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二化螟大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市水稻二化螟发生程度逐年加重,1999年全市二代二化螟的自然螟害率在3%以上,重发地区的部分田块螟害率超过30%.今年以来二化螟的发生和为害趋势更加严重.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苏南稻区、沿江东部和淮北东北部的一代二化螟大发生.苏州市6月中旬调查秧田卵量每亩平均达到920块,为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水稻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主要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影响,2006—2007年在浙江北部嘉兴单季稻区进行了4个移栽稻播种、移栽期和3个直播稻播种期对本地越冬的病虫(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种群动态和为害程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播种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重要因子,随着单季晚稻播种期的推迟,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明显减轻。适期播种(5月底至6月初)是控制本地越冬的二化螟、灰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通过室内外人工饲养及田间调查研究,明确了二化螟在辽宁省每年发生两代,但少数个体仅发生1代;同时明确了二化螟的生活史与害虫的为害盛期,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中旬至收获期;观察了二化螟的若干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水稻二化螟为害逐年上升,已成为我镇晚稻后期主要螟害之一,本文阐述了二化螟发生特点,从栽培密度、品种、气候因素及农药使用诸多方面分析了导致晚稻二化螟为害成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我市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由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市呈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是浦城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呈加重危害趋势.该文利用1980 ~2013年水稻螟虫资料,结合田间调查,总结水稻二化螟在浦城县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施肥量与栽培密度对水稻二化螟为害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区组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建立了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及不同栽培密度与水稻二化螟为害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是影响二化螟为害程度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二化螟为害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利于降低二化螟为害率;合理稀植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大发生;在-1≤Xi≤1范围内,利用二化螟为害率模型,推寻出害率小于1%的农艺方案,即当施氮量为105-119kg/hm^2,施磷量为48-90kg/hm^2,施钾量为90-150kg/hm^2,栽培密度为12.5-17.9穴/m^2时水稻二化螟为害较轻。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1~2006年二化螟测报资料分析,单双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为越冬代、三代蛾量大幅上升,而一、二代蛾量则大幅下降,即一、四代发生为害加重,二、三代发生为害趋轻,其种群结构消长呈谷形曲线,全年二化螟虫发生为害与二、三代螟虫种群发生量密切相关,明确越冬基数上升、越冬成活率提高、受虫比变化幅度大、生育期与发生期吻合度改变、高秆品种推广是形成单双混栽区水稻二化螟种群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指钻心虫,以幼虫钻蛀水稻为害稻株,文章分析二化螟发生与防治常识,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系统调查了免耕直播--再生稻、免耕抛秧--再生稻田主要病虫害(二化螟、纹枯病、纵卷叶螟、飞虱)的发生为害情况,并与翻耕直播、移栽晚稻田的调查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中稻--再生稻田二化螟、纹枯病、纵卷叶螟等的发生为害具有明显的特点:(1)二化螟。头季稻一代二化螟发生较轻,二代二化螟发生、为害较一代重;再生季三代二化螟发生轻,没有为害。(2)纹枯病。免耕栽培田重于翻耕栽培田。(3)稻纵卷叶螟。免耕栽培田轻于翻耕栽培田。因此,防治重点是头季稻的二代二化和纹枯病。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一代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南稻区二化螟虫害历年均有发生,近年来为害呈加重趋势,以二化螟一代为害早中稻及早栽麦茬稻的有效分蘖为主,造成严重减产。为解决二化螟一代的防治问题,几年来,对二化螟一代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索出二化螟一代综合防治技术,并在2003、2004年水稻二化螟一代中等偏重发生情况下进行防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二化螟是吉林省水稻主要虫害,介绍了其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习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奉贤县二化螟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贤县水稻种植面积有30多万亩,水稻螟虫一直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经济作物的扩种,二化螟发生为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水稻的安全生产构成比较严重的威胁.为此,我站针对二化螟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形成原因,对防治对策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发生的情况下,杂交稻培矮被二化螟为害形成的枯心率和丛害率均高于粳稻秀水11,但差异不显著。在秀水11上取食的二化螟各日龄的体重低于在培矮上取食的二化螟;在秀水11上取食的二化螟存活率显著低于培矮。培矮和秀水11的主茎被二化螟为害形成枯心后,其分蘖中的植株含氮量和二化螟在分蘖中的存活率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我省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南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省呈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孙秀芳 《中国农技推广》2007,23(5):41-41,26
水稻二化螟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新发生的害虫,现已造成较重的为害,并有逐年蔓延和加重的趋势,其主要发生区域为本省各水稻生产县。由于二化螟具有隐蔽性较强、早期为害不易被发现等特点,2007年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将此害虫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并提醒全省植保技术人员及稻农一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其中普遍发生较严重的主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还有稻苞虫、大螟等。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水稻。一、水稻螟虫发病特点1.大螟1.1大螟在我国一年可发生2~7代,随着纬度的变化自北向南代数递增。大螟的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江西二化螟的发生、危害及药剂防治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稻螟虫发生和为害的历史,阐述了江西二化螟暴发成灾现状及其种群演变规律;在总结二化螟药剂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抗性二化螟的替代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19.
临海市有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为沿海稻区的稻菜轮作制度、中部平原稻区的单双季混栽制度、丘陵稻区的单季稻主栽制度, 针对这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设立病虫监测区, 开展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研究, 分析螟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栽培制度的二化螟为害发生程度为单双季混栽制度>稻菜轮作制度>单季稻为主栽制度, 造成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自身和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20.
48%毒死蜱乳油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水稻从秧苗期至成熟期都可遭受二化螟的为害,我地每年发生2代,危害呈逐年上升加重趋势.为解决二化螟难防治和抗药性等问题,2003年夏,我们在歙县王村镇进行了48%毒死蜱乳油防治水稻1代二化螟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