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生态区对油菜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摘薹后产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油菜薹的营养品质、不同"油蔬"两用型油菜薹品质、菜薹产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类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了油菜薹、红菜薹和白菜薹3种菜薹的营养品质;6个"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油菜薹营养品质;杭州余杭和丽水龙泉2个生态区的油菜薹产量、籽粒产量以及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油菜薹可溶性糖、3种维生素类物质(维生素C、B1和B6)、有效Zn和全Se含量分别是白菜薹的1.82、2.61、4.44、1.68、1.81和1.67倍,表明油菜薹具有优良的营养品质。6个油菜品种(系)的油菜薹的糖类物质(除果糖)和维生素类物质含量在丽水龙泉均显著高于杭州余杭。就微量元素而言,有效Fe、有效Cu、有效Zn和全Se含量在杭州余杭显著高于丽水龙泉,有效Mn含量则相反。说明油菜薹中需要经过代谢、运转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在丽水龙泉具有显著优势,而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则相反。"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籽粒和菜薹产量受生态区影响显著。通过增加采收一季菜薹,油菜的经济效益可增加一倍。本研究为"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利用以及不同生态区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以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施氮量(120、180和240 kg·hm-2)和4个采收时期(以株高20、30、40和50 cm表示),分析了油菜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含量的变化;比较了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并分析了维生素家族基因在菜薹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薹还原型维生素C(AsA)含量降低;氧化型维生素C(DHA)含量在株高20 cm采收时增加,但在30 cm及以上株高采收时则降低;维生素E和维生素B6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维生素B1含量增加;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GalLDH活性先略增加后降低;AAO和DHAR活性增加,APX和MDHAR活性则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施氮量增加后,维生素家族各基因在株高30和40 cm采收的菜薹...  相似文献   

3.
以油菜薹为研究对象,在4℃条件下,选择常用的PE包装袋、24孔OPP防雾包装袋及4孔OPP防雾包装袋作为包装材料,研究不同的包装材料对油菜薹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处理的油菜薹失水率较高,到贮藏第5天时已经开始黄化,而其余3个处理组在贮藏第5天时仍然保持嫩绿的颜色,说明包装处理能减缓油菜薹的失水黄化,其中PE包装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林宝刚  郝鹏飞  任韵  怀燕  张慧  薛波文  华水金 《核农学报》2022,36(12):2474-2481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株高对油菜薹外观性状、养分积累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采收株高为副区,测定了油菜薹粗度和鲜重,氮(N)、磷(P)和钾(K)浓度,硝酸还原酶(NR)、谷酰胺合成酶(GS)和天冬酰胺合成酶(AS)活性,亚硝酸盐含量以及16种氨基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株高的增加,油菜薹粗度降低,但施氮量对油菜薹粗度影响不显著;增施氮肥增加了油菜薹鲜重;在各施氮量处理下,采收株高30 cm时,油菜薹鲜重高于其他采收株高。油菜薹N和K浓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施氮量对油菜薹P浓度影响不显著。氮代谢过程中NR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氮素浓度变化一致;而GS和AS活性则表现为持续降低。在采收株高20和30 cm处理下,油菜薹氨基酸组分含量主要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采收株高40 cm时,油菜薹中的缬氨酸等7种氨基酸含量在各施氮量处理下差异不显著,天冬氨酸等8种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最高,采收株高50 cm时,谷氨酸等4种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最高,其余氨基酸组分含量在各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在施氮量180 kg·hm-2、采收株高40 cm时油菜薹具有较好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贮藏时间和温度对蓝莓花色苷微胶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贮藏条件,该文研究微胶囊在?18、4和25℃下,贮藏6个月期间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乳清蛋白联合多糖为壁材的微胶囊能确保贮藏期间花色苷被高效包封。贮藏期间微胶囊品质的下降可能是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减弱所致。贮藏3~4月间,微胶囊玻璃态转化温度出现大幅下降(P0.05),粉体稳定性变差。与其他贮藏温度相比,?18℃下贮藏可抑制微胶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减弱,使其具有更高的包埋产率(P0.05)和释放率(P0.05),保留更多的花色苷(P0.05)和其他酚类物质(P0.05)从而增强抗氧化活性(P0.05)。因此,花色苷微胶囊较适宜的贮藏时间为3个月,贮藏温度为?18℃。研究结果可为微胶囊的贮藏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蔬两用型油菜不同采摘期下油菜薹的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采摘期对油菜薹品质的影响,以油蔬两用型油菜为材料,以不同生长高度(30、50、70 cm)的油菜采摘相同长度(20 cm)的油菜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外观、营养及质构品质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菜植株生长高度增加,所收获油菜薹的单株重量和直径逐渐减小,茎叶比逐渐增大;硝酸盐含量逐渐升高,叶绿素和维生...  相似文献   

7.
