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谷15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7520×青到老选育的谷子品种。已通过河北省审定。特征特性株高115厘米,穗纺锤形,主穗长16厘米,码较紧,有短刺毛、绿色,黄谷、黄米,出谷率83.4%,出米率80.5%,千粒重2.95克。夏谷中熟品种,生育期88~90天,绿叶成熟,抗旱、抗倒,抗谷锈  相似文献   

2.
"沧170"是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最新育成的夏谷新品种.杂交组合为"冀谷12号×安5498",它继承了双亲的优点,表现秆硬抗倒,根系发达,丰产、稳产.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86天左右,幼苗、叶鞘均为绿色,株高120厘米左右.穗大、纺锤形,穗码略松散,短刚毛,紫红色,穗长17.5厘米,单穗粒重7.4克,千粒重2.8克,出谷率87.8%,出米率78.5%,黄谷黄米,煮粥粘性大,适口性好.  相似文献   

3.
以冀谷19和沧谷4号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施氮量对于夏谷品种群体结构、形态特征、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品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时间上有差异;沧谷4号的各项生态学指标及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降,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有效穗数、穗粒重最大,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最高;而冀谷19各项生态学指标及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冀谷19的有效穗数、穗粒重在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施氮量为225~300 kg/hm2时,经济产量最高,但不同施氮处理沧谷4号各项生态学指标及产量显著优于冀谷19。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19,(7):17-20
为筛选出适宜华北夏谷区机械化生产的谷子品种并确定其性状指标,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分析15个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产量性状,进而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对测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个参试品种株高在105.63~118.93 cm之间,株高适宜;茎秆强度在112.33~256.33 kPa之间,最大的品种是济谷14;666.7m~2产量在291.99~478.42 kg之间,高于400 kg的品种有9个,包括济谷20、济谷22、济谷21、济谷12、济谷18、冀谷36、中谷2号、豫谷18和冀谷37;单穗粒重最大的品种为豫谷18,为14.89 g;穗下节间冀谷37最长,为31.44 cm,济谷20最短,为21.11 cm。综合分析15个参试品种认为,济谷12、济谷20、济谷21、济谷22、中谷2号和豫谷18性状优良,更适合机械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正>1品种特征特性冀谷T7幼苗绿色,生育期93 d,株高119.25 cm。纺锤穗,穗子较紧;穗长18.90 cm,单穗重20.12 g,穗粒重18.17 g;千粒重2.84 g;黄谷黄米。熟相较好。优质:抗性淀粉含量达10.52 g/100 g,是当前国家夏谷区试对照冀谷19的2.48倍,是当前国内推广品种冀谷31、豫谷18、晋谷21、黄金苗的4.46倍、  相似文献   

6.
“粤白糯5号”于2013年1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粤白糯5号”属中熟品种,春植生育期76~83天,秋植70天左右.株型半紧凑,株高208~219厘米,穗位高74~85厘米,茎秆粗壮,全株叶片18片左右,雄穗发达,分枝数较多.穗长19.7~20.5厘米,穗粗4.5~4.7厘米,秃顶长0.6~1.4厘米.穗行数14行,穗粒数510粒.穗大粒多,单苞鲜重311克,单穗净重232克,粒深1.0厘米,千粒重303~340克,出籽率67.98%~70.14%,一级果穗率83%~94%.果穗筒形,穗形美观,采收期果穗苞叶青绿色,外观商品性好.籽粒白色,直链淀粉含量0.38%~ 1.56%,糯性高、食味甜香、口感软滑、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优.田间表现高抗茎腐病,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抗倒伏,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7.
张杂谷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品种来源 “张杂谷1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下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本所首创的谷子光(温)敏两系法选育成功的谷子两系杂交种。2000年通过河北省审定。 品种特征特性 幼苗为绿包,鞘为绿色。成株株高170.2厘米,穗长26.3厘米,棍棒穗型,穗谷码99.5个左右,小穗小花排列松紧适中,小花上着生红紫色刚毛,长约0.5厘米,谷穗结实性好。黄谷黄米。单穗粒重23.3克,千粒重3.2克。生育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和硕县引进张杂谷3号、5号、10号在乃仁克尔乡试验种植,种植面积4公顷,当年667米2产量达200千克。随着张杂谷的试种成功,张杂谷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2013年,全县张杂谷种植面积达33.3公顷,平均667米2产量达400千克。现将张杂谷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一、适栽品种1.张杂谷5号生育期125天,绿苗绿鞘,株高162.2厘米,穗长25.6厘米,穗型棍棒状,松紧适中,结实性好,穗粒重22.4克,千粒重3.1克,白谷黄米。综合性状表现良  相似文献   

