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通过一定强度的磁场后,水分子的偶极矩加大,增加极性中心,有利于水中无机盐类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农业和园艺业上利用磁化水灌溉取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可是磁化水对低等藻类,特别是海洋单细胞藻类的作用却未见报道。我们将海水磁化处理后,培养海水扁藻(Platymonas.sp),  相似文献   

2.
磁化水就是让普通水以一定流速,通过磁化器(即让水切割磁力线),这时水就被磁化了,就变成了磁化水。磁化水表面上与普通水并无区别,但在水的分子结构上,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上,磁化水与普通水却产生了质的区别。据1994年我省巴郎渔场,采用包头市磁性材料厂生产的TC—1型磁化器,产生的磁化水进行养鱼试验:把小鲤鱼放人池中,每隔10天加一次磁化水,共养110天。用磁化水比普通水养的鱼增重17%;转山湖渔场用磁化水养成鱼,比普通水养的鱼体长增加3.5%、体重增加ZI.3%、成活率提高33.7%、肥满度增加9.9%;亮甲山水库渔场…  相似文献   

3.
<正> 作为物理因子的磁场和磁化水(磁水),对鱼类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生物作用,及其在家鱼鱼苗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我们从1978年开始,对家鱼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磁生物学作用,以及精、卵在磁水中的受精能力(活力)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定磁场强度的磁水对鱼类受精和胚胎发育有良好的效果。本文着重介绍了1979、1980两年应用磁水提高草、鲢、鳙及其杂交鱼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 磁场或磁水对鱼类生长的生物作用,目前所见报道不多,尚处在试验阶段。国外有过报道:应用磁场或磁水养鱼,可以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鱼产量。大量生物磁学试验研究表明,磁场也和其他生态因子一样,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由于磁场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现象相当广泛,所以近代关于磁场或磁水的生物作用及其应用研究也是多方面的。本文介绍磁水对莫桑鼻克罗非鱼生长的作用效果与磁水磁化强度关系的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磁化水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目前尚无详细报导。我们于 2 0 0 2年 5月下旬至 6月上旬的家鱼繁殖季节 ,在东港市前阳鱼种场进行了磁化水对家鱼胚胎发育影响的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磁化器为BWC— 4圆柱型。出水直径为 1 0cm ,长为 40cm ,磁场强度为 1 5 0 0奥斯特。孵化环道为相邻的两个圆形环道 ,直径为 4m ,高为 1m ,使用水体为 1 2m3。在一个孵化环道进水管处装上磁化器 ,使进入该孵化环道水流经磁化器成为磁化水 ,作为试验组 ;另一环道为正常进水 ,作为对照组。两组用水取自于同一水源。孵化期间为长流水。以鲢鱼、鳙鱼、草…  相似文献   

6.
磁化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被发现的。我国在七十年代中期开展了应用磁化水的研究,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和医药等方面都有许多成就,而磁化水在水产动植物的应用上报道尚不多,尤其是海水磁化的生物效应,仅见在1978年厦门水产学院的试验报告。我所在1981年7、8月份,用磁化海水进行刺参早期饵料(扁藻、湛江叉鞭金藻)的初步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磁化水饲养鱼种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化水在工业、农业,医药方百的应用已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但用于渔业生产方百的研究资料在国内则很少有报道。为了探索磁化水对渔业生产的增产规律,我们于1978年进行了饲养鱼种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及主要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试验表明,与对照组比,磁化水中氨氮含量及化学耗量降低,溶解氧增加,用磁化水蓄养海湾扇贝亲贝,性腺发育好,卵质优,平均每个亲贝产卵量117万粒,D型幼虫率89%,亲贝成活率96%,亲贝成活率96%,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5.8%、27%、7%。  相似文献   

9.
次声,磁场对单胞藻繁殖与卤虫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次声信息技术,研究其对生物与人体的效应,并在纤毛原生动物、缢蛏幼体、啤酒酵母、褶皱臂尾轮虫等方面都有过报道;应用磁化水培养单细胞藻也有报道。对于饵料生物的增殖、代谢,也验证出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养鱼池内外安装一定数量的永磁体,结果鱼的生长速度比平常提高了3~5倍。对这一神奇效果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空气的主要成份氮和氧所受的磁场作用不同,氮是抗磁物质,被磁场力排斥,离磁场而去;氧是顺磁物质,向磁场强的地方聚  相似文献   

11.
磁化与渔业     
磁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物理现象。我国古代利用它制作了指南针;国外也曾用过磁化水。不过,磁化的应用还不多。而近几十年里由于各种事业的发展,磁化的研究与应用才日益广泛而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在养鱼业及渔业机械方面也开始应用磁化技术,监取得良好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淡水渔业》1978,(4):27-27
我组在1977年试验的基础上,1978年同时得到经磁化水处理和对照的白鲢鱼苗各40万尾。试验在江陵县庙湖渔场进行.选择了两个条件基本相同的各2.2亩的池塘.于6月26日鱼苗下塘。经16天的饲养.7月11日同日拉网出鱼种。对照池出鱼种共22.5万尾.成活率56.25%.  相似文献   

13.
磁化水对皱纹盘鲍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吉德 《海洋渔业》2004,26(2):116-121
水在磁场中可以被磁能活化,使水分子缔结链变小,活性增加。小分子水的渗透力、溶解力强,更容易穿过细胞膜,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本试验利用永磁铁使海水磁化激活,饲养皱纹盘鲍,试验结果显示,壳长2.0~2.5cm的幼鲍在三个月内增长率提高了1.3~1.6%,增重率提高了7%;饵料系数降低了1.7~2.1%;成活率提高了2.4~3.0%。  相似文献   

