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之与陈文华教授相识,纯属偶然. 今年暮春,我想找个幽静的山村,住下来写点东西,于是来到江西婺源下晓起村.这里景色不错,但店多人杂,住了一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2.
上晓起纪游     
王广彬 《农业考古》2005,(2):350-350
不知是谁得罪和气坏了天老爷,从去年入冬以来,它对人就非常冷酷,长哭短笑,或者长绷着脸,显得特别无情冷漠,一直到3月23日方见它破涕为笑,与人初次握手言欢。  相似文献   

3.
宋丽  伍萍 《农业考古》2006,(5):277-280
2006年8月25日——27日,由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茶文化的学科定位与研究队伍的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上晓起村召开,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湖北、陕西、广东的30多位茶人云集,谈笑风生。作为学习茶文化的研究生,我们跟  相似文献   

4.
神州山水美,最美在婺源.婺源绝胜处,江湾上晓起. 始发下晓起,溯溪向西行,青石古茶道,宛蜒二华里,山愈幽、水愈清、林愈深.溪道豁然开阔,白浪跳珠,碧波溅玉.缘溪坡道,浓绿丛中,晓和亭翼然,杏黄旗招展.登亭四眺,上晓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5.
接到老同事程光茜的短信,说江西卫视1月16日晚《深度观察》栏目播放《傻教授和上晓起》的人物专访节目,我非常高兴.记得去年五一假期,南昌一中77级学生聚会,去婺源上晓起村游览.光茜与我同教77届,都在应邀之列.光茜还当起了导游.此行收获颇丰,非常愉快.不仅领略了青山绿水,巨樟秀竹,古民居,古商道,而且还见识了中国千年茶文化的活化石——水转捻茶机,品尝了傻教授牌的晓起皇菊.由此光茜还讲起了她的先生陈文华教授和上晓起的因缘.因为是同学聚会活动,她只能粗线条地勾勒,不过也足以激起我的兴趣与向往,愿闻其详.光茜留下悬念,说以后有机会再详谈.婺源回来,也没有再见面,这个愿望也就搁置一边.  相似文献   

6.
7.
8.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222-224
《深圳商报》侯军先生是我天津的同乡,他写的《拚命陈郎》中:“在中国茶文化界,你如果说不认识陈文华先生,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文化’,至少说明你对茶文化的认识程度还欠着火候。差不多的意思换到陈文华嘴里,说出来就成了:你说你喜欢茶文化,可是你连我的《中国茶文化》杂志都没读过,那也只能说明你对茶文化的了解很有限。就我个人而言,足以验证他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9.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6,(5):273-276
一、心仪上晓起2006年7月下旬,接到陈文华先生“中国茶文化的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的发展学术讨论会”邀请信,确实相当矛盾。不是我不想去,而是太想去了,但课务缠身,恐怕难以行成。记得5月份参加青岛崂山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时,我和陈文华先生在崂山太清宫雨中畅谈时,他就向我  相似文献   

10.
王琳 《农业考古》2006,(2):277-279
今年五一黄金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又迎来了众多热衷于“农家游”的客人。来到江湾镇上晓起村的游客们惊奇地发现,村口不但树起了一座“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牌坊,而且建立起了一系列以茶文化为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上晓起村的村民们欣喜地告诉记者,上晓起村能有今天的喜人变化,多亏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就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陈文华教授。“中国茶文化第一村”71岁的陈文华是我国著名农业考古专家和茶文化专家,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茶文化,已撰写了数十万…  相似文献   

1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5,(4):237-238
每当我诵读明代朱权的《茶谱》,必心生无限的羡慕之情:朱权竟然这么聪明、这么幸运,竟然找到了那样超尘脱俗的一个世外桃源:“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的茶园,“泛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的南涧水,“块然而立,眸然而温,铿然而鸣”的东山石,“癯然而酸,兀然而傲,犷然而鸣”的水渠。朱权在这样一个超然物外、充满仙气的环境中“拳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放下了心中的巨大痛苦,在山、水、石、茶中寻得了生命的乐趣和生活的满足,使他没有因政治的失败而采取极端的行动。  相似文献   

12.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6,(2):275-276
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的晓起村是一个山水秀美的村庄,分上晓起和下晓起。中国著名的农业考古和茶文化专家、原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华先生,近年来在这个村庄投资建设,把一个原本原生态的村庄建成了一个有浓厚茶文化风味的村庄,把一个原本只有山水观光和民居观赏的村庄,建成  相似文献   

13.
舒曼 《农业考古》2005,(4):69-69
中国茶文化是个大课题。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目前对茶文化的研究其实是在向广义发展,茶文化的宽泛性强,延伸面广。因为,茶文化的源头在道家,核心在儒家,发展在佛家。茶文化涉及到其他边缘学科,如,历史的、民俗的、宗教的、文学的、哲学的、医学的、艺术的、美学的、饮食的……都和茶文化沾边。中国茶文化之所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是因为茶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精华吸纳进来,同时又把糟粕剔除出去。也因如此,茶文化能和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结合,茶文化的学科建设,必须给它一个真正的定义,也就是茶文化的理论架构,这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舒曼 《农业考古》2005,(4):231-236
婺源,在历史上二次归属安徽的徽州地区,著名的徽州歙砚——龙尾砚石材均出自婺源的龙尾山,是歙砚的原属地。走进婺源等于走进了山国,大大小小的山上处处有茶林。婺源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宋以来,有“书乡”、“茶乡”、“砚乡”、“墨乡”之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媒介,也是海峡两岸和对外传统文化交流的内容。 茶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高雅饮品。苏东坡曾赞美:“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句。中国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人们生活中都离不开茶。 在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中,茶叶饮用量远远高于咖啡和可可,而居于首位。而我国正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神农氏是我国古代传说的三皇…  相似文献   

16.
侯军 《农业考古》2001,(4):20-24
谢谢大会主席余悦教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向在座的诸位专家学者请教。在座的都是茶文化研究的专家 ,或者是茶艺表演的专家 ,也有一些是茶艺馆经营方面的专家 ,如果说在这里还有一个是外行的话 ,那就是我了。如此重要的一个大会 ,让我这个外行站在前台来讲话 ,是对我的抬爱 ,我对这一点很有自知之明。所以 ,我也要感谢在座的各位茶友给我一个发表一己之见的机会。(一 )我今天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也就是“道器之辩”的观念 ,来谈谈有关茶文化的问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 ,我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做过简要的论…  相似文献   

17.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5,(4):96-98,101
概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相似文献   

18.
茶,在中国知识分子眼里,乃是天地间之灵物,它生于明山秀水,与青山、日月、清风、云雾为友,取天地之精华,而造福于人类,此物可不是圣物、神物嘛!但它在老百姓眼中,又是俗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天天相见、相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入是最先开始饮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茶叶传到了世界各地,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饮茶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于是又引发了全世界的饮茶之风。可是我们认为茶不仅仅是一种健康的饮料,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是各个饮茶地区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饲料博览》2006,(3):44-44
由中华新闻报、中国城市报告杂志社、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沃的华德(北京)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2005年度中华风云人物表彰大会于1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幕仪式,并在开幕式上分别颁布发了2005年度“中华十大风云人物”及“十大新闻人物”奖。在科教兴农和送科技下乡中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