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华南草菇褐腐病及其病原细菌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从感染褐腐病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中分离出一种病原细菌。经试验测定,此菌能侵入菌丝细胞内抑制草菇菌丝体生长,使之变黄甚至腐烂;子实体感染后黄褐色至黑褐色,然后萎缩腐烂。 根据此菌的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归属于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sp.)。  相似文献   

3.
以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草菇褐腐病为试验对象,采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方法对该病害进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药后5d和10d,50%施保功WP 1 500倍对草菇褐腐病的防效分别为90.70%和89.66%,均优于45%噻菌灵WP 1 200倍、50%福美双WP 1 000倍和50%多菌灵WP 800倍的处理。物理措施结果表明:在培养料堆制前对相应环境进行全面清扫及冲洗,并用50%施保功WP 1 500倍进行喷雾消毒,防效最高达87.97%;二次发酵时,利用蒸汽对菇房和培养料进行灭菌,当灭菌时间为24h、灭菌温度60℃时防效最高,达92.47%;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草菇褐腐病防效达97.97%,可以有效控制草菇褐腐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导致广东省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褐腐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通过病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和结论】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的菌落为深灰色,绒毛状.产生2种类型的节孢子:一种为浅色、薄壁的柱状孢子,大小为(5.00~10.69)μm×(2.61~4.52)μm;另一种为褐色、厚壁、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平截、成链的孢子,大小为(5.15~12.39)μm×(3.87~6.07)μm.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获得该病原菌579 bp的18S-28S rDNA ITS序列.BLAST结果显示,该序列与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火龙果菌株的18S-28S rDNA ITS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10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菌为N.dimidiatum.  相似文献   

5.
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等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16srDNA碱基序列测定等现代的细菌鉴定方法鉴定草莓细菌叶斑病菌株。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D-海藻糖、淀粉、甘露醇、肌醇、L-缬氨酸、L-精氨酸。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阳性,淀粉水解阴性,明胶水解阴性,油脂水解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接触酶阳性;鉴定该菌株为草莓黄单孢菌(Xanthomonas fragariae)。  相似文献   

6.
天麻褐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麻 (Gastrodiaelata)球茎变褐腐烂是近年发生的新病害 ,病球茎率达 42 .1 %。经病原分离鉴定 ,是由灰葡萄孢 (BotrytiscinereaPers .exFr.)所引起。通过室内毒力测定 ,多菌灵和快宁对该菌EC50 分别为 66× 1 0 - 4 mg·mL- 1 和 68× 1 0 - 4 mg·mL- 1 。讨论了病害流行的原因 ,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盾叶薯蓣茎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起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茎腐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接种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病原是尖孢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伤口是病原的主要侵入途径,该菌是否为尖孢镰孢菌的新的专化型,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西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广东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利用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光学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学特征,测序分析病原菌的rDNA ITS序列.[结果]基于柯赫氏法则的致病性测定,证实从发病西番莲茎基部主干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对西番莲具有致病性.BLAST在线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rDNA ITS序列与多个腐皮镰孢菌菌株的相似性在99%以上.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及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引起广东西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结论]近年来引起广东西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防治西番莲茎基腐病需注重早期预防,提早防治;合理规划种植,加强栽培;做好冬季清园,合理疏剪.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麻疯树根腐病的病原。[方法]从罗甸县境内的不同麻疯树种植地点采集典型的根腐病病根标本,并对其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试以及形态特征观察。[结果]最终确认麻疯树根腐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结论]为贵州罗甸县境内麻疯树根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孙晓东  吕国忠  王雅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21-2421,2423
[目的]鉴定由镰孢菌引起的苹果心腐病病原。[方法]切开受害苹果果实,观察其受害状况;分离培养病果,并对镰孢菌进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受害苹果果实表面光滑,无任何症状表现,内部空腔,有大量淡粉色菌丝,被菌丝浸染过的地方呈褐色坏死。分离培养后,共得到1株镰孢菌和1株节丛孢菌。[结论]经鉴定,确定苹果心腐病的病原为茄腐镰孢菌。  相似文献   