14.
<正> 生物磁学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已运用于工业、农业和医学各个部门,并在某些领域内开展了基础研究。在磁场与动物生长和动物胚胎发育的关系方面,对多种动物进行了试验研究,如海胆卵在10,000~140,000奥的超导强磁场中,2小时后早期分裂显著延迟(Mulay,1964);鸡胚胎组织在约5×10~(-5)奥的极弱磁场中,经4天后胚胎的大小和发育都未受影响(Greene,1966);Neurath(1969)的试验表明,在10,000和8,350奥/厘米的非均匀磁场中,蛙胚胎的早期发育受阻;Mulay(1964)研究了磁场强度与果蝇畸变的关系:果蝇经3,000~4,000奥的磁场处理后,其畸变率在下一代中就增加,但经100~1,500奥的磁场处理,经过二代也未见增加。我国南京晓庄林场结合生产用蚕做过试验(1976):  相似文献   

15.
采用铁氧永磁体静磁场、矿物基质处理,初步探讨磁场效应对中华鳖孵化率和雌性占比的影响。孵化于夏季室内自然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显示,磁感应强度为1.2 mT的静磁场(N极或S极)处理导致中华鳖的孵化率为49.8%~5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1%~81.5%;孵化后雌性占比为68.3%~6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8%~58.5%,呈现雌性化诱导现象。蛭石基质中孵化率为90.4%,高于土壤对照组的82.1%;但是其雌性占比为48.2%,低于土壤对照组的56.6%。通过性腺外部形态和组织切片特征进行雌雄鉴定,解剖后雌性个体有明显白色线状输卵管,而雄性输精管不可见;组织切片中,卵巢中可见发育成型的初级卵泡,精巢中曲细精管处于形成早期。结果表明,静磁场处理可出现中华鳖孵化后雌性化诱导现象,但孵化率降低;蛭石基质中孵化可以提高中华鳖孵化率,土壤介质中孵化有更高的雌性占比。  相似文献   

16.
为使以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为原料的水产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保鲜品质,探索了一种新的冷冻方法。研究了0.6% (w) 褐藻寡糖结合2 mT低磁场冷冻对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以−20 ℃下无处理为空白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褐藻寡糖、褐藻寡糖+低磁场作为实验组,并在−30 ℃下添加褐藻寡糖作为常规冷冻组,同期冷冻鲢肌原纤维蛋白共28 d。通过测定溶解度、浊度、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热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内源性荧光光谱,综合比较冷冻后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20  ℃下的3种冷冻方式之间浊度无显著性差异;常规冷冻组蛋白质溶解度较高 (94.11%);经褐藻寡糖+低磁场处理后,减少了疏水基团的暴露,表现出较高的总巯基质量摩尔浓度 (15 mmol·kg−1),并能减少色氨酸残基的暴露,有效保护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褐藻寡糖修饰后肌原纤维蛋白变性程度最低,α-螺旋含量较高,二级结构更加稳定。研究表明,0.6% (w) 褐藻寡糖协同低磁场处理可更好地维持鲢肌原纤维蛋白的稳定性,这为褐藻寡糖在冷冻水产品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可为进一步研究低磁场冷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专家通过试验发现,在养鱼池内外安装一定数目的永磁体,能大大加快鱼的生长速度。 对其进行研究后专家们得出结论:田于空气的主要成分氮和氧所受的磁场作用不同。氮是抗磁物,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子舌技术分析不同采收期紫菜的滋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评价不同采收期的紫菜在滋味方面的差异,采用电子舌技术分析了头水、二水、四水和六水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的滋味组成,同时,对不同采收期紫菜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等呈味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紫菜滋味主要由鲜味、鲜味回味、咸味和苦味组成。头水、二水、四水和六水紫菜的鲜味强度依次减弱。二水紫菜的鲜味回味值最大,头水和四水紫菜的鲜味回味值接近,六水紫菜的鲜味回味值显著降低(P<0.05)。头水和二水紫菜的咸味强度接近,且显著高于后期采收紫菜的咸味值(P<0.05)。头水、二水紫菜的苦味值接近,四水紫菜的苦味值略低,六水紫菜的苦味值最低。不同采收期紫菜的呈味物质含量及其对滋味的贡献程度差异较大。头水、二水、四水和六水紫菜的游离氨基酸总量依次减少,4组样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滋味贡献大的游离氨基酸主要是丙氨酸和谷氨酸。呈味核苷酸中肌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对滋味的贡献大。头水、二水、四水和六水紫菜的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分别为223.89、222.13、118.54和47.19 g MSG/100 g,研究表明,前期采收的紫菜鲜味更加强烈。电子舌的检测数据与呈味物质含量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最早发现于1748年,William Arderon报道了英格兰一种名为斜齿鳊的淡水鱼感染水霉的情况,并绘制该病的病症图。后来,水霉病泛指由水霉科一些种属引起鱼及其卵病害的统称。由于水霉菌也能感染蛙类、龟鳖类等其他水生动物,如今水霉病这个概念的内涵广泛,感染对象包括大部分的经济水生动物。水霉病最主要的病原是水霉科的水霉和绵霉两个属,大多数水霉菌营腐生生活。水霉菌适应温度范围广  相似文献   

20.
水的比重是随温度而变化的,4℃的水比重最大。由于水的导热性不好,所以在较深的水域一般高温水在上层,低温水在下层,分层递减,形成了水的分层现象。在高温季节,分层现象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