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来源桃种质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桃24个中国地方品种、19个中国育成品种、2个新疆桃栽培品种及5个中国野生种、33个欧美品种和16个日本品种共99份种质的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桃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酸主要是蔗糖和苹果酸, 分别约占总可溶性糖的73%和总酸的60%; 大多数种质中果实内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相近, 但1个中国野生种和部分地方品种果实内的果糖含量较低, 果糖/葡萄糖低于0120; 中国育成品种果实的蔗糖平均含量最高, 而中国野生种果实蔗糖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种质; 中国育成品种、日本品种和欧美品种果糖平均含量显著高于中国地方品种和野生种; 中国野生种的总酸含量最高, 其次为欧美品种, 中国地方品种、中国育成品种和日本品种相对较低; 欧美品种果实平均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高于中国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及日本品种。另外, 果实内蔗糖与山梨醇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苹果酸与柠檬酸之间以及奎宁酸与莽草酸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原产地杏种质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91份杏品种(华东地区11份、华北地区25份、西北地区18份、西南地区12份、东北地区13份、中南地区3份,欧洲3份,美洲3份,大洋洲2份,朝鲜1份)的果实糖酸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主要是蔗糖和苹果酸,约占总可溶性糖的74%和总有机酸的66%:果实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华东地区品种果实蔗糖平均含量较高,朝鲜品种则较低:美洲品种果实葡萄糖和果糖平均含量均较高,朝鲜品种则较低;中南地区品种果实苹果酸和总酸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原产区。另外,果实蔗糖含量与总糖、山梨糖醇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与山梨糖醇和总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糖含量与果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山梨糖醇含量与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苹果酸含量与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苹果酸含量与柠檬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柠檬酸含量与奎宁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酸含量与苹果酸和奎宁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郭洪  赵密珍 《落叶果树》1992,24(3):22-23
对国家果树南京桃种质圃253个桃品种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含量连续三年测定,提出桃品种果实糖、酸及Vc含量的分级及分级标准.同时分析了桃果实糖、酸、Vc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早星×早露蟠桃和94-1-40×早红2号两个杂种后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果实糖、酸性状遗传与果形(扁平/圆形)、果皮毛有无(普通桃/油桃)、果肉颜色(白肉/黄肉)等质量性状的关系。桃果实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占总可溶性糖的60%以上,其次是葡萄糖、果糖和山梨糖醇。桃果实的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和奎宁酸,莽草酸含量很低,仅占总酸含量的约0.3 %。在蟠桃群体中蔗糖、总糖、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桃群体,而葡萄糖、果糖、柠檬酸和莽草酸含量在蟠桃和普通桃后代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份间苹果酸和奎宁酸含量在蟠桃和普通桃后代间存在差异。油桃后代的苹果酸、总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普通桃后代,其柠檬酸、奎宁酸、莽草酸平均含量与普通桃后代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005年油桃后代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及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桃,2004年仅山梨醇含量显著高于普通桃后代。两年的结果均表明,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及各种糖酸组分在黄肉桃和白肉桃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吴本宏2003年的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5.
不同采收期对南果梨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南国梨果实糖酸组成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不影响南果梨的产量,但影响果实糖、酸的组成成分及含量;适当晚收有利于提高果实总糖、总酸、果糖、蔗糖、柠檬酸及苹果酸的含量,降低果实中奎宁酸的含量,有利于提高果实的品质和风味。  相似文献   

6.
