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套袋苹果果皮色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红星及长富2号苹果套袋的试验结果表明:(1)果实套袋期间果皮叶绿素a+b含量低于对照,果皮中花青苷含量在脱袋前亦代于对照。但在脱袋后急剧增加,显著高于对照。(2)13-A纸袋处理的红星及长富2采收期的花青苷含量分别增加64、79%和31.56%,但叶绿素含量则分别降低了48.63%和36.09%。(3)不同类型纸袋处理均降低了果皮叶绿素b含量。红星及长富2叶绿素b/a值分别比对照降低了36.46%  相似文献   

2.
以火龙果果皮色素为原料,色素吸光值为考察指标,研究色素在不同温度、pH、金属离子、光照及氧气条件下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火龙果果皮色素在不同温度、pH、金属离子、光照及氧气条件下的降解反应均属于一级反应;不同储存条件下火龙果果皮色素的半衰期计算结果表明,低温、无氧、pH为5~6、Fe~(2+)、Zn~(2+)的环境条件利于色素稳定,光照、氧气、K~+、Ca~(2+)、Mg~(2+)会加速色素的降解;火龙果果皮色素热降解动力学模型为t=(lnA_0-lnA_t)/[7.86×10~7×exp(-6 681/T)]。  相似文献   

3.
熊昌云  彭远菊 《茶业通报》2006,28(4):155-157
红茶色素(茶红素、茶黄素)是红茶生产过程中茶多酚类物质经过多种氧化而形成的,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物质;作为纯天然的有机色素,红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三角梅苞片色素的主要组分,以7个不同颜色的三角梅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石油醚-盐酸-氨水反应、显色反应、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对其色素进行定性分析,以开花过程中颜色淡化幅度较大的‘金发女郎’和‘变色龙’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开花过程中苞片甜菜色素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白色地毯’苞片色素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组成外,其他6个品种均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甜菜色素组成。‘金发女郎’花蕾期共检测出甜菜红素9种,盛花期4种,末花期3种,3个阶段含量最多的组分均为5-O-β-槐糖甜菜苷;花蕾期甜菜黄素为3种,盛花期和末花期均4种,其中花蕾期多巴胺-甜菜黄素(I)含量最高。‘变色龙’花蕾期和盛花期甜菜红素为8种,末花期5种,3个阶段含量最多的组分均为5-O-β-槐糖甜菜苷;花蕾期和盛花期甜菜黄素为7种,含量较多的组分均为组氨酸-甜菜黄素和多巴胺-甜菜黄素,末花期8种。综上,三角梅苞片的主要呈色色素为甜菜色素,包括甜菜红素和甜菜黄素,不同品种在开花进程中作用的甜菜色素种类和组分含量不同。本研究为探究三角梅苞片的呈色机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食品、药品行业筛选...  相似文献   

5.
6.
不同环境条件对特种稻产量性状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选用5个特种稻品种分期播种,分析气候因子对其产量性状和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率、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等产量性状和色素含量都显著或极显著地受到播期影响;多数特种稻品种作晚稻种植可提高产量,改善外观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不同环境条件对特种稻产量性状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选用5个特种稻品种分期播种,分析气候因子对其产量性状和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率,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等产量性状和色素含量都显著或极显著地爱到播期影响;多数特种稻品种作晚稻种植可提高产量,改善外观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红小豆色素的提取溶剂、提取溶剂的浓度、pH值、料液比、浸提温度、时间和次数的工艺参数,并通过正交试验对红小豆色素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浸提条件:2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1∶60,中性条件下,75℃恒温水浴浸提100 min。  相似文献   

9.
不同储藏条件下糙米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供试3种糙米(粳米、杂籼米和纯籼米)分别放在低温、常温、高温和真空条件下储藏,定期测定其浸出液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糙米的浸出液电导率呈增加趋势,低温储藏的增加最小,真空储藏的次之,常温储藏的增加较大,高温储藏的增加最大;低温、常温和真空储藏条件下丙二醛含量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增加,高温条件下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10.
针对石榴汁在加工与储存过程中极易褐变的问题,试验研究了石榴汁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石榴汁色素对温度和pH比较敏感,在较低温度和酸性(pH4)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a2+、K+、Na+、Zn2+、H2O2、甜味剂和紫外光对石榴汁色素的影响不明显;Fe3+、Cu2+和Na2SO3会引起石榴汁色素的较大损失;日光照射对石榴汁色素的影响也较大。所以,在石榴汁加工及储存过程中,应在较低的温度下保持一定的酸度,避免高温、光照或与含Fe3+或Cu2+的材料接触。  相似文献   

