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农42号大豆适应与推广吴宗璞(东北农业大学)东农42号大豆系东北农业大学于1981年以本校育成的优质、抗病亲本材料东农79-5为母本,以高产、秆强抗倒的绥农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2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该品种...  相似文献   

2.
东农423     
品种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以东农419为母本,牡86-2305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东农V7.2003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1东农541.1品种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科学研究所以黑农40为母本,东农9602为父本,有性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品种原代号:东农30655。品种审定编号:黑审豆2009001。  相似文献   

4.
刘亚光  赵滨  马超 《大豆科学》2008,27(2):296-300
植物诱导抗病性是植物保护的一项新措施,灰斑病是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中主要是推广抗病品种进行预防.而有关诱导大豆抗灰斑病的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主要是利用两种常见的化学诱导因子来探讨对大豆抗灰斑病的诱抗效果,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安全、环保的诱抗剂奠定理论基础.选用水杨酸(SA)和壳聚糖两种诱抗剂处理感病品种黑农35和中抗品种东农42,当大豆第4片复叶完全展开时,分别在当天和以后的5,10 d对大豆植株进行不同的诱导处理.结果表明,当水杨酸浓度为1 000 mg·L-1时连续叶喷三次,使黑农35和东农42的诱抗效果分别达到了72.2%和66.7%;浓度为1 000 mg·L-1的壳聚糖叶喷对黑农35和东农42的诱抗效果分别达到了72.2%和55.6%;而10 000 mg·L-1壳聚糖溶液浸种与1 000 mg·L-1壳聚糖溶液叶喷混用对于黑农35和东农42诱导作用最强,诱抗效果分别可达88.9%和72.2%.说明水杨酸和壳聚糖均能够诱导大豆品种(黑农35和东农42)对灰斑病产生较高的抗性.诱抗效果因所用试剂的浓度及作物品种而异,施用方法以及施用次数也影响诱抗效果,水杨酸在适宜浓度下对黑农35的诱抗效果明显高于东农42.  相似文献   

5.
以东农42和东农47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增加强、弱UV-B辐射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弱紫外辐射使东农42百粒重增加最多,满粒期强紫外辐射使其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且增产效果显著;苗期弱紫外辐射使东农47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增加,鼓粒期弱紫外辐射使其百粒重增加最多;但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一直进行强紫外辐射对东农42和东农47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20份大豆品种进行大豆食心虫的抗性评价,鉴定筛选出高抗材料8份,分别为黑农40、垦农4、垦农5、合丰25、垦丰8、垦农18、垦鉴豆3和合丰39.并对大豆品种抗虫性与荚皮总糖、纤维含量、籽粒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荚皮的总糖、大豆种子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和大豆品种的抗虫性没有明显相关,而大豆荚皮的纤维素含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对大豆荚皮结构与抗虫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虫品种(东农8004、黑农40)果皮略厚,表皮角质层明显,皮下厚壁细胞排列紧密,壁加厚明显,细胞较小,东农8004厚壁细胞为1~3层.  相似文献   

7.
以5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施用3个不同水平的氮肥,研究种肥对5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草甸黑钙土上施用氮肥,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品种的影响各不相同。就产量而言,增施氮肥提高了晚熟品种黑农37和早熟品种东农44的产量,降低了中熟品种东农48和东农53的产量;就品质而言,增施氮肥提高了绥农14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了其余4个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提高了黑农37籽粒中油分含量,降低了绥农14和东农48籽粒中油分含量。  相似文献   

