为较优肥水组合。本研究结果为黑粒小麦生产栽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供氮条件下施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条件下,以强筋小麦豫麦34为供试材料,在330kg/hm^2(高氮)、240kg/hm^2(中氮)2个供氮水平下施用纯硫0,20,60,100/hm^2,研究了不同供氮条件下施硫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供氮水平下施硫对小麦氮同化的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叶绿素SPAD值、叶片可溶性蛋白、旗叶光合速率均有促进的影响,高氮条件下有随施硫量的增加NR活性、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旗叶光合速率有减少的趋势。在2个供氮水平下施硫均对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影响效果明显,在N330水平下,各施硫处理的产量高低依次为S100〉S60〉S20〉S0;与S0相比,施硫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8.6%,12.6%和1.9%,S100与S20和S0相比达显著水平,S100和S60间差异不显著。在N240水平下,施硫肥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5.7%,25.3%和12.2%,S100,S60和S20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S0。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ot growth and nitrogen (N) accumulation of spring wheat during grain filling under split N management. Two spring wheat genotypes were grown in a field with sandy loam soils at three levels of N fertilization (18, 21, and 24 g N m?2). Variations in N availability across soil depth were performed in additional experiment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n a greenhouse. The accumulations of total and late-applied N at maturity were 13% and 41% greater, respectively, for the genotype that had longer root length (+57%) and root-to-shoot ratio (+43%). The accumulation of 15N in the greenhouse study was 53% greater with 15N applied at a depth of 0.15 m than at a depth of 0.35 m.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otype that accumulated more N was characterized by greater prolif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oots where N availability was greater.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追氮量对不同黑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11个黑小麦品种(系),副区为追施氮量0(N0,对照)、34.5(N1)、51.8(N2)、69.0(N3)kg·hm2,于小麦灌浆期测定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成熟期测定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籽粒氮素含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旗叶SPAD值在追氮处理下均增加,除B145-2、L10056、L10058的旗叶SPAD值在N1最高,其余8个品种(系)的旗叶SPAD值均随追氮量增加而升高。追施氮肥均有利于增加黑小麦产量,与N0相比,N1、N2和N3的产量增幅分别为15.2%~99.7%、17.5%~80.9%和0.7%~69.9%。11个品种(系)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追氮量因品种而异,其中L10056、B120-2、运黑14207籽粒产量随追氮量增加而增加,B145-2、L10058籽粒产量在N2最高,其余6个品种(系)籽粒产量在N1最高。追氮量、品种及二者交互均对产量及构成因素存在极显著影响。追施氮肥能够提高多数黑小麦品种籽粒氮素含量,其中B145-2、L10058和运黑14207在N2最高,18鉴46、临黑131、冬黑1号、临黑187、2002-4、运黑161在N1最高。追氮量与籽粒产量、氮含量、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相关性不显著),而产量与籽粒蛋白含量及多数品质指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黑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提高,追氮量在34.5~51.8 kg·hm2之间较为适宜。本研究结果可为黑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追氮量对不同黑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11个黑小麦品种(系),副区为追施氮量0(N0,对照)、34.5(N1)、51.8(N2)、69.0(N3)kg·hm2,于小麦灌浆期测定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成熟期测定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籽粒氮素含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旗叶SPAD值在追氮处理下均增加,除B145-2、L10056、L10058的旗叶SPAD值在N1最高,其余8个品种(系)的旗叶SPAD值均随追氮量增加而升高。追施氮肥均有利于增加黑小麦产量,与N0相比,N1、N2和N3的产量增幅分别为15.2%~99.7%、17.5%~80.9%和0.7%~69.9%。11个品种(系)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追氮量因品种而异,其中L10056、B120-2、运黑14207籽粒产量随追氮量增加而增加,B145-2、L10058籽粒产量在N2最高,其余6个品种(系)籽粒产量在N1最高。追氮量、品种及二者交互均对产量及构成因素存在极显著影响。追施氮肥能够提高多数黑小麦品种籽粒氮素含量,其中B145-2、L10058和运黑14207在N2最高,18鉴46、临黑131、冬黑1号、临黑187、2002-4、运黑161在N1最高。追氮量与籽粒产量、氮含量、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相关性不显著),而产量与籽粒蛋白含量及多数品质指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黑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提高,追氮量在34.5~51.8 kg·hm2之间较为适宜。本研究结果可为黑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Grain protei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ffecting the market value of hard red spr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In high-yielding irrigated environments, consistently attaining desired protein levels is a chronic problem. Nitrogen (N) management has a strong effect on protein concent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evaluate the robustness of using flag-leaf N concentration as a tool for guiding in-season N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obtain high-protein wheat. Three on-farm trials were conducted (each location using a cultivar of the farmer's choice) where N rates were varied. Nitrogen rates evaluated were 0, 79, 157, 236, and 314 kg ha?1.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of topdressing, all N was applied basally, or 45 kg ha?1 N was reserved from the basal dose for application at heading. Yield and protein response to applied N were variable across the three sites. This study postulated that this response was a function of initial soil-N availability. Where there was a yield response to N, it appeared that reserving a portion of N for topdressing increased protein but tended to decrease yield. At levels of N where yield was not limited, reserving a portion of N for topdressing did not appear to affect yield or protein. Although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protein and flag-leaf N was obtained by pooling data across sites, there was enough variation in this relationship to limit its utility as a tool for guiding in-season N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差异,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150、210、270 kg·hm-23个水平;以行距为裂区,设12、20cm 2个水平;以供试品种为小裂区,设济麦20和中麦8号2个水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2种小麦籽粒产量均在270kg·hm-2施氮量水平下得到显著提高;在210 kg·hm-2或27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20 cm行距更有利于2个小麦品种高产的形成。随着施氮量增加或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在270 kg·hm-2施氮量和20 cm行距条件下保持较高值,可积累更多光合产物,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均在270 kg·hm-2施氮量、20cm行距组合下达到高产。本研究得到了小麦高产的最佳施氮量和行距组合,这对我国冬小麦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