11.
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品质的影响问题,提高红茶茶膏产品品质。将不同茶叶(祁红毛峰、四川蒙顶、凤庆滇红)利用酶解真空浓缩工艺制备工夫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活性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蒙顶茶膏蛋白含量,TF、咖啡碱、儿茶素、GC、EGC、EGCG较高。凤庆滇红茶膏茶红素、总糖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祁红毛峰营养素含量和活性成分均介于四川蒙顶和凤庆滇红之间。四川蒙顶红茶宜作为红茶茶膏加工原料。色差分析a值、b值、△E、Cab、Sab与汤色得分相关系数较高,能更好地反映茶膏汤色状况,可作为茶膏汤色品质衡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试验对春采后的龙井长叶、黔湄601(无性)、名山131、黄金桂、名山213、福鼎(无性)、乌牛早、龙井43、黔湄601(有性)、福鼎(有性)10个茶树品种茶园采取留枝、疏枝打顶、撒施复合肥、喷施促控剂等基本耕作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所采取耕作措施对福鼎(有性)、龙井43两个品种座果率提高,对福鼎(有性)、福鼎(无性)、乌牛早的结籽增产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黑茶的历史悠久,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由于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经过渥堆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独特滋味,备受人们喜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综述黑茶品质的成分与感官研究、黑茶加工工艺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和安全性分析,概括黑茶保健功能和其香味成分的相关研究,揭示黑茶标准与黑茶认证、黑茶机械与黑茶营销的相关研究,旨在为黑茶的深层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不同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的红碎茶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盛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156-161
为了探讨云南不同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的红碎茶香气成分特征物质及种质间香气组成的差异,采用GC/MS方法,对保存于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内云南省11个县共16份茶树种质资源的红碎茶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云南红碎茶香气特征性物质主要是芳樟醇、(E)-2-己烯醛、苯乙醛、香叶醇、反式氧化芳樟醇、雪松醇、水杨酸甲酯、顺式氧化芳樟醇、正己醛、橙花叔醇。香气指数(FI)聚类分析,可把16份种质的红碎茶香型划分为三种类型:(1)高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类型;(2)高芳樟醇及香叶醇含量类型;(3)高(E)-2-已烯醛含量型。 萜烯指数(TI)分析表明,保山市和临沧市的红碎茶香气特征较为接近,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市的红碎茶香气特征较为接近。综上,云南不同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的红碎茶香气存在地方风格,红碎茶香气地方风格的存在与各地栽培的地方品种资源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传统红茶饮料产业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液态发酵生产红茶饮料产品进行研究。笔者主要综述了红茶饮料液态发酵体系中影响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底物浓度、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鲜叶预处理和液态发酵的技术参数。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体系中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和比例,从而影响红茶品质,对红茶饮料液态发酵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内外红茶饮料液态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从原料、酶和自动控制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为这一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梅占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高香优质的乌龙茶品种梅占,同批采摘的鲜叶为材料,研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分析香气组分在做青过程的形成与消长规律,表现出呈递增趋势、递减趋势、先增后减变化及仅在毛茶中检出等4种情况。这一系列复杂的动态变化,反应了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与消长的特点。同时说明做青过程环境的差异还直接影响着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比率。分析人工做青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做青的毛茶样,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橙花叔醇,证实了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试验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做青环境中对应阶段青叶间的香型相似率大,都在0.95以上,表明乌龙茶具有明显的品种香。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本试验人工环境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比自然环境中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内质较优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温度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水分散失的影响,构建鲜叶失水率变化的预测模型,本试验在相对湿度为60%~65%的萎凋条件下,检测设定萎凋温度(20,25,30,35℃)下鲜叶的失水率,明确萎凋温度、萎凋时间及鲜叶失水率的相关关系。进而以化学反应动力学和阿伦方程(Arrhenius)为基础,得到鲜叶失水率和温度之间关系的预测模型(R2>0.98)。对该模型的验证试验表明,模型预测值和试验真实值吻合良好(P=4.538%),利用模型能预测鲜叶在萎凋过程中水分散失的规律,进而判断鲜叶达到萎凋适度的时间,对工夫红茶萎凋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首道工序,对红茶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和萎凋环境的变化,鲜叶发生一系列物理状态转变和化学成分变化。文章阐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的主要物理特性和酶活性、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等主要化学特性变化,重点分析了温湿度、萎凋时间及光照等主要技术因子对于萎凋效果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国内主要萎凋工艺技术和新型萎凋设备及技术。分析表明萎凋过程中鲜叶细胞变化趋势的研究,将是今后红茶萎凋基础性研究的趋势;有望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可以将萎凋中鲜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量化指标来对萎凋程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0.
蜜蜂授粉对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研究不同蜂种授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茶树‘金茶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与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开展蜂媒授粉技术及增产提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蜂授粉组访花频率最高,意蜂授粉组柱头花粉数最高,地熊蜂授粉组单花访问时间最长。中蜂授粉能显著提升茶树的茶叶籽座果率与茶叶籽油茶多酚含量,但对茶叶籽的含油量影响不显著。意蜂授粉与地熊蜂授粉对座果率影响不显,但能显著提升茶叶籽的茶多酚含量与含油量,3个授粉组对茶叶籽油的主要成分并无显著影响。在实际中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对应的蜂种进行授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