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权国栋 《畜牧兽医杂志》2010,29(5):120-120,122
天祝白牦牛胎衣不下在兽医临床上比较少见,可是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时多采用手术剥离,但很难将胎衣完全剥离,往往引起子宫出血,继发子宫内膜炎、子宫积血等疾患,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祝白牦牛胎衣不下症82例,治愈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天祝白牦牛是世界稀有而珍贵的牦牛遗传资源,牦牛放牧高度最高可达海拔6200米,创造了放牧高度的世界之最,对高寒严酷的草原生态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白牦牛的胎衣不下在兽医临床上比较多见,不同年龄的母畜都会发生。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最佳时机,轻则影响其繁殖能力,重则会导致母畜败血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胎衣不下是母畜(牛)产后12小时内尚未排出胎衣,又称胎膜停滞。牛胎衣不下是一种常见病症,多因营养不良,胎儿过大,子宫损伤,产后子宫收缩无力或因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发生粘连所引起。对胎衣不下多采用手术剥离,比较麻烦,且操作不当,易损伤子宫或引起感染,而导致其它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临床实践中用下列方子治疗牦牛胎衣不下12例,经治疗愈后良好,现将治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奶牛胎衣不下在兽医临床上比较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时多采用手术剥离,并且很难将胎衣完整剥离,往往引起子宫出血,继发子宫内膜炎、子宫瘀血等子宫疾患,使子宫复旧时间长,受胎率低,或屡配不孕。笔者在多年兽医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胎衣不下76例,治愈率达100%。治愈的奶牛受胎率与正常排出胎衣的奶牛受胎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胎衣不下指母畜在娩出胎儿后,胎衣在第三产程的生理时限内未能排出,这是牦牛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本人以白牦牛胎衣部分不下、轻症全部不下、重症全部不下为例,运用益母草汤加减治疗20例,对目前白牦牛胎衣不下疾病防控措施和治疗效果进行了探究,以期为白牦牛胎衣不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胎衣不下是牦牛常见的一种产科病,传统治疗过程中常用的剥离法一旦操作不当,就会造成牛子宫的损伤,影响其繁殖。基于此,随着我国牛养殖技术的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西医结合被逐渐应用在牦牛胎衣不下的治疗过程中,且其具有无副作用以及无后遗症等方面的优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中西结合治疗方法在牦牛胎衣不下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提高牦牛胎衣不下的治疗效果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牦牛胎衣不下的体会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红原624400)罗光荣牦牛产犊后因胎衣不下引起死亡,是川西北牧区一种常见的产科疾病。临床上采用药物结合针灸治疗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当这种封闭疗法不见效时,必须施行手术剥离。1990年5月6日下午,红原县瓦切...  相似文献   

8.
赵刚  袁丽娜 《北方牧业》2006,(23):27-27
<正>在奶牛的产科病中,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很高,因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淘汰的屡见不鲜,给奶牛养殖者造成很大损失。治疗胎衣不下传统的做法是人工剥离,但因剥离时可引起子宫肉阜损伤和子宫出血,以及剥离不净,发生子宫内膜炎。而近年来有人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促进胎衣排出(主要是子宫内投放抗生素,及注射子宫收缩药),可有时效果不很好,很多时候用药几天胎衣也不能排出,造成胎衣腐败分解而引起子宫内膜炎和败血症。  相似文献   

9.
奶牛胎衣不下是在奶牛生产中常见的产后期病病之一,一般在母牛产后8~12h之内胎衣尚未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两种。本病的治疗方法是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剥离两种。药物治疗时采用促进子宫收缩、促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分离,防制胎衣腐败及子宫感染,结合全身治疗;剥离胎衣若适时使用,操作方法得当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牛在产出胎儿以后,如经12小时以上胎衣仍不能全部自然脱离子宫娩出,称为胎衣不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剥离或用药,但手术剥离易造成阴道子宫黏膜损伤而导致继发性败血症,术者有感染布氏杆菌的危险。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促使胎衣自然脱离,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奶牛产后败血症多继发于奶牛胎衣不下,过去对胎衣不下都是采取剥离的办法进行治疗。现在认为剥离胎衣对子宫和产道损伤太大,而采用药物催排的方法,使胎衣进行腐化或整体排出体外。我以二十余载的临床观察和治疗认为,据患畜的本身的个体差异,子宫所患疾病及饲养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对有差异等问题存在的牛还是要进行胎衣剥离。  相似文献   

