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牛蒡的综合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蒡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2m,根 肉质粗壮。牛蒡不仅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及维生素,且味甘平无毒,有建胃、益气、滋阴壮阳、清热解毒之功效。 下面介绍几种牛蒡制品的加工技术。 一、牛蒡罐头 (一)工艺流程原料→清洗→去皮→护色→切分→烫溧→装罐→排气→密封→杀菌→保温→检验。 (二)加工要点 1、原料:原料要新鲜,老嫩适当,肉质坚实而密。凡根部开裂、分叉、糠心、外表损伤严重或因病虫害形成严重缺陷的,应剔除。 2、去皮、护色:牛蒡放入洗涤槽中,用流动清水将其充分洗净,然后去皮,迅速投…  相似文献   

2.
张仕刚  王淑贞 《蔬菜》2003,(6):18-18
牛蒡又称大力子,属菊科2~3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为肉质,含有许多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近年从日本引入而又大量出口日本的优良根茎类蔬菜。牛蒡的食用方法较多,现介绍一种牛蒡的加工方法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主料:牛蒡。辅料:山梨酸钠、山梨酸、甜菊甙、柠檬酸、食盐、蔗糖,均为食品级。加工机械:切丝机、高温灭菌锅、真空封口机等。二、工艺流程原料→精选→清洗→去皮→清水保存→切丝→护色→热烫(护色)→沥水→调味→包装→杀菌→成品检验。三、操作要点1.选料 选择无虫害,不腐烂,较嫩的牛蒡,按粗细分级。2.清洗 …  相似文献   

3.
牛蒡是多年生草本药食两用蔬菜,具有良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目前牛蒡加工的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市场上牛蒡产品主要是保鲜牛蒡、牛蒡腌渍制品等。因此,了解牛蒡的特性,对牛蒡进行精深加工和功能因子的开发将有良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王敏  乔玉双  吴澎 《中国果菜》2022,(2):7-13,20
黄精为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根茎,含有多糖、皂苷、黄酮、木脂素、氨基酸、醌类化合物、维生素、生物碱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免疫调节、抗菌抗炎、抗病毒等功效,是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的药食同源植物.从古至今,黄精在药用领域的研究较为广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保健重视的...  相似文献   

5.
对核桃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进行了阐述,并对几种核桃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核桃产业及其加工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牛蒡     
牛蒡,又名大力子、东洋萝卜等。为菊科草本植 物。牛蒡原产亚洲,中国的东北到西南地区均有野 生分布。牛蒡是日本人主要食用的根菜之一,其肉 质根,具有苦辛味,并有特殊香味。牛蒡种子可以入 药,主治咳嗽、风湿、咽喉痛等症。由山东嘉德集团公司研制开发的牛蒡茶,1993年获科技进步三等奖,后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开发项目之一。长期饮用此茶,对糖尿病、性机能衰退、肥胖症、内外痔均有疗效。当前牛蒡及牛蒡茶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发展牛蒡种植前景十分广阔,现将其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特征特性 牛蒡为二、三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80-100cm,叶心脏形,长50cm,宽45cm,淡绿色,叶背面密生白色茸毛,叶缘呈粗锯齿状,叶柄长70cm左右,具有纵沟,基部红色。根圆柱形,长60-100cm,直径2-4cm,表皮粗糙,黄褐色,白灰白,收获迟易空心。头状花序,花冠简状,淡紫色,种子呈纺锤形,灰黑色,千粒重11g,发芽年限3—5年。 牛蒡喜温暖湿润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耐寒、耐热能力。种子发芽适温20—25℃,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发芽率均降低。植株发育期间的生长适温为20—25℃。牛蒡喜强光,不宜在背阴的地方栽培。在砂土地栽培肉质根短粗,须根多。因此牛蒡宜在疏松的中性砂壤地种植,偏酸、偏碱的地块均不宜栽培。牛蒡喜土  相似文献   