以猪肉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经油煎水煮处理的熟肉制品在不同贮藏温度、贮藏时间下的品质变化,探索其最佳贮藏温度和时间,为优化不同类型熟肉制品的贮藏条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贮藏时间、工艺相同时,油煎熟肉的pH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差异极显著(P0.01),水煮熟肉的粗蛋白含量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差异不显著(P0.05),水煮熟肉亚硝酸盐含量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差异不显著,贮藏时间多于12h的油煎熟肉,其亚硝酸盐含量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差异不显著,贮藏时间低于48h的油煎熟肉,其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差异极显著;贮藏时间、温度相同时,水煮熟肉的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油煎熟肉,贮藏时间低于12h时,油煎熟肉亚硝酸盐含量极显著高于水煮熟肉,贮藏时间多于12h时,水煮熟肉亚硝酸盐含量极显著高于油煎熟肉,低温贮藏的水煮熟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极显著高于油煎熟肉;贮藏温度、工艺相同时,油煎熟肉的pH值、粗蛋白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等在不同贮藏时间内差异极显著,不同贮藏时间内水煮熟肉的pH值差异不显著,不同贮藏时间内水煮熟肉的亚硝酸盐含量差异极显著,常温水煮熟肉的粗蛋白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与贮藏时间差异显著,低温水煮熟肉的粗蛋白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与贮藏时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氮肥用量和采收株高影响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菜薹糖分积累的机制,以富硒1号油菜品系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个氮肥水平(120、180和240 kg·hm-2)和4个采收株高(20、30、40和50 cm)对菜薹糖组分含量的影响,比较了菜薹中蔗糖代谢关键酶转化酶(INV)、蔗糖合成酶(SS)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的变化,并对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他糖分含量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表明过高和过低施氮量均不利于菜薹糖分积累。就不同采收株高而言,菜薹中果糖、淀粉、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在株高20 cm采收时最高;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在株高40 cm采收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菜薹SPS活性在各施氮量和采收株高处理下均比INV和SS活性低,表明菜薹中蔗糖以分解成小分子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代谢活动为主。在菜薹各采收时期和施氮量处理下,蔗糖分解体系的蔗糖合成酶SUS1/SUS4、SUS3和转化酶A/N-INVA、CINV1、CINV2等基因表达模式互补且为上调,增强了蔗糖的分解,而对蔗糖磷酸合成酶SPS1/SPS2的表达量影响很小。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品种合理氮肥运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不同贮藏温度下炝蟹品质的变化和食用安全性,本试验以三疣梭子蟹为材料制作炝蟹,探讨冻藏(-18℃)和冷藏(4℃)条件下炝蟹感官品质、菌落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生物胺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生物胺与其他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炝蟹感官品质TVC、TVB-N等指标的劣变具有显著的影响。-18℃冻藏和4℃冷藏条件下,炝蟹感官品质分别于第10天和第6个月超出可接受限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4℃冷藏条件下炝蟹TVC值显著增加,但至贮藏16 d时仍小于5 lg(CFU·g-1),TVB-N值于贮藏12 d时超出一级鲜度临界值;-18℃冻藏过程中炝蟹TVC值略有增加,但变化不显著,TVB-N值于第6个月超出一级鲜度临界值。4℃冷藏过程中炝蟹中共检测出8种生物胺,而-18℃冻藏过程中共检测出5种生物胺。此外,色胺、腐胺和酪胺是炝蟹贮藏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物胺,且与其他品质均具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炝蟹在贮藏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货架期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间歇热处理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会激发果实内部生理变化,研究不同处理时间下果实组织温度分布及变化速率对揭示热处理保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樱桃为处理对象,采用50℃热水,20℃冷水交替喷淋的处理方式,同时选择20、100、180 s作为不同的间歇处理时间,果实的贮藏品质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单个果实的非稳态传热模型,对间歇热处理时樱桃组织的传热规律及动态响应过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间歇喷淋热处理可以提高樱桃贮藏品质,且不同的热处理时间对果实的温度场及品质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优化后的参数为:间歇处理时间180s,50℃喷淋处理3次,总热处理时间为540 s。在此条件下樱桃与处理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最充分,单个果实半径1/2处温度平均值为27.71℃,中心温度平均值为30.85℃。优化间歇热处理组的腐烂率比未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低53.4%,能较好维持果实硬度。根据传热模型及相关结论,建议间歇处理时间应大于温度变化速率峰值的出现时间。研究结果可为樱桃采后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脉冲强光(IPL)处理对富含油脂食品的影响,采用化学滴定和分光光度法研究了IPL处理对菜籽油储藏稳定性及其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储藏期内IPL处理5 次和15 次的菜籽油储藏稳定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但IPL处理25 次的菜籽油储藏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油脂氧化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试验储藏期内IPL处理对菜籽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与酚类物质含量呈良好的相关性(r2>0.89),可推知IPL处理25 次使菜籽油中酚类化合物的稳定性增加,从而使得油脂储藏稳定性增加。本研究结果为IPL技术在富含油脂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使油菜角果成熟度达到一致,实现双季稻田套播油菜一次性机械化收获,以丰油730油菜为试材,选用40%乙烯利,采用4个药剂用量(0、3 000、4 500、6 000 m L·hm-2)和3个喷药时期(04-20、04-22、04-24)进行催熟试验,考察了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药剂用量越大、喷药时期越早,油菜角果转色越快,脱水越明显,千粒重和产量下降也越明显;在籽粒品质方面,蛋白质、亚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药剂用量增加,喷药时期提前而增加,而含油量、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不明显减产的情况下,从催熟角果利于油菜机械收获角度考虑,生产上以油菜自然成熟前6~8 d喷施3 000 m L·hm-240%乙烯利,或油菜自然成熟前4~6 d喷施4500 m L·hm-240%乙烯利为宜。