8.
硫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个品质类型品种东农46、黑农35和北9395,设置4个硫肥水平(0,30,60,90 kg·hm-2),研究硫素营养对大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肥有利于高蛋白品种(黑农35)和丰产型品种(北9395)氨基酸组分提高,尤其提高含硫氨基酸含量;高油品种(东农46)氨基酸组分中只有组氢酸和精氨酸含量提高,其它组分均下降,氨基酸总量降低.施用硫肥对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影响较小,而对不饱和脂肪酸组分(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影响程度大,高油品种(东农46)表现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和下胚轴转化方法的比较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农50、东农42和黑农44的子叶节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和下胚轴2种转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和优化.结果表明:不同转化方法对大豆的品种要求不同,东农50适合子叶节转化法,而黑农44适合下胚轴转化法.在子叶节转化体系中,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是100 mg·L-1,在下胚轴转化体系中,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是75 mg·L-1,可见下胚轴体系比子叶节体系在卡那霉素筛选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敏感.在子叶节和下胚轴转化体系中,最适乙酰丁香酮浓度均为200 mol·L-1,最适共培养时间均为3 d.在子叶节转化体系中,5 d苗龄时转化率最高,而下胚轴转化体系中,4~6 d苗龄时转化率均较高,以6 d苗龄最高.  相似文献   

10.
薛津 《大豆科学》2000,19(3):291-292,290
1 东农44 1.1 品种来源   东农44是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采用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2年以北丰3号为母本,呼丰5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1992年冬季南繁加代F1,1993年F2代选择单株后,冬季南繁加代F3,于1994年F4代决选品系。品种代号东农93F-2。 1.2 产量表现   1997-1998年区试,平均公顷产量为2007.9kg,比标准品种东农40增产15. 6%。1999年生试,平均公顷产量为2265.8kg,比标准品种东农40增产15.9%。1.3 特征特性   白花、尖叶、灰色茸毛。植株高度为80-90cm,亚有限结荚习性,一般有1个分枝,株形收敛,杆强不倒。底部结荚高度10cm,3、4粒荚多,耐寒性强,不炸荚。品质优良,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无色,百粒重20g左右;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3.61%,脂肪含量平均为21.34%,是蛋白质、脂肪含量兼优的大豆品种。 1.4 栽培要点   适合于65cm垄距的垄上双行及45cm行距的垄上单行种植,公顷保苗37.5万株左右。在适应区一般在5月下旬播种,9月上旬收获。适宜在平地山坡地的中等及中上等肥力的土地上种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农杆菌介导将抗逆相关基因GmDREB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技术用于作物改良是分子育种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子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方法来改良大豆品种的性状已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大豆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5个基因型体细胞胚发生率以及未成熟子叶对PPT的基础抗性.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GmDREB基因的prdGm-200质粒转化大豆未成熟子叶,并探讨了影响农杆菌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5个大豆基因型的未成熟子叶体细胞胚胎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东农40和吉林35的胚胎发生率显著高于黑农41、九9568、九9313.东农40和吉林35未成熟子叶对PPT很敏感,PPT适合筛选浓度为2-3 mg L-1.农杆菌EHA101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对转化效率均有影响,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5-0.7、浸染时问10-20 min有利于转化.经PPT筛选,PCR、PCR-Southern检测得到抗性体细胞胚和抗性植株,初步证明GmDREB基因转入到大豆中.  相似文献   

12.
以本地区主栽品种、新近选育的品种(系)、本区域国家和省级试验对照品种、生育期相近的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共58个材料为基础资料(标准对照品种13个),通过2年3点(2012~2013年,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梁上试验地、六号地试验地和巴彦淖尔市蹬口县头道桥原种场试验基地)试验,共对45份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系)的生育期组进行了鉴定和划分。结果表明:除2013年选择的MGⅣ标准对照品种PI614155、PI534646、PI598222和参试品种8157在2013年收获时未成熟外,其余标准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参试的45份材料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其中,适应性好且生育期组明确的品种及归属划分为:MG0:蒙豆26、铁峰31、抗线2号、黑农34、九农13、东农46、兴豆4号、东农48、吉育67、东农47、合丰50、兴豆3号、重茬168、绥农26、绥农22;MGⅠ:黑农48、吉育57、九农21、赤豆1号;MGⅡ:赤豆3号;MGⅢ:中黄35、蒙豆25、吉林30、吉林39、吉育93、长农17、蒙豆24,所划分结果可为全国的大豆生育期组系统的建立和新育成品种的种植区域的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非小种特异性抗病大豆种质东农L-10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模式,以东农L-10为共同父本,分别以感病品种黑农37、绥农10号和绥农14为母本,构建了3个F_(2∶10)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对3个群体进行SCN 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亲本间雌虫指数均存在较大差异,群体雌虫指数符合连续正态分布,后代中抗病株系不存在显著的超亲效应。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鉴定数据进行遗传模型解析,发现东农L-10对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符合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在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均存在2~3个主基因控制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以上研究结果为挖掘东农L-10的主效抗病位点和分子辅助选育高抗SCN 3号生理小种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豆科技》2000,(1):8-9
一、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筛选与加工1品种大比武,按生态类型确定主栽品种为保证项目用种优良化,突出良种增产效果,在县第一良种场和莲花镇进行大豆品种大比武试验。参试品种有合丰25、绥农10、绥农14、东农42、东京一号、黑农35、黑农40、合丰35、垦农4、绥农15、绥农10等品?..  相似文献   

