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间调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Yang)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在吉林省长春市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幼虫的蛀道内越冬;不同时期的成蜂性比(♀∶♂)为2.39∶1-5.06∶1,平均为3.04∶1;补充20%蜂蜜水的雌雄成蜂平均寿命分别为16.2±1.24 d和7.00±1.19 d,比取食清水的雌雄成虫分别长6.90 d和1.33 d。平均自然寄生率为35.72%,最高可达76.92%。  相似文献   

2.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一种国际性检疫害虫,其自然分布于东北亚国家,20世纪初相继在美国和加拿大被发现并造成严重危害。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最为严重,而后在天津、北京、辽宁、吉林等地危害加重。其在我国主要危害的是引进的北美白蜡树种,如美国红梣(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毡毛梣(绒毛白蜡)F. velutina Torr与美国白蜡F. americana Linn.等,目前白蜡窄吉丁的防治是森林害虫防控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感觉器官在昆虫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嗅觉和视觉在白蜡窄吉丁交配、产卵与寄主定位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昆虫视觉和嗅觉感受系统和感受机制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白蜡窄吉丁嗅觉和视觉的应用研究,列出了白蜡窄吉丁信息素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鉴定结果以及嗅觉感受蛋白和视觉感受蛋白的鉴定情况。同时对白蜡窄吉丁视觉和嗅觉的综合作用机理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完善利用嗅觉和视觉防治白蜡窄吉丁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一种危害白蜡的重要蛀干害虫。该虫在北京大兴地区1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的边材坑道内越冬。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为化蛹高峰,4月底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旬为羽化高峰。5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6月中旬幼虫孵化,持续到7月上旬孵化结束。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年来白蜡窄吉丁危害对京津冀等地白蜡林造成了巨大压力,以致一些区域不得不更换树种.对北京市通州区白蜡林受危害情况进行评价,探究白蜡窄吉丁在不同程度受害林分的发生特点.[方法]对通州区12个3 km×3 km样区(36块样地)林分进行踏查,选取受害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3块白蜡林,通过每木检尺对树干不同区段窄吉丁...  相似文献   

5.
始刻柄茧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参照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森林有害生物白蜡窄吉丁在国内的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和蔓延的可能性和防治难易程度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其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根据危险性值(R=2.18)结果判断,白蜡窄吉丁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森林有害生物。因此,应加强检疫,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防止其在国内的传播蔓延。  相似文献   

7.
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是我国东北地区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幼虫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通过野外采集幼虫室内观察与饲养并适时在林间进行解剖分析,研究了辽宁地区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和对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自然控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啮小蜂是一种容性群聚性内寄生蜂.在室内25℃条件下.白蜡吉丁啮小蜂从卵发育到幼虫化蛹前需要12 d,蛹期需要10 d.越冬代羽化成蜂雌雄比为0.97:1,寄主平均出蜂量为64头.白蜡吉丁啮小蜂在辽宁1 a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坑道内越冬,少数跟随寄主进入蛹室内越冬.5月中、下旬林间开始有成蜂活动.其寄主白蜡窄吉丁在辽宁1 a发生1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道内及浅层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成虫5月下旬陆续羽化出孔.白蜡吉丁啮小蜂在1 a内可3次寄生寄主幼虫,适宜寄生的寄主幼虫状态和所处位置的变化可导致寄生率波动较大,进而影响对白蜡窄吉丁的自然控制作用.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过冷却点-25.21℃~-24.17℃,冰点-18.98℃~-16.81℃;白蜡窄吉丁的过冷却点-26.13℃~-24.79℃,冰点-21.24℃~-19.28℃,两者在辽宁地区均能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不同受害程度白蜡树上白蜡窄吉丁在树体垂直高度上的分布。结果表明:(1)白蜡窄吉丁在被害树上的侵染部位和种群数量随着树体受害程度的加重而增加。(2)定殖侵染初期,主要集中在树体高度3~5m的主枝上,主干上极少发现危害。(3)随着虫口数量的增加,逐渐向侧枝和树体上部转移侵染,危害高度取决于枝条的粗度,枝条粗度小于3cm时,基本不会受到侵染。(4)当树势极度衰弱或树冠部分开始死亡时,白蜡窄吉丁会转而集中危害树干,直到地上部分死亡。(5)未发现白蜡窄吉丁危害根系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对高湿热环境的耐受能力,为预测白蜡窄吉丁在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定殖的可能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室内设置极端温湿度环境,测定不同条件下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的生存率、雌虫成熟虫卵量以及新鲜卵粒的孵化情况。【结果】1)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对恒定高温高湿环境均具有较强耐受性。相对湿度为80%时,雌雄成虫可在38℃下存活3天以上,恒温41℃时雄虫的存活率在第三天开始下降,而雌虫则在恒温42℃才开始死亡。白蜡窄吉丁雄虫对高温高湿的耐受能力较雌虫弱,恒温43℃以上时雌虫可存活24 h,而雄虫在12 h内全部死亡。2)白蜡窄吉丁雌虫在相对湿度80%,温度28℃、38~43℃下均有卵发育成熟。与28℃对照相比,38和41℃下白蜡窄吉丁雌虫成熟虫卵量明显增多,当环境温度超过41℃时成熟虫卵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44℃时卵无法发育成熟。3)相对湿度为80%时,卵粒易被霉菌感染,28和38℃时仍有部分卵粒孵化,41℃以上则无法正常孵化。与28℃相比,高温高湿环境下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结论】白蜡窄吉丁对高温高湿具备较强耐受性,被传播到中部或南部一些地区后具有正常生存并建立种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深入研究绒毛白蜡树响应白蜡窄吉丁危害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健康与受害的绒毛白蜡树树干韧皮部为试验材料,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绒毛白蜡树韧皮部的转录组表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健康与受害韧皮部的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出3388个DEGs,其中受害韧皮相对于健康白蜡树韧皮表达上调的DEGs有2141个,...  相似文献   