以257份桃种质成熟期果实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果肉中6种酚类物质和3种有机酸含量,分析比较不同种质果肉单体酚和总酚含量的差异,并讨论不同肉色、肉质和有机酸含量的种质类型间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桃果肉中总酚含量区间为31.05~919.11 mg·kg-1 FW,其中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56.60、43.20和25.79 mg·kg-1 FW,表儿茶素、芦丁含量中等,平均值分别为14.77和14.85 mg·kg-1 FW,阿魏酸含量最低(1.57 mg·kg-1 FW);筛选到单体酚和总酚含量特异种质11份;不同肉色类型桃的主要酚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红肉类型显著高于白肉和黄肉类型,黄肉与白肉类型差异不大;不同肉质类型桃主要酚类物质含量为硬肉显著高于溶质和硬质类型(P <0.05);果实中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含量均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桃果实发育期间几种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锡凤 《落叶果树》1993,25(2):27-29
分析测定了桃3个品种发育期间几种成分的变化。不同品种果实成分变化是一致的,淀粉仅在硬核前可测到;糖类在前期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占可溶性总糖的90%以上。后期蔗糖急剧增加,成熟时蔗糖达到可溶性总糖的80%以上,酸以硬核期最高,果实水分绝对含量与果实鲜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张义  刘敏 《北方园艺》2012,(10):16-19
从6~8月各品种果实着色前夕开始,每隔7d采摘红色的"大红李"、青色的"萘李"和黑色的"黑宝石"3个品种的果实,测定并比较了各品种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果皮色素变化的差异及与果肉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黑宝石"和"大红李"花青苷含量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呈略微下降趋势;"萘李"的花青苷含量极低,且变化不大,叶绿素含量则先升后降;3个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均缓慢上升。"萘李"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一直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大红李"和"黑宝石",而花青苷则极显著或显著地低于2个品种。"黑宝石"和"大红李"花青苷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而与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个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酸含量间相关性表现不一致;2个品种叶绿素含量与糖、酸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萘李"3种色素的含量与糖、酸含量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大红李"和"黑宝石"着色可能由花青苷含量决定,而青色的"萘李"则由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酸含量对梨果实口感的影响,并找出砂梨果实发育过程中可能的糖酸代谢关键基因。【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4个不同类型的砂梨果实中主要糖酸含量进行分析,从梨基因组注释数据中检索并分离获得糖酸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家族,并使用‘雪青’梨转录组数据对这些基因家族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进行表达分析。【结果】‘翠冠’梨中糖含量高,‘1-8-34’梨酸含量高。口感偏酸的‘新酥’梨和‘1-8-34’果实中的总糖含量与口感偏甜的‘金二十世纪’梨差异不显著。研究共分离获得糖酸代谢密切相关的10个基因家族共44成员,其中23个成员在不同果实发育时期发生表达。2个蔗糖磷酸合成酶(SPS1和SPS2)、1个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3)和2个苹果酸脱氢酶(MDH3和MDH4)在梨果实成熟期均表现出较高表达量。【结论】梨果实口感酸的主要原因是果肉中酸含量高。SPS1,SPS2,PEPC3,MDH3和MDH4在梨果实糖酸合成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桃3种颜色果肉中10种酚类物质的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了桃酚类物质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测定和比较了红、黄、白色类型桃果肉酚类物质组分。以甲醇(0.1% H3PO4)为提取剂,采用C18柱(4.6 mm × 250 mm,5 μm),以甲醇(0.1% H3PO4)和水(0.1% H3PO4)为流动相梯度冲洗,流速1.0 mL · min-1,温度30 ℃,检测波长280 nm,适于桃果肉酚类组分分析。在桃果肉中检出了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没食子酸、阿魏酸、根皮苷和根皮素。不同肉色类型桃的主要酚类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红肉桃主要成分为表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和新绿原酸,黄肉桃为新绿原酸、绿原酸和儿茶素,白肉桃为新绿原酸、儿茶素和芦丁;红肉桃含量最高的酚类为表儿茶素最高(78.91 ~ 673.90 mg · kg-1FW),黄肉桃为新绿原酸(7.28 ~ 25.57 mg · kg-1FW),白肉桃中含量最高的酚类因品种而异,规律不明显,以新绿原酸(3.17 ~ 6.16 mg · kg-1FW)和儿茶素(4.21 ~ 14.55 mg · kg-1FW)较高;各酚类含量差异显著,对于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芦丁等桃果肉中的主要组分而言,红肉桃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白肉和黄肉桃。同一肉色不同品种间一些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可用于筛选桃特异种质。  相似文献   