9.
免耕播种对麦茬夏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播种可以减少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提高产投比。以不同类型的3个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剐达到了5380.20kg/hm^2和5680。35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68.13%%和5.77%;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了5010.30kg/hm^2.较同密度的CK(旋耕播种该密度时产量最低,3260.10kg/hm^2)增产53.69%。夏谷常规品种免耕播种的产量高于传统的旋耕播种,但应适当加大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较适宜;而杂交种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22.57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汾蓖10号”于2011年5月通过了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汾蓖10号”属早熟杂交种,主穗成熟96天左右,一级分枝成熟112天左右.幼苗直立,子叶椭圆形,叶片掌形,叶色深绿.茎秆青色,蜡层厚,花丝红色.种子椭圆形,种皮灰色、有光泽.一级分枝170厘米,主茎节数11~13节,主穗位高45厘米,主穗长39厘米;一级分枝数4个,一级分枝穗长45厘米.果穗塔形,主穗蒴果数69个,单株蒴果数240个,单果粒数3个;蒴果圆球形,直径1.5 ~ 2.0厘米.种子长9~14毫米,花纹稀,百粒重35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测试中心检测,“汾蓖10号”出仁率为73%,粗脂肪含量为68.52%,为高油蓖麻品种.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品种来源晋谷20号,原代号晋汾27号,系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78年冬在海南以晋谷6号为母本、张家口原始材料245为父本杂交育成。1990年完成各级试验。二、特征特性幼苗叶片绿色,叶鞘浅紫;主茎高134.3~139.4厘米;穗长16.7~18.77厘米,穗重18.5克,穗粒重12~15.3克,出谷率平均82.4%;根系发达,抗旱性强过晋谷10号;秆中抗倒;中感谷瘟病,但经历年不同地区试种未见病害。中早熟,生育期113天左右。经山西省农科院中心化验室分析,含蛋白质11.47%,比沁州黄高3.06%;粗脂肪3.57%,比沁州黄高0.05%;赖氨酸0.25%,比沁州黄高0.04%。群众评价适口性好,但米色次于晋汾7号,山区群众嫌其穗小。  相似文献   

12.
夏谷新品种冀谷14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谷14号是从陕西农家种“绿穗谷”经^60Co辐射后的优良变异中选育而成,该品种中好,具有根系发达、高抗倒伏、抗旱、兼抗多种病害等优点。1994-1996年在5省累计推广25.5万hm^2,其中1996年在河北推广11.8万hm^2,占河北夏谷面积的515,1994年创造了8649kg/hm^2的河北省夏谷单产新纪录,是当前夏谷主栽品种。本文从冀谷14号的选育出发,对夏谷产高育种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辽星1号(辽审稻[2005]135号):生育期156天,为中熟品种.株高104厘米,分蘖力较强,增产潜力大,平均每穴16穗,每穗实粒数140粒,千粒重23.9克,结实率89.0%.对稻瘟病的抗性表现为苗期中抗,病级为3级,田间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适宜华北夏谷区休耕地早播种植的谷子品种,以该区播种面积较大的21个谷子品种为试材,在休耕地上早播种植(5月15日条播),对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农艺性状、抗病性和抗倒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参试谷子品种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株高、穗长、穗粗、地上部干物重、产量和抗病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参试谷子品种的产量为2843.8~4556.5 kg/hm2,其中冀谷39、冀谷42和HF36产量较高,分别为4556.5、4326.0和4244.2 kg/hm2;地上部干物重为21.2~33.9 g,其中HF36、HF9和冀谷39的地上部干物重较高,分别为33.9、33.2和31.6 g;宫米1号、济谷21、冀谷168和冀谷45的病害发生较轻,抗倒性较强.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21个谷子品种的综合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参试谷子品种的综合得分为0.26~0.86分,品种间差异较大,其中冀谷39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HF35(0.76)、HF36(0.73)、宫米1号(0.69)、冀谷42(0.68)、汇华金米(0.68)和豫谷27(0.63),这7个谷子品种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华北夏谷区休耕地早播种植.  相似文献   