11.
桔梗根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病原菌形态学及病害症状观测,桔梗根腐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et Wollen..移栽时沟施木霉菌T25,发病初期浇灌50%福美双WP 500倍液,隔15 d再浇灌一次,显蕾初期喷15%多效唑3000倍液等,防效可达64%以上,单株肉质根增重16.8%.  相似文献   

12.
草菇绿粘帚霉病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草菇上由绿粘帚霉引起的绿霉病并对致病菌的生长温度、pH范围、需氧等生理特性及寄主范围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采集于贵州省水城县、清镇市等地竹荪种植基地的腐烂竹荪球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分离到4种致病真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 art.)Sacc.]、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Pers.)、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L ind)、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Bain.)。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施宝功、抑唑霉、70%敌克松等5种杀菌剂对以上4种病菌进行室内抑菌试验,施宝功500倍液对以上4种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1.3%,67.4%,58.7%和73.2%,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对以上4种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8.4%,64.5%,60.7%,63.6%。多菌灵、抑唑霉、敌克松的防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橡胶树褐皮病的病因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褐皮病的症状特点是割线上下皮层有明显的褐斑病灶,排胶减少或不排胶。病树树冠上还往往会发生枝条变扁、畸形、缩节、丛枝,顶部叶片变小成簇的丛枝病。有丛枝病的芽接树,90%会同时发生褐皮病,其余在1/2~1年也会发生褐皮病,两者关系密切。电镜检查,在无性系GT1及RRIM600病树树干韧皮部筛管细胞发现多形态类立克次氏体(RLO),菌体大小分别为100~2400nm和275~1395nm;在GT1根部的RLO为576~825nm;在IAN6645及PB28/59病树树冠上表现有丛枝病症状的病枝里为球形和椭圆形,大小为390~920nm;病树RLO壁厚约20nm。上述健康对照树均没有发现RLO。因而认为树冠的丛枝可能就是橡胶树褐皮病的一种症状。 七年(1979~1986)研究表明,橡胶褐皮病树经注射或环状刮皮涂保01、青霉素及四环素后,胶乳及干胶产量比对照树明显增产,病情减轻,其中以“保01”的效果最好,药剂有效持续期为3~6个月。药物处理对中、轻病树效果较好,对重病树效果较差。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我们认为RLO是橡胶树褐皮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5.
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杆菌引起,病原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 ̄30℃,最适酸碱度为PH6.0 ̄6.5,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汁。  相似文献   

16.
采后草菇的膜脂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采后草菇的品质劣变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采后草菇在3种不同的贮藏温度下,鲜重损失率、变形度及电解质渗透率明显增加。在丙二醛发生累积的同时,草菇体内SOD活性及GSH含量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与鲜重损失率,变形度及电解质渗透率的上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SOD活性及GSH含量的下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证明膜脂过氧化作用可能是采后草菇贮藏期间品质劣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广东省乳源县白肋烟植株叶片中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病害-黑腐病,病原细菌的主要细菌性状和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此病病原细菌是甘兰黑腐病黄单胞菌萝卜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18.
经玻片培养,Gimsa染色和有性世代诱导,鉴定出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湖北贝母茎腐病的病原。该病原菌菌丝在5—25℃下均可生长,但以在18—20℃下生长最好;生长的最适pH值为4.0—5.0。在供试的碳、氮源中,病原菌对蔗糖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均最高。经测定,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18℃,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分别40℃和60℃(10分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棉隆、多菌灵、粉锈灵、特克多等对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小区试验表明,棉隆是防治茎腐病的理想土壤薰蒸剂;春季贝母苗发病前每m~2用40×10~(-2)多菌灵胶悬剂或70×10~(-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400 mg/kg 5 kg药液连续灌蔸两次对此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对黑龙江省烟草叶片上引起退绿晕圈症状的病原细菌从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抗菌素反应、抗血清反应及寄生范围等几方面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Wolf&Foster(1917)Young,Dye&Wilkie(1978)〕.试验菌株在细菌学性状等方面与已有的报道无显著差异,但在致病性(寄主范围)等方面则明显不同.本文还报道了该菌的几个新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