1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6 个黄色或橙黄色果肉和5 个白色或绿白色果肉杏品种维生素含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杏果肉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E、B1、B2、B6 和C含量均有较大差异。其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与果肉颜色有关,黄色或橙黄色杏品种的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白色或绿白色果肉14 倍,而大多数白色或绿白色果肉杏品种维生素E含量显著高于黄色或橙黄色果肉杏品种。从营养价值分析,供试骆驼黄和龙泉务香白杏2 个品种为营养型优良品种,应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梅果实采后的软化特性与色泽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青佳品种为试材研究了青梅在25℃±1℃、相对湿度85%贮藏条件下果实采后软化特性及色泽变化。结果表明:采后6~8d,青梅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均出现高峰,表明果实属于呼吸跃变型;采后6d内,果肉硬度和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膜相对透性迅速增大,果肉色泽急剧转黄,表明6d内青梅果实易快速软化和黄化,在常温下仅能保鲜5d左右。采后2~4d,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x)活性升高,这可能是果肉急剧软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核桃果肉发育过程中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普通核桃为试材,研究了核桃果肉发育过程中糖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总糖含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在果实油脂转化期(约花后90 d)达到极大值;淀粉含量呈波动状态。各种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各异,果糖在果实发育前期含量最高,后期有所降低;葡萄糖含量变化不大; 蔗糖含量前期极低,后期逐渐增加。酸性转化酶和淀粉酶前期活性很强,后期降低;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前期弱后期强。  相似文献   

14.
桃种质资源糖酸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桃果实糖酸含量及其与果实风味的关系、桃果实糖酸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的RAPD标记向SCAR标记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桃品种京玉和美味的正反交69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了与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连锁的899bp的多态性片段,经克隆、测序后,根据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了一对引物进行SCAR转化。利用引物对BFP15/60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成了SCAR标记,并命名为SCU03-900。该标记仅在果肉为白肉的个体和重组型个体中出现,与白肉/黄肉性状的连锁距离为21cM,且扩增稳定,为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果肉色泽网纹甜瓜的农艺和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果肉色泽的网纹甜瓜"浙哈1号"、"浙网2025"和"绿蜜宝"为试材,研究其果实生长阶段农艺和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甜瓜品种的横径相近,差别主要在纵径长度,且果实生长中期细胞大小和排列存在差异。"绿蜜宝"、"浙哈1号"和"浙网2025"的固形物含量分别是11.97%、10.8%和10.2%。果实阳面果肉红色饱和度测定显示"浙哈1号"转色较早,着色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扣棚和不同浇水处理,对高温高湿和土壤水分与西瓜果肉恶变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土壤干旱和土壤过湿均使西瓜果肉恶变指数成倍增加,其中土壤干旱条件下果肉恶变指数最高。中午浇水的果肉恶变指数是早晨浇水的4~12倍。可见,土壤水分是引起西瓜果肉恶变的重要环境因子,土壤过干或过湿,午间高温时段浇水,导致地温剧烈变化是西瓜果肉恶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阳光暴晒果实也是西瓜果肉恶变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测试了不同砧木的富士系、元帅系苹果果肉中13种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岩富10号和长富2号果肉中醇类和酯类物质总量显著高于富士,而红星和艳红果肉中酯类和醇类物质的构成成分变化不同。矮化砧木2-7、3-19嫁接的富士、红星苹果中酯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乔化砧木。不同产地果肉香气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测定与相关分析表明,果实中乙醛、丙酮和醇类物质随海拔下降呈上升趋势,与果肉SSC无相关性,酯类物质与SSC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红、黄、白3种瓤色的西瓜品种为试材,研究测定了不同瓤色西瓜品种中功能性成份的含量.结果表明:西瓜瓜瓤番茄红素含量在0.273~4.026 mg/100g FW;瓜氨酸含量在0.479~1.360 g/kg FW;维生素C的含量在1.141~4.720 mg/100g FW;红瓤和黄瓤西瓜蔗糖含量在5.342~6.937 g/kg FW,果糖在45.526~63.747 g/kg FW,葡萄糖的含量在13.761~32.380 g/kg FW.西瓜果肉中果糖最多,葡萄糖次之,蔗糖最少.蔗糖和果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瓤色与番茄红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瓤色、番茄红素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瓜氨酸含量与瓤色、番茄红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及糖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