15.
调节剂对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品种垦农5号、垦农18、垦鉴豆21、东农42为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某些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调节剂促进了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提高了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等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提高了大豆产量.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增产幅度不同,其中垦农5号、垦农18、垦鉴豆21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8个基因型的大豆愈伤组织GUS瞬时表达的效果及其最佳染色条件,以考察不同基因型大豆愈伤组织对农杆菌菌株EHA105的敏感性.GUS染色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农杆菌EHA105敏感程度差别较大,吉林47和东农42愈伤GUS染色效果较好;不同品种要求的最佳染色时间存在差异,对农杆菌EHA105较敏感的2个基因型吉林47...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株型大豆品种混合种植增产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对黑农38和东农42不同比例混种群体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及植株叶面积指数的测定发现,与单一品种清种相比,黑农38和东农42以2:1的比例混种可以通过改善群体的通风状况和不同冠层的光照分配,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提高有效花荚数目,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但由于混种后,收获的籽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根据产品用途选择清种或混种。  相似文献   

18.
以马铃薯早熟品种东农303的微型薯为受体材料,对其再生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成功地将PVA-CP基因导入马铃薯中。结果表明:在加入5mg·L-1ZT和1mg·L-1IAA的培养基上微型薯再生频率最高达95%;农杆菌侵染薯块时,用浓度为OD600=0.5的菌液,侵染5min,共培养2d转化频率最高;在诱导芽阶段加入75mg·L-1的卡那霉素,采用延迟筛选的方法。得到的抗性芽有22株在含100mg·L-1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生根。经PCR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15株为阳性植株。初步证明了PVA-CP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马铃薯品种东农303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9.
以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GUS瞬时表达的方法,对适合于大豆子叶节和胚尖转化的基因型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适合大豆子叶节转化的品种为东农50,适合胚尖转化的品种为黑农41。在子叶节转化系统中,摸索了农杆菌侵染浓度与侵染时间的最佳配比组合、乙酰丁香酮浓度和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大豆转化效率的影响。优化后的条件为:农杆菌侵染的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30~40 min,乙酰丁香酮浓度200μmol.L-1,超声波辅助转化时间5 s。在上述条件下,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转化效率为2.3%。  相似文献   

20.
高转化效率是分子育种的重要前提,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由于其有较高的遗传效率和较低的拷贝数成为目前优选方法。为优化大豆遗传转化体系,以本实验室已有转化体系为基础,利用pCAMBIA3301中35S∶GUS基因瞬时表达体系,从萌发时间、切豆方法、侵染时间、共培养方式以及共培养时间等方面对东农47、垦农18和B12088大豆栽培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东农47萌发1 d,侵染30 min;垦农18和B12088萌发12 h,侵染30 min,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在其它的处理上,3个品种表现结果一致,即蘸取菌液切豆,共培养中子叶伤口朝下摆放,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5 d,GUS基因瞬时表达最高。3个品种在最适条件下,GUS染色效率均达到90%以上,垦农18遗传转化效率较高。本研究为大豆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方法提供了一个改进的方案,并且为拓宽可利用于大豆遗传转化的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