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硅在水稻生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为喜硅植物,硅在水稻体内大量存在。本文对水稻体内硅的含量、存在形式、分布,水稻对硅的吸收、运转,硅的生理作用以及硅肥施用与增产效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3.
湖北省水稻土有效硅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收集了湖北省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共50个,测定与统计结果表明,水稻土中有效硅的含量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其顺序为:石炭岩>灰红色砂页岩>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花岗片麻岩>砂岩。 相似文献
4.
硅磷肥对水稻植株氮、硅、磷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硅磷肥对水稻生物学性状、产量以及植株氮硅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肥可促进水稻体内的N、P向籽实的转移,虽然茎杆、叶片和稻壳中N、P的含量与不施硅肥相比有所降低,但由于产量增加,吸收量依然增加。硅、磷共同施用,由于促进了养分的吸收以及养分在作物体内的分配,故显的提高了水稻的各项生物指标,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5.
水稻叶表皮硅体显微结构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前期探讨水稻硅质化对稻草降解利用的阻碍关系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比较了汕优63、谷秆两用水稻201、低纤维基因突变体嫩稻和其亲本的叶表皮硅质化细胞显微结构与分布.观察发现: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上表皮硅细胞排列除致密程度略显差异,形状变化趋向一致;角质—硅—蜡层上分布着沉积形成的硅质化大分子不可溶的晶体结构,与气孔周边排列的硅质化爪状突起一样,可能与气孔水分蒸腾后的硅化物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6.
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体内镉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0、30、80、130、180mg/L)的SiO2在4.0mg/LCdCl2浓度胁迫下对水稻幼苗体内镉(Cd)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Cd胁迫下Si降低了水稻幼苗根、茎、叶、鞘、共质体和质外体Cd含量,其分布规律为:根茎叶茎鞘叶片,呈现出末端分布规律。说明Si促使大量的Cd累积在根中,根是Cd累积的主要部位,而茎、叶中Cd累积量较少。可见,Si可抑制水稻体内Cd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运输,且能抑制地上部分Cd向叶片运输,并能减少Cd进入共质体。 相似文献
7.
着重研究水稻及其植株中硅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利用ICP-MS测定Si含量时的仪器条件。创新"碱熔融法"样品前处理方法,探索ICP-MS法测定Si的仪器条件。通过加标回收率和国家标准物质的分析试验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在0~50.0μg·mL^-1,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达0.9969。方法的检出限小于0.032μg·mL^-1,试样加标回收率在84.2%~104.3%,精密度小于3.42%;国家标准物质杨树叶(GBW07604)和茶叶(GBW07605)的测定值均在标准值允许的范围内;研究的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及方法稳定的特点。适用于批量植物样品中Si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研究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硅形态的分布状况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为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硅养分的高效施肥管理和硅肥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逐级提取法、GIS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海南岛5种典型成土母质(海相沉积物、河流冲积物、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硅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有效硅的主控因子。【结果】海南岛典型水稻土有效硅平均含量为44.79 mg/kg,且所有样点有效硅含量低于100 mg/kg,属于缺乏水平。土壤有效硅、有机硅与铁锰氧化结合态硅的高含量主要分布在琼北和东南部,土壤全硅和无定形空间分布呈互补趋势。花岗岩发育水稻土有效态硅占比最低,无定形硅占比最高,玄武岩发育的水稻土有效态硅、有机态硅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占比最高。除成土母质外,海南岛典型水稻土植物有效态硅主要受土壤pH和速效氮的调控。【结论】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缺乏硅素现象严重,针对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实施合理施肥和田间管理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有效硅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有效硅平均含量顺序为 :黄土性古河湖相沉积物-近代典泛=-淮河冲积-石灰岩-湖积物-下蜀黄土-长江冲积-紫色砂页岩和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和酸性结晶岩。 相似文献
10.
海南农田土壤中硅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海南农田土壤中硅的分布状况及喜硅作物的挖掘开发提供依据,采集海南18个市县的169个农田土壤表层(0~20cm)样品,按照《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全硅和有效硅含量,并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硅含量为3.85~340.34mg/kg,平均为63.9mg/kg,有效硅属于中度缺乏状态,各市县农田土壤有效硅的含量差异较大,空间上呈以琼北地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发射状分布,东方与乐东交界地区、白沙的西北地区和定安的局部地区是全岛农田土壤有效硅含量最低的地方;农田土壤全硅含量为135.52~572.26g/kg,平均为426.46g/kg;空间上与土壤有效硅呈互补状态。 相似文献
11.