7.
芋头营养丰富且资源广泛,但开发利用不充分,目前用于加工的途径较少,主要为保鲜芋头和速冻芋仔等。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芋头资源,本文对芋头的营养成分、加工方式及综合利用途径进行了总结,为芋头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枇杷果实柔软多汁,微酸,有些品种具有苹果风味;果肉含水量60~70%,种子占果重的15~18%,果皮及果心占15~20%;可食率为67~79%。一、化学成份:1.糖和酸:成熟的枇杷果主要成份是果糖,蔗糖和苹果酸(Rand hawa andSingh 1970),同时也含柠檬酸、酒石酸等。Kursanow(1932)研究表明:枇杷果在成熟过程中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蒸糖都明显增加,由于麦芽糖含量较多,随着进入完全成熟期而消失。Ito and Sakasc-gawa(1950)对五个未提名的品种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日益成熟,羊肚菌鲜品在短时间内集中上市,若市场无法及时消化,会导致快速劣变。要将羊肚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品贮运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必须紧跟生产的步伐。通过查阅、研读相关文献,对羊肚菌化学成分、营养功能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为其高效加工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牛蒡原产于中国,以野生为主,公元940年前后传入日本,并被培育成优良品种,别名牛菜、东洋萝卜、大力子、恶实、蝙蝠刺、白肌人参等。牛蒡为菊科牛蒡属,2年生或3年生草本根茎类植物,生产中一般采用一年生栽培,以地下根茎为菜。牛蒡凭借其独特的香气和纯正的口味,风靡日本和韩国,走俏东南亚,并引起西欧和美国有识之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山药的加工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越  赵晓燕 《蔬菜》2005,(2):32-33
山药根茎肉质洁白细腻、风味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但由于山药块根的收获季节比较集中,鲜山药水分含量大,占地面积大,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山药进行系列加工研究,可以有效延长山药的贮藏期,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但综合开发利用山药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种植、收获、贮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2.
山药是重要的食材和药材,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等功效。根据“药食同源”理论,山药有望开发成具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食品。本文综述了山药的营养成分、功能作用及在食品方面的开发利用现状,以期为山药价值的深入研究、合理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牛蒡的栽种     
牛蒡是深受广大日本人民喜爱的一种蔬菜,引种到我国时间不长,种植量也很少。目前部分地区种植主要是用来出口日本,换取外汇。牛蒡的食用部位为其细长的直根,生育期长,一般种植在深厚、肥沃的土壤中。种植方法可分为春播秋收,秋播夏收,以及试耕地的小牛蒡,叶牛蒡等。  相似文献   

14.
牛蒡的栽培     
日本茨城牛蒡栽培,在明治初年是以那珂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为主产地。目前转向洪积高地的那珂镇,种植面积约1000公顷。牛蒡管理比较粗放,收获期长,贮存性能好,可根据劳力情况和市场价格,适当调整上市时间。栽培期较长,不能重茬,种植规模如果过大,轮作茬口就不易安排。现将牛蒡春秋播的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农民栽培技术的不当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秋播牛蒡抽薹现象较重,有的田块抽薹率高达100%,给农民带来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探索秋播牛蒡抽薹的具体原因,彻底解决秋播牛蒡的抽薹现象,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3年的试验摸索,总结出了秋播牛蒡抽薹的5大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指导农民进行种植,总有效率达98%以上,基本解决了秋播牛蒡的抽薹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树莓(RubusCralaegifolius)俗称马林果、托盘,是一种多年生蔷薇科灌木。果实是野生的浆果类似草莓,呈园头形;有红、黄、紫及黑紫色等品种。(黑龙江省已有大面积栽培)色鲜味美,营养丰富,可直接食用,或酿酒、加工饮料、制造果酱、果冻、罐头等。近年来,笔者和同事们承担了野生浆果开发的科研课题,对树莓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17.
牛蒡又名白肌人参,属菊科,以其较长的肉质提供食用。其肉质含有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等,营养价值高,特别含有一种菊粉(菊糖),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我国传统上利用种子作为中药称“大力子”。牛蒡原产我国,性喜温和比较湿润的气候。生长适合温度为20~25℃,但也比较耐寒耐热。夏季在气温达到35℃左右时仍能忍耐,冬季在气温达到-5℃左右时,肉质根在土中仍可安全过冬。在我国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均可种植。目前在我们临沂市苍山县庄坞种植较多。  相似文献   

18.
王军  周炳文 《蔬菜》1994,(6):14-14
牛蒡栽培技术牛蒡为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是药菜兼用植物,维生素B1含量特别丰富,对人体有清喉润肺、清热解毒,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肉质根具有特异的香气,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在日本消费盛行,是农业出口创汇中很有发展前途的开发品种。牛蒡在我市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杨之曦 《蔬菜》2011,(2):42-45
介绍了蔬菜牛蒡在广州的市场推广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牛蒡属菊科二年生草本作物,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高档出口保健蔬菜。种植牛蒡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近16a(年)来江苏省丰县种植面积稳定在3500hm^2左右,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7000hm^2,并创造了每667m^2产量2500蚝,产值超2万元的高产高效典型。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等因素,牛蒡白粉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成为影响牛蒡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笔者经过多年调查和试验研究,总结出牛蒡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