11.
以长春地区的水曲柳林分为对象,调查白蜡吉丁的自然天敌种类及优势天敌,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卵期优势天敌种类为白蜡吉丁平腹小蜂,寄生率达61.3%;幼虫期优势天敌种类为白蜡吉丁啮小蜂,寄生率为68.6%;蛹期寄生天敌种类一种,为东方副凿姬蜂,寄生率为8.64%。白蜡吉丁产卵的季节分布呈先上升至高峰后再下降的趋势,白蜡吉丁平腹小蜂的季节消长趋势与白蜡吉丁一致,但在时间上滞后于白蜡吉丁产卵的规律。白蜡吉丁平腹小蜂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开发的优势天地种类对白蜡吉丁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产地北沙柳、黄柳一年生无性系扦插苗的成活率、高生长量等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量,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了抗旱性评价,认为不同产地灌木柳无性系苗的成活率、干物质积累量、高生长量、地径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伊金霍洛旗掌岗图、达拉特旗响沙湾和解放滩产地的北沙柳具有良好的生长表现,是抗旱性较强的北沙柳产地,可用于西部干旱沙区造林推广;辽宁章古台和呼伦贝尔市鄂温克产地的黄柳在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原本处于半湿润区的黄柳定植到干旱的沙区还能表现出很好的抗旱性,可以在东部湿润沙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则是土壤碳库参与陆地碳循环的主要方式,其受到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综合调控。偶发性降雨会引起森林土壤湿度的瞬间增加,进而导致土壤呼吸速率的快速提高。文中介绍了森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综述了降雨脉冲效应的特征和诱导机制(包括物理替代机制、微生物代谢机制、土壤养分限制机制及光化学调控机制等),分析了当前降雨脉冲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认为森林生态系统是未来开展降雨脉冲效应研究的重要方向,探究森林土壤呼吸不同组分对降雨脉冲的响应差异与机制也是潜在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山林线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交错带, 由于其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成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对林线的研究起步较晚, 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更少。文中讨论林线的概念和界定方法, 综述林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结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3年生黧蒴人工林的生长与立地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坡位、土壤厚度和腐殖质层厚度是影响黧蒴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渐趋恢复,土壤容重、pH值减小,土体中团聚体的数量增大,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其中刺槐×沙棘混交林地速效养分丰富,粘粒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大;侧柏×沙棘混交林地则酸性强,容重低,≥50μm的微团粒含量较高。刺槐×沙棘混交林对土壤的修复作用明显强于侧柏×沙棘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