刘文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42(3):1-7
水稻是典型的湿地植被之一,淹水的生长环境使水稻积累砷的能力强于其他谷类作物,对稻米的安全性构成威胁。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为亚砷酸,其与硅酸为化学类似物,亚砷酸可通过根细胞膜上硅酸的转运通道被吸收,因此,外源添加硅可以降低水稻对砷的吸收、累积以及稻米中砷的健康风险。本文从土壤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硅对土壤中砷环境行为的影响,水稻对砷的吸收与转运,外源硅对水稻吸收及累积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硅素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30个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与硅素积累的关系及高效硅肥对2个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氮素积累量与硅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氮素含量与硅素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水稻品种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DMPE)与其体内N、P、K、Si积累的平衡有关,NDMPE与养分平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养分偏离系数呈显著负相关,但氮素吸收量与养分平衡指数和养分偏离系数的相关不显著。硅肥提高了叶片GPT转氨酶和籽粒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从而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但其NDMPE却随氮素积累量的增加而降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三唑磷农药在水稻中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田间栽培条件下两个品种水稻(内2优6号和秀水09)不同组织部位中三唑磷分布和动态趋势.水稻抽穗前,经不同浓度三唑磷(2250、4500 mL·hm-2)处理一次,分别于0、1、3、7、14、21、60 d测定水稻叶片、叶鞘、茎秆和穗等部位中三唑磷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叶鞘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均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施药后第21 d,2种水稻品种叶片中三唑磷的降解率均大于95%;水稻茎秆、穗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其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水稻叶片、叶鞘、茎秆和穗中三唑磷出现最高浓度的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施药后第0、0、1~3和21d,进一步表明,水稻叶鞘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与叶片中相应过程具有一致性,而茎秆和穗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与其在叶片和叶鞘中相应过程具有显著的滞后性.结合实际生产,水稻抽穗前应严格控制三唑磷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相似文献
14.
15.
16.
镉胁迫下硅对水稻幼苗根生物量及其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硅缓解镉对水稻幼苗的毒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生物量及其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硅镉胁迫下(4 mg/L),SiO2浓度30~180 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根鲜重和干重呈现出增加趋势,当浓度≥30 mg/L时,根鲜重分别为无镉胁迫处理的68.02%、85.59%、86.63%、84.25%,根干重分别为无镉胁迫处理的86.25%、92.22%、99.66%、95.99%;浓度为130 mg/L时,根的干重接近无镉胁迫处理的生物量;在镉胁迫下,经SiO2缓解的根的镉含量均比无SiO2缓解的低. 相似文献
17.
18.
硅对镉胁迫条件下两个水稻品种镉亚细胞分布、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两种籽粒镉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宁粳4号和徽两优6号为试验材料,分别生长在含有硅(Na_2SiO_3)和50μmol·L~(-1)镉(CdCl_2)的介质中7 d,研究了硅对两种水稻吸收累积镉及其非蛋白巯基物质(NPT)含量的影响,比较了两种水稻地上部和根中镉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硅镉处理下,相同镉处理浓度下,加入硅后,两种水稻生物量较单独镉处理明显增加;两种水稻根中的镉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籽粒镉含量低的水稻品种宁粳4号转移系数小于籽粒含量高的徽两优6号;外源硅(1.8 mmol·L~(-1))会显著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和转运。镉胁迫条件下,硅对水稻植株体内的非蛋白巯基物质(NPT)的含量产生了影响,单独镉处理时两种水稻根部NPT含量较对照明显升高,硅镉复合处理时宁粳4号根NPT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NPT含量,徽两优6号根中NPT含量增加,地上部NPT含量下降。两种水稻品种镉在根中的亚细胞分布表现为细胞可溶物质中含量高于细胞壁,细胞器上含量最少;镉在地上部的亚细胞分布表现为细胞壁中含量高于细胞可溶物质,细胞器上含量最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广西鹿寨水稻及其种植土壤硒含量的分布特征,为广西富硒有机稻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广西鹿寨具有代表性的28套水稻植株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水稻植株各部位的硒含量,并与其对应根系土中的硒含量进行对比,考查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富硒能力。【结果】28个水稻根系土样品的足硒率、富硒率及硒中毒率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57%、92.86%和3.57%;28个水稻籽实样品中有26个样品达富硒标准值,富硒率达92.86%,剩余的2个样品硒含量低于标准值(占7.14%)。水稻植株不同部位及对应根系土硒含量的分布规律为:根系土>根须>茎叶>籽实;水稻籽实、茎叶、根须硒含量与对应根系土硒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随着根须、茎叶、籽实与对应根系土距离的增加,其相关性随之依次减弱。【结论】广西鹿寨水稻田土壤富硒率高,其平均值(1.002 mg/kg)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9 mg/kg),产出的水稻有92.86%达国家富硒水稻标准,具备生产天然富硒水稻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辅酶Q10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辅酶Q10的含量,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其透光率的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辅酶Q10在RP-HPLC操作条件下分离度良好,在40~3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最低检测限为0.4ng;平均回收率为97.44%(n=3)。RP-HPLC方法的系统适应性良好,回收率和精密度均满足分析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辅酶Q10的质量控制,但应注意避光操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