15.
“沧谷3号”由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育成,突出表现抗倒伏、抗旱、抗纹枯病,高产、稳产,穗大、金黄色,绿叶成熟。2003年3月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1特征特性。生育期89天,幼苗绿色,株高120厘米,纺锤形穗,穗码松紧适中,穗长19.0厘米,单穗重12.9克,单穗粒重10.6克,出谷率82.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6,(10):106-110
为筛选适宜冀鲁豫3省种植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在冀鲁豫3省设置5个试验点,对来自华北夏谷区6家谷子育种单位的15个谷子品种进行了联合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适宜冀鲁豫华北夏谷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为豫谷18、冀谷36、豫谷20、冀谷37、H549(黄)、沧谷5号、衡谷13号、冀谷38,增产幅度9.76%~19%,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特征特性冀丰703是多穗型品种,成穗率高,667米2穗数45万穗左右,穗粒数33个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株高74厘米左右,叶片上举,秆矮秆壮,抗倒;耐病、耐干风、耐后期高温,灌浆好,抗寒力强。产量表现该品种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华北夏谷区2001—2015年谷子育种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华北夏谷区近15年谷子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谷子育种变化趋势,为谷子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数据,研究其变化规律;以通过鉴定的51个育成品种为材料进行分析,并与15年间华北地区谷子生长季6—9月份气候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梳理通过鉴定的51个品种的类型。【结果】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各农艺性状在年度间变异较大,随着年份的推移,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单穗重和穗粒重持续增加,千粒重基本不变,公顷穗数略有下降。51个通过鉴定品种的整体变化趋势与所有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个通过鉴定品种间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差异极显著,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差异不显著。华北夏谷区谷子生育期气候趋向于暖湿的变化趋势。通过鉴定的品种产量和生育期、单穗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温、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最低温、最高温、降水量、生育期、穗粒重、出谷率决定谷子产量85.17%的变异。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负效应的是最低温,为正效应的是最高温。近几年谷子育种水平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抗除草剂品种和优质米类型逐渐增多,反映了轻简栽培和优质是目前的主要育种方向。但是以冀谷19、豫谷1、冀谷25等3个主干品种为亲本来源的品种数为26个,占杂交选育品种的57.8%,育成品种亲本范围相对较窄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结论】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育种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然而,造成产量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而且品种培育的亲本选择狭窄可能是育种突破的关键瓶颈。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要从亲本创制和选择着手,丰富亲本类型;提高品种穗粒重和出谷率,以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夏谷产量。  相似文献   

19.
谷子主要性状间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夏谷 2号、红腿谷、九根齐、双绿谷、大同 14、黄软谷、晋谷 2 0、晋谷 2 1、晋谷 2 2、晋谷 2 7、晋谷 32、晋谷33、晋谷 35、豫谷 9号、大粒谷共 15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 ,研究分析了谷子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谷子营养生长期、穗粒重、倒三叶叶面积、穗重、倒二叶叶面积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穗重、穗粗、倒二叶和倒三叶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穗粗、倒二叶叶面积、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倒三叶叶面积与穗重呈显著正相关 ,但穗长与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各生物学性状除株高外 ,其它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性。因此在谷子育种时宜选倒二叶叶面积大、生育期长、穗粒重高、穗短而粗的品种作为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吉林农业》2002,(11):28-29
高油玉米 ①吉油1号 品种来源: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3天,比本育9略早,株高300厘米,穗位105厘米,果穗长筒形,穗长22厘米,粒行数16~18行,百粒重30克左右,籽粒橙红色、马齿形、白轴,可用肉眼识别,易与普通玉米区别,含油量8.57%,淀粉65.7%,蛋白10.66%,赖氨酸0.3%。自然条件下表现为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