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8个采自病株的种子的传病情况,结果是母株病指高于35.65的4个品种查到病株,而母株病指低于2.89的4个品种未查到病株。这说明,种子是否传病以及传病程度与产种母株的病情密切相关,产种母株发病重,种子带菌率高,发病就重;产种母株发病轻,种子带菌率低,发病就轻;当产种母株发病轻到一定程度时,种子也可能不表现明显地传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麦条纹病的重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条纹病是一种主要由种子带菌传播的系统侵染性病害,该病一旦发生,病株及其分蘖全部发病,对大麦生产构成极大的威胁.近几年来,该病在东台市某些田块发生严重,发病田块病株率一般在 10%~ 20%,最高田块达 50%以上.  相似文献   

3.
哈蜜瓜种子带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哈蜜瓜细菌性果斑病是世界性的检疫对象之一,主要以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本文通过温室育苗、室内分离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哈蜜瓜种子带菌情况和主要带菌部位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都可以对种子带菌情况进行检测,分离检测和PCR检测还可以确定种子的带菌部位,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特点.另外检测结果也表明种子带菌以种皮为主,种仁的带菌量较少.  相似文献   

4.
甘草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PDA平板检测法分别对来自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等10个地区的甘草种子进行带菌检测。结果表明,甘草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和根霉属,其中来自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和新疆阿勒泰甘草种子镰刀菌的分离频率达到11.1%和1.9%;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根霉属和交链孢属。来自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翁都特旗两个地区的甘草种子镰刀菌的带菌率分别达到5.6%和14.2%,其他来源的种子都未检测到镰刀菌属真菌。同时检测了来自于10个不同地区硬实种子的带菌情况,结果显示只有3个地区的硬实种子带菌,带菌率是0~2.5%。福美双、口恶霉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和嘧菌酯几种药剂对甘草种子带菌消毒处理具有良好效果,种衣剂咯菌腈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萎病是苜蓿的毁灭性病害,播种当年多数植株就表现症状,第二年产草量减低15%~50%,该年晚期至第三年病株大批枯死。黄萎病借种子传播,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北欧随带菌种子蔓延到欧洲大陆各地和英国,1976年传入美国和加拿大,1980年传入日本,许多国家将该病列为重点防范对象。苜蓿黄萎病的诊断和种子带菌检验均较繁难。本文结合作者的经验,介绍苜蓿黄萎  相似文献   

6.
玉米疯顶病种子传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3a对不同来源的玉米种子,利用显微镜镜检和试种观察植株发病显症的方法,检测其携带玉米疯顶病病菌状况。结果表明,病株病穗籽粒、病株健穗籽粒、病田健株籽粒都有较高的带菌率。因此,病菌随种子调运远距离传播是造成各地病害突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和天津等地调查研究了大白菜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问题,并对幼苗的有限系统侵染现象进行了研究。卵孢子是初侵染的重要来源,华北和东北各主要白菜产区的白菜病叶和菜田土壤中存在有大量霜霉病菌的卵孢子。这些卵孢子可以侵染幼苗而引起发病,在田间形成初发病株成为再侵染的来源。田间卵孢子一年不止形成一次,春菜上形成的卵孢子到秋季即可侵染。种子带菌情况因地区而异。山东“胶州白”因种株上易罹病害,莢果组织中的卵孢子可以夹在种子间传播。1961—1962年在京津两地收集的种子上未检查到卵孢子。唯在部分春播采种的种子上,病菌菌丝可潛伏于种皮中并产生孢子囊。以菌丝在留种株上潛伏而在次年带到田间成为春菜初侵染来源的可能性仍需进一步研究。首次报导了大白菜幼苗上 Peronospora parasitica 的有限系统侵染可以达到第一对真叶。病菌从茎基部侵入后,菌丝向上扩展进入子叶和第一对真叶,但不进入第二对真叶。田间最早发生的病株大多是有限系统侵染的。这一发现对了解病害流行起点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9.
大豆疫病种子传病研究简报周肇蕙严进(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北京100029)大豆疫病种子带菌传病是国际上长期没有澄清的问题。作者在种子带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种子传病的试验研究,现在种子传病研究已获得成功,简报如下。试验方法采取病种子直播和健康种子播于病...  相似文献   

10.
谷子胡麻叶斑病种子带菌可导致严重烂种、烂芽和幼苗叶枯,传播效能较高,谷子的种皮、胚乳和种胚等部位均可带菌。多数带菌种胚已经坏死,丧失了发芽能力,因而用药剂或热力处理种子的方法不能防止烂种,需进行播前种子带菌检验,确保种子的播种质量。比较了吸水纸培养法、琼脂基培养法和土壤种植法等3种种子带菌检验方法,以吸水纸法准确可靠,经济而快速,可望做为谷子健康检验的标准方法采用。  相似文献   