本研究结果为乙烯利催熟油菜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copper (Cu) o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cv ‘T44’), plants were raised in refined sand at variable levels of Cu (as copper sulfate): 0.01, 0.1, 0.5, 1, 10, 100, and 200 μM, representing a range from acute deficiency to excess. In rapeseed, excess Cu (200 μM) induced chlorosis on young leaves similar to iron (Fe) deficiency symptoms and appeared earlier (day 30) than symtoms of Cu deficiency (day 40). Foliar symptoms of Cu deficiency (0.01 μM) were initiated on young leaves as interveinal chlorosis, later leading to necrosis. The margins of the affected leaves curled inward and leaves hung down due to loss of turgor. The deficiency (< 1 μM Cu) and excess (100 and 200 μM Cu) of Cu lowered the biomass, pod, and seed yield, concentration of chlorophylls (a and b), Hill reaction activity, activity of catal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nd increased the activity of ribonucle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in leaves. The activity of peroxidase decreased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in leaves (young and old) and seeds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Cu from low to excess. The accumulation of Cu was greater in old than in young leaves. The seed quality of rapeseed was poor both in deficiency (< 1 μM) and excess (> 1 μM) of Cu, which was reflected in reduction in size and number of pods and seeds, oil content, concentration of protein, carbohydrate fractions (sugars and starch), protein nitrogen (N), and methionine, and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phenols and non-protein N in seeds. The values of Cu deficiency, threshold of deficiency, threshold of toxicity, and toxicity were, respectively, 3.8, 6.6, 32, and 54 μg Cu g?1 dry matter in young leaves and 2.2, 5.8, 20, and 28 μg Cu g?1 dry weight in seeds of rapeseed.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不同熟期油菜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效琴  李卓  刘永红 《核农学报》2019,33(4):798-807
为探究不同熟期油菜在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对籽粒贡献与产量效应,以不同熟期(早熟和晚熟)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在简阳进行品种、氮肥与密度三因素多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对籽粒贡献的影响总体均大于施氮量。在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下,干物质积累量的改变量总体上表现为成熟期>花末期>盛花期>初花期>苗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少,其中晚熟品种对密度和施氮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干物质分配率在花期前、花期、成熟期最大差异分别表现在叶片、茎秆、角果。在相应生育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叶片分配率显著递减,而茎秆、角果的分配率则显著递增;干物质贡献量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少,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的降幅大,随着施氮量增加晚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呈上升趋势,早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花前呈上升趋势,花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除低氮处理外)。在低氮(120 kg·hm-2)、中氮(240 kg·hm-2)下,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氮(360 kg·hm-2)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大,产量显著递增;早熟品种的产量在中氮(24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244.75 kg·hm-2;晚熟品种的产量在高氮(36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472.15 kg·hm-2;早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240 kg·hm-2和30~45万株·hm-2,晚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360 kg·hm-2和30~45万株·hm-2。综上,氮肥和密度主要通过改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贡献量来影响产量,晚熟品种更易通过调节氮肥和密度等手段实现高产量。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熟期油菜氮肥及密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为研究不同水平玉米芯和菜籽粕混合物替代苜蓿草粉后对生长肉兔血清生化参数、免疫功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选取120只遗传背景相同、健康的35日龄法国伊拉商品兔,适应7 d后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组(B、C和D组)分别用玉米芯和菜籽粕混合物(按质量比1:1混合)替代对照组饲粮中的苜蓿草粉,替代比例为8%、16%和24%。结果表明,3个试验组血清生化参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各组免疫器官指数无显著差异;血清Ig A含量C组显著高于B组,D组显著高于A、B组,Ig G含量B组显著低于A、C和D组,D组显著高于A、C组,Ig M含量各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除D组小肠和盲肠指数显著高于A、B和C组外,其余消化器官指数与A组无显著差异。多数盲肠发酵参数差异不显著,仅中期A、D组p H值、氨态氮含量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B、C组,后期B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综上,玉米芯和菜籽粕混合物替代饲粮中的苜蓿草粉不会对家兔的生理机能造成明显损害。本研究结果为家兔生产中高效利用玉米芯和菜籽粕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