12.
牛胎衣不下为常见的产科疾病,常因不能及时合理治疗,造成子宫炎症,导致牛的不孕,严重者因子宫大出血或败血症引起死亡。笔者在门诊工作期间治疗牛胎衣不下15例。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1发病情况收站的15例胎衣不下病牛,均来自牧户自家散养的奶牛,其中:黄牛9例,占60%;犏牛4例,占26.67%;牦牛2例,占13.33%;可见黄牛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奶牛胎衣不下是在奶牛生产中常见的产后期病病之一,一般在母牛产后8~12h之内胎衣尚未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两种.本病的治疗方法是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剥离两种.药物治疗时采用促进子宫收缩、促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分离,防制胎衣腐败及子宫感染,结合全身治疗;剥离胎衣若适时使用,操作方法得当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 胎衣不下 一般牦牛分娩后,胎衣多经4~8 h自行排出,有时经2~3 h既能排出.牦牛分娩后超过12 h尚未排出胎衣者,称为胎衣不下. 1.1 病因 (1)子宫收缩无力.牦牛在妊娠后期劳役过度,或后期运动不足,饲料单纯,品质差.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等,年老体衰,过于消瘦以及胎儿过大,难产或早产等均可引起子宫收缩无力,继而发生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15.
牛胎衣不下是牛产科常见病 ,尤其是山乡的劳役牛和瘦弱孕牛多发。引发此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母牛产后子宫收缩无力 ,或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粘连。对此病的诊断比较容易 ,胎儿产后 1 2~ 2 4h胎衣不下为此病。如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产牛并发症。常规治疗该病多采用子宫收缩药和胎衣剥离术。用手术剥离胎衣 ,一费时 ,二费力 ,水母牛手术难度更大 ,特别是在严冬或炎暑夏天。对人畜都不利。本人用“指甲花白糖汤”治疗牛胎衣不下共 36头 ,除 4头胎衣滞留时间较长改用手术剥离外 ,其余 32例疗效良好。大部分患牛只用 1次见效 ,少数需用 2次痊愈。现…  相似文献   

16.
一般母牛分娩后,胎衣在8~12小时内不能自然完全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脱垂,导致产后发情延迟,配种受胎率降低,重度的可使病牛因败血症而死亡。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母牛胎衣不下10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奶牛胎衣不下能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不孕,给养牛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以往治疗胎衣不下的方法中,我们一直采用人工剥离的方法,此法即损伤子宫内膜又易感染、剥离胎衣腥脏恶臭,是兽医人员最不愿意干的工作,我们自94年开始,凡奶牛胎衣不下者,一律不用人工剥离,让其腐烂自然排出,适时输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牛胎盘与子宫之间特殊的绒毛叶嵌合结构,产后胎衣不下是牛临床上较为多发的产科疾病。一般情况下多采用手术剥离,但易损伤子宫内膜,造成子宫内膜炎。近年来,笔者采用生菜油子宫内灌注,成功治愈牛胎衣不下4例,特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胎衣不下是常见的一种病症。过去多采用手术剥离,常损伤子宫或引起感染,而导致其它并发症。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上采用高锰酸钾治疗牦牛和黄牛胎衣不下11例,两天内胎衣全部排出,法简、效高用费低廉,不需要其它辅助疗法。如牦母牛7例,产后3—4天,胎衣未下,其中2例为初产。主要病状有: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弱消瘦,有的卧地不起,阴户红肿,胎衣外露十几厘米,牵拉牢固,母畜  相似文献   

20.
牛胎衣不下是牛产科常见病,尤其是山乡的劳役牛和瘦弱孕牛多发.引发此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母牛产后子宫收缩无力,或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粘连.对此病的诊断比较容易,胎儿产后12~24h(小时)胎衣不下为此病,如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产牛并发症.常规治疗该病多采用子宫收缩药和胎衣剥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