11.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传病害,可为害多种葫芦科作物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原菌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种子带菌是田间病害发生的最重要初侵染来源,因此,种子健康检测成为病害综合防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Bio-PCR是当前种子携带细菌检测的常用方法,而特异性引物的选择和使用是检测的关键。本研究使用已报道的7对引物对17株西瓜嗜酸菌、10株嗜酸菌属其它种的菌株和6株其它属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Bio-PCR检测,筛选出对西瓜嗜酸菌特异性最好的引物为SEQID4m/SEQID5。研究表明:使用该引物对西瓜嗜酸菌MH21纯菌菌悬液的检测限度为102 CFU·mL-1;在人工添加菌悬液的模拟带菌西瓜种子中,使用ASCM和EBBA两种半选择性培养基结合引物SEQID4m/SEQID5进行Bio-PCR检测,ASCM对种子中带菌量的检测限度可达到0.01 CFU·g-1,EBBA对种子中带菌量的检测限度为0.1 CFU·g-1。  相似文献   

12.
黄习军 《植物检疫》1994,8(1):51-52
苜蓿黄萎病传播媒介的检疫黄习军(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00029)黄萎病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是苜蓿危险性病害。该病不仅可以通过病株残体、带菌种子传播为害,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  相似文献   

13.
西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来自新疆等4个省区的14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和镰孢属Fusarium 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和曲霉属;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 FDDF ·霜·福悬浮种衣剂、福美双和代森锰锌对种子带菌消毒效果优于多菌灵、敌磺钠、 FDDF 霉灵、拌种灵和甲霜灵。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条件与栽培防病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寄主的适宜土壤温度范围为20~30℃,最高限点为35℃,最低为10℃左右。播种期与发病关系决定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速度与病菌侵染机会的多少。在吉林省的气象条件下,适期播种发病率高,早播和晚播的病株率较低。催芽播种和育苗移栽能减轻为害。种子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不高。土壤带菌是主要传病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三年。土壤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是病菌丧失致病力的原因之一。此外,植物幼芽与幼根的渗出物促进厚垣孢子萌发,如遇不到寄主则丧失生命力。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及连续拔除病株是有效的栽培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导言 1956年,在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在小麦上过氯苯(六氯苯)成为处理种子以控制普腥和光腥喜用的药剂,以后在这地区普腥对小麦生产就变为次要问题了。优先使用六氯苯作种子处理是由于认为它对控制土壤带菌或种子带菌作为侵染原都非常有效。在太平洋沿岸西北部土壤带菌形成侵染原是普腥问题的关键,因土壤带菌用化学药剂处理无效。  相似文献   

16.
玉米疯顶病传播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染色技术研究种子以及在病田中病残体作为玉米疯顶病初侵染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在病田采集的病穗籽粒、病株上基本正常穗籽粒和外观正常植株所结籽粒的种皮和胚乳中均检测到菌丝体 ,并且带菌率较高。病田种植品种的原始种子同样具有极高的带菌率。在适宜条件下 ,种植在病田的健康种子能够被病残体或土壤中的疯顶病卵孢子侵染 ,产生典型症状的病株。研究初步证明 ,携带病原菌的种子是玉米疯顶病远程传播的重要原因 ,植株病残体和土壤中病原菌休眠体的存在是病害持续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由矮腥病菌引起的矮腥黑穗病于1952年在安大略省首次发现。由于病原菌是土壤带菌也是种子带菌的,这病即刻引起安大略冬小麦种植者的关心。关心带病种子会污染原来没有这病的田块,最终将使正个省内冬小麦地都受污染。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发酵条件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感染西瓜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甜)瓜果斑病是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侵染瓜类作物引起的典型细菌病害,种子带菌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防止种子感染是病害预防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分析了西瓜种子不同发酵条件对种子感染病菌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接种西瓜发酵液,设置发酵温度为20℃和30℃,检测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发酵液pH、A.citrulli菌量、种子外部带菌量、种子内部带菌率,以及出苗发病率,系统地分析比较发酵条件对西瓜嗜酸菌侵染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开始发酵到发酵24h,发酵液中A.citrulli菌量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1011cfu/mL,随后逐渐减少;发酵24h的种子外部带菌量最高,达到4×109 cfu/mL;发酵过程中A.citrulli可侵染种皮内部(10%)及种仁(1%);发酵温度对种子感染A.citrulli及幼苗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发酵液菌量与pH相关性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发酵温度并不能够减少A.citrulli菌的种子感染,减少发酵时间才是减少病菌增殖感染种子的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19.
甘肃向日葵霜霉病发生规律调查任光地,马平虎,王廷杰,高强(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741001)向日葵霜霉病Plasmoparahalstedii是向日葵的毁灭性病害。由种子、土壤带菌传病,引起系统侵染。病株严重矮缩,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甘肃向...  相似文献   

20.
抗(黄)萎性已成为棉花品种选育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而抗病育种要求准确可靠的鑑定方法。为寻找能准确地反映出品种抗病性,又符合自然侵染情况并达到一定发病株率的鑑定方法,我们根据该病侵染与传播的特点,并参照一些有关资料,进行了各种接种方法效果比较的试验。试验处理分四种途径、10种接种方法: 一、通过土壤接种的方法有:1.施病棉杆:播种前3星期将碎病棉杆施入5—8厘米深的土层里,每盆施用20克,对照为施健康棉杆;2.施带菌大麦粉培养物:播种前每盆施带菌大麦粉培养物150克,对照为不带菌的大麦粉培养基;3.浇灌孢子悬浮液:于子叶期棉苗根际处每盆浇灌10%的孢子悬浮液100毫升,对